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只爭朝夕,讓蘇北農民住得安住得穩
——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工作推進會側記
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是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關于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部署中重點強調的三件事之一。自去年9月省委、省政府部署以來,這項工作取得亮眼成績,受到農村群眾普遍歡迎。
在徐州沛縣楊屯鎮,一批新型農民住宅彰顯著具有漢文化特色的“楚風漢韻”;在連云港灌南縣,復墾后的土地通過流轉讓再就業的農民綻開笑顏;在淮安金湖縣,農家別墅成群,農民公園綠樹成蔭;在鹽城東臺富北村,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相結合……
此次會議強調,改善蘇北農民住房條件關系蘇北農民生活質量,關系全省全面小康建設大局,必須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系統考慮和推進,決不能讓群眾住著危房“被小康”。
與會同志說,抓好推進會各項部署的落實,一定不能孤立地就農村改農村、簡單就農房改農房,而是要放在城鎮化進程的大局下來謀劃。
(摘自《新華日報》2019年7月25日2版,作者:倪方方 陳明慧)
【重訪】
8月的蘇北鄉村,田野一片青翠,枝頭蟬鳴聲聲。
驅車經過125省道鹽城市鹽都區境內,目光很難不被路旁的“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花吉村所吸引。這里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兩三層小樓沿著河岸排列,公共停車場、休閑廣場、垃圾分類亭等一應俱全,各家門前的竹籬小園里長著辣椒、茄子等蔬菜,三五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擇菜乘涼,一派新型農村社區的和諧景象。
60歲的花吉村民徐國良樂呵呵地告訴記者:“我弟弟家搬到了新建的社區,他現在住的是3層小樓,面積150平方米。我選擇的是原址改善,還住在老村,這一圈雪白的院墻是老村環境提升時幫我建的。我的一畝八分地流轉給村里打造‘千畝葵園’,每年有1800元的流轉費收入,用來買口糧足夠。”
農房改善后的花吉已經美出了名,常有城里人前來拍照打卡。村里分兩季種植的1500畝向日葵,每到6月和10月就開成金色花海,那也是花吉村田園風光的“醉美”時刻,前來賞花游玩的市民更是絡繹不絕。
農房改善讓蘇北5市的農村居民住上了“好房子”,農村有了“好樣子”,產業發展找到了“好路子”,有139個農房改善項目被認定命名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截至2021年9月,江蘇省蘇北地區共改善農房32.45萬戶,超額完成了省委、省政府于2018年部署提出的蘇北農房“3年改善30萬戶”的目標任務。這項工作成效也得到了農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
3年猛攻短板之后,仍需在此基礎上持續改善全省農村住房條件,江蘇隨即啟動實施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專項行動。2022年3月,江蘇省印發《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專項行動方案》,提出的目標是:在2022年至2026年間,用5年時間改善全省50萬戶以上農村住房,力爭在2026年底前基本完成1980年前建的且農戶有意愿的農房改造改善。
圍繞“人、地、錢、建、產、治”六方面,江蘇省出臺了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明確了“一二三”的工作思路,即聚焦1個重點——農房安全和品質提升,圍繞2個改善——農房改善和村莊改善,堅持3個原則——堅持農民主體、引導自我更新,堅持政府支持、加強分類施策,堅持規范操作、嚴守政策紅線。行動中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暢通農戶自行翻建、加固改造、入住新建新型農村社區或小城鎮安置區、進城入鎮購房四種改善路徑,是否參與改善、以何種方式改善全由農民自主選擇。
在花吉村西南方向約40公里處的興化市中堡鎮陸家甸村,14戶統規代建的農房正在土建施工,房主們有望搬進新房過春節。
“類似陸家甸村這樣的農民集聚區,興化目前在建的有29個。住建部門根據里下河水鄉特點,編制了《興化市農房設計與施工通用圖集》,供農戶免費選用,改善農房由村里統一規劃代為建設,這樣既能節約土地,也避免農房風貌雜亂。我們用省市獎補資金為這些農房配套周邊設施,建道路、黨群服務中心、衛生室等等,引導群眾集中居住。”興化市住建局村鎮建設科科長金榮安告訴記者。
作為農業大市,興化將農房條件改善專項行動作為“鄉村振興1號工程”,截至6月,已累計完成改善9688戶(寬口徑),其中符合省考核口徑的是4503戶,已獲得省農房改善專項獎補資金9576萬元,全部用于規劃發展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
據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統計,2022年以來,全省已累計改善農房超過20萬戶,并同步推動建筑、建材、家裝、家具、家電等相關產業發展,有力帶動了就業和農民增收。
“優先整治農村C、D級危房,優先保障農村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優先改善1980年及以前建的老舊農房”,這“三優先”明確劃出了專項行動的優先級。
在農房安全鑒定中,C級為局部危房,D級為整幢危房。時光流逝中的農房,其地基、承重墻、屋面等狀況都會發生變化,關鍵是要建立健全常態化安全隱患巡查整治機制,及時將動態新增的危房納入改造,做到應改盡改、消險解危、動態清零。以丹陽為例,今年該市共排查出23戶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進行危房改造,相關鎮(區)政府是組織實施改造的責任主體,到11月,這23戶的危房改造將全面完成。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的差異是城鄉差距的重要體現之一。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將農村住房條件改善作為縮小城鄉差別的重要抓手,持續提高農房建設水平和功能品質,不斷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省住建廳村鎮建設處處長崔曙平介紹說。
拆除重建的農房能安全居住不少于30年,維修加固的也不少于15年。南京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周凌提醒,在支持農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中,要更加重視社會發展規律,重視軌道交通和私家車普及等對農村生產生活的影響,新建的農民集聚區應靠近鎮區和交通走廊,便于公共服務的有效共享。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劉玉琴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