八月十三日,巴黎奧運會金屬火炬從巴黎來到南京熙南里街區大板巷口,火炬展出時間為七天。
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說,奧運會與其他賽事的霄壤之別,就在于其體育與文化的水乳交融。此言無疑揭示了奧運會的深厚底蘊和文化內涵。巴黎奧組委的一大創舉便是提出“文化奧運”的嶄新理念,遍布巴黎的文化遺產為奧運增色添光,讓法國贏得另一塊“金牌”,也讓我們學習到如何通過大型文體活動去“營銷”一座城市。
俯拾皆是的文化遺產與濃厚的文藝氣息,是巴黎最拿得出手的“土特產”。而巴黎奧組委顯然很懂得營銷之道,回首巴黎奧運會開幕式,盡管部分內容引發爭議,但首次將現代奧運會開幕式從體育場擴展至整個城市空間的做法,確實令人耳目一新,不僅整個巴黎城成了開放大舞臺,眾多令法國人驕傲的歷史文化遺產也得到一次充分展示。隨著開幕式的鏡頭,本屆奧運會開啟了一場視覺盛宴:以整個巴黎城為壯麗背景,塞納河替代傳統的跑道,碼頭化身萬眾矚目的觀眾席,火炬手從奧斯特里茨橋出發,途經巴黎圣母院、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大皇宮等舉世聞名的建筑,最終抵達特羅卡德羅廣場,其間《歌劇魅影》《刺客信條》等經典作品穿插呈現,歷史、文化、藝術等被一一串起,使開幕式成為巴黎生動的城市形象宣傳片。
高水平的營銷,往往是潤物無聲的。巴黎奧運會最大的特色,便是將大量的比賽場地與巴黎著名的文化遺產點緊密結合。賽場內外,我們可以從觀眾、志愿者、記者隨手拍下的一張張照片、一段段視頻中,領略到文化遺產與體育競技如何相得益彰——激情四溢的沙灘排球背后,是身影巍峨的埃菲爾鐵塔;劃破長空的箭矢下面,是歷史悠久的軍事博物館榮軍院;優雅的馬術,以古典味十足的凡爾賽宮為背景……巴黎的一眾歷史文化遺產皆成為賽場一部分,觀眾在觀賞比賽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韻味。可以說,每一位觀眾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這座城市的形象推廣大使——他們每按下一次快門,都如同向世界打開一扇窗,展示巴黎乃至法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訴說文化遺產煥發新活力的點點滴滴。巴黎奧組委的這一城市營銷手段,可謂事半功倍。
此情此景,對于中國歷史悠久的眾多文化名城,以及節慶、賽事頻繁的各個城市,無疑具有借鑒意義。我國已有142座城市榮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些城市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是各類節慶、賽事的重要舉辦地,可以說,舉辦節慶、賽會成為各地塑造城市形象、提振產業發展、促進居民消費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借助大型活動平臺,將這些城市的美麗與深邃更好地展現給世界,讓深藏其間的寶貴文化遺產資源煥發新的生機活力,正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以往,在籌備舉辦大型賽會時,人們往往將新建場館作為一項重要指標。巴黎奧運會將城市運動與文化遺產、自然風景相結合的理念,無疑為我們打開了另一個思路。比如將協和廣場改造為城市運動公園,這個臨時性場館承辦了自由式小輪車、霹靂舞、滑板和三人籃球等項目的比賽,巴黎大區密集的公共交通網絡為觀眾觀賽提供了便捷。再如在埃菲爾鐵塔前臨時建造一個室外體育場,舉辦沙灘排球和盲人足球比賽,為觀眾帶來無與倫比的觀賽體驗。
當然,國情不同、城市格局不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政策甚至體育經濟運行規則也不盡然相同,我們無需完全照抄別人“作業”,但巴黎“文化奧運”的理念和創新舉措確實提供了一種城市營銷思路:在文化與體育的深度融合中,讓文化遺產為賽事增色,同時也通過賽事平臺,讓每個參與者成為宣傳的“自來水”,主動或被動向世界展示城市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說到底,文化才是最深沉久遠的競爭力。
讓文化和自然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我們或許可以從巴黎“文化奧運”的理念與實踐中得到一些新啟示——當文化遺產成為與奧運共舞的另一主角,在社交媒體以光速不斷傳播、擴散,再傳播、再擴散,成為每張照片中、每段VLOG中最“種草”的背景時,這些遺產就不僅活在歷史中,更活在當下。期待未來我們在賽事運營中,能看到更多藏身于城市的文化遺產,通過文化與體育的深度融合為城市賦能添彩,給市民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文化體驗;同時透過這些文化遺產的呈現,讓世界看到一個更加豐富多彩、更加開放包容、更具歷史魅力的中國,真正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遺產的永續利用。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徐寧/文 劉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