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江蘇泰州今年用上了最新型號的智能監測站,農技人員能夠第一時間掌握水稻病蟲害的各項數據,指導農戶在最佳時間開展蟲害防治;河南7600多萬畝秋糧已進入灌漿結實、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用好物聯網監測系統等農業新技術,開展病蟲害防控,促進秋糧單產提升,是今年河南確保秋糧穩產的重要手段之一;安徽潁上的農業農村部門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指導農戶通過日灌夜排等方式為水稻降溫,促進生長……眼下,是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各地多措并舉夯實秋糧穩產基礎。這對確保2024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了,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才有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糧食安全之路。2023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今天的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生產的糧食,解決了世界約20%人口的吃飯問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充裕的糧食儲備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秋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的3/4,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黑龍江探索立體養殖模式,在北大荒八五六農場,今年當地鴨稻、蟹稻等生態立體種養面積近3萬畝,平均每畝可為種植戶提高經濟收益80元到120元;河北省在鹽堿耕地上建設高標準農田18萬畝,通過噴灌、滲灌、田塊整治、土壤改良等措施,使鹽堿地含鹽率減少到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生產能力提升三成……今年的秋糧生產中,各地還在綠色生產上下功夫,多措并舉、凝聚合力,正讓“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
糧食是產出來的,夯實秋糧穩產基礎,根本出路在科技。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形勢復雜嚴峻,我國糧食生產既面臨氣候變化、國際沖突等外部風險,也存在生態壓力大等內部挑戰。此時,必須深刻認識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要堅持把糧食生產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茬茬壓緊、環環緊扣,全力夯實秋糧穩產基礎。我們堅信,只要深入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推動更多現代生產要素不斷向田野集聚,就一定能讓更多“望天田”變成“噸糧田”,讓農民從會種地變為“慧”種地,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需要時產得出、供得上。
“三伏熱浪走,初秋氣象新。”今年夏天,南方地區發生多輪強降雨,黃淮海部分地區夏播期干旱,近期河南、湖南、遼寧等省部分地區遭受較重洪澇災害,給局部地區秋糧生產造成一定影響,但當前全國大部分秋糧長勢正常,奪取豐收有基礎有條件。秋糧豐收在望,在希望的田野上鉚足干勁、接續奮斗,我們定能迎來一個又一個穰穰滿家的豐收年景,依靠自身力量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牢!(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