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總書記對江蘇的殷切囑托化作新征程上的奮進動力——
向新提質,高質量發展勇挑大梁
江蘇這片熱土,一直承載著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深切關懷、殷切期望。回望走過的歷程,江蘇上下形成深刻共識:只要真正用心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領悟透、落實好,就一定能夠克服前進中的困難挑戰,有效破解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
勇挑大梁,努力保持“基準線”,穩大局應變局
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推動經濟穩定運行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這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的殷切囑托。循著總書記的指引,不負總書記的囑托,江蘇堅決扛起“堅定信心、鼓足干勁、勇挑大梁”的責任——今年5月召開的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決定》,以全省之力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
面對外部壓力和內驅動力,江蘇上下深入領會總書記對江蘇的期望之深,深刻認識自身肩負責任之重,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全力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提質量、調結構,夯實原有優勢。
6月13日,首架在無錫制造的整機,道尼爾海翼DS-2C水陸兩棲輕型運動飛機完成水上試飛。無錫已發布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加速布局“天空之城”。
不止低空制造蓄勢“起飛”,高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新一代信息通信、半導體、高端紡織、新型電力設備、航空航天……上半年,省內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工業增加值增速實現兩位數增長。
既看“體量”,更看“體質”。7月,我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對工業生產增長貢獻率接近七成,制造業更高端、更智慧、更綠色的趨勢明顯。
——促消費、擴內需,尋求增量空間。
“我們每個月空調以舊換新達到100臺以上。”蘇寧易購南通市南大街店店長劉月劍說,得益于以舊換新政策,今夏店里空調銷量同比增長超20%。
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我省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在“政策驅動”“消費促進”雙重動力推動下,今年以來全省消費品市場保持穩定增長。
下沉市場、線上市場成為增量新空間。7月,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0.2%,比城鎮高7.8個百分點;1—7月,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同比增長19.1%……擴內需政策顯效發力。
毋庸諱言,從全國看,有效需求不足、重點領域藏有風險隱患、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等影響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因素,在我省同樣有所體現。
面對這些轉型發展中“繞不過、躲不過”的客觀挑戰,全省上下保持戰略定力、積極主動應對,想辦法、解難題、化風險——
眼下,揚州舜天船廠的船塢上一片繁忙,船廠訂單已排到大后年。這家重煥新機的國有優質資產背后倚靠的,是一艘國企“巨輪”——由5家省屬國企重整而來的新的蘇豪控股集團,“新蘇豪”上半年營收同比增幅超過18%,成為國企深化改革的“領頭艦”。
江蘇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通過建立健全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激發經營主體潛力:截至6月底,全省經營主體總數達1461.6萬戶,同比增長1.2%。
風勁帆滿海天闊,俯指波濤更從容。全省上下自覺把經濟體量“十分之一”占比,作為為全國大局挑大梁的基準線,承壓而上、全力攻堅。
向新提質,培養新質生產力,轉動能塑優勢
踏上新征程,新質生產力成為新的奮進方向。
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使江蘇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
總書記這次重要講話,一如既往飽含著對江蘇發展“走在前、做示范”的殷切期望,再次激發全省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走在前列的信心和動力。
在南京鋼鐵智慧運營中心,鋼鐵煉成的細節在數字孿生技術應用下實現實時映射;白鶴灘—江蘇±800千伏姑蘇換流站內,南瑞集團工程人員遠程開展智能換流閥檢修;連云港市海州區5G智慧農場育秧室里,工人實時查看水稻秧苗生長數據……
盛夏的江蘇大地,聚勢向新,新技術運用到工業、農業等各個場景領域中,為經濟增長開辟新路徑。
向新出發、向高而攀,江蘇這艘“經濟巨輪”按照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航線”穩健前行,“破浪”的舉措頻頻:遴選并推介22個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案例,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我省主動適應參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多維度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加速動能轉換,傳統產業發“新芽”——
一克棉花,能織500米紗線,通過智能化改造,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效率提升15%,運行成本降低11%……
正值江蘇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年,截至7月末,全省累計開展“智改數轉網聯”免費診斷企業超5.1萬家,實施“智改數轉網聯”改造項目約5.6萬個,已提前完成目標任務。
創新要素奔涌,新興產業結“新果”——
走進“海上風電第一城”鹽城,一實驗室內一件件風力發電部件在各實驗臺不停測試、驗證。“公司帶動超過370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協同創新,風電機組整機國產化率超95%。”金風科技集團總工程師翟恩地自豪地說。
產業向新,江蘇圍繞新能源、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重點方向,推動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產業體系。
打開想象空間,未來產業培“新苗”——
3月底,在江蘇某通航機場,一架ET9原型機平穩起飛、直沖藍天。“此次首飛意味著產品從研發到商用的‘啟航’。”南京億維特公司副總經理張本嶺激動地說。
未來產業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南京、蘇州加速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南通發文布局未來海洋等六大未來產業,宿遷出臺三年行動計劃培育新型儲能、氫能等四條產業鏈……各地布局前瞻性未來產業,爭取發展主動權,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
傳統產業推陳致新,新興產業與日俱新,未來產業布局更新……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工廠車間、科研院所、企業“新意盎然”,開出“創新花”,結出“產業果”,為高質量發展打開新天地、提供強支撐。
牢記使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一域謀全局
發展如棋局,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激活發展棋局的關鍵一招。
“江蘇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沿陣地。”
“要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對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力。”
……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是江蘇肩負的重大責任、光榮使命。
8月23日,無錫連云港惠榆智能信息產業園開工暨重點項目簽約儀式舉行。園區整合發揮惠山產業優勢、技術資本優勢與贛榆交通區位優勢、生產要素優勢,推動兩地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南北結對,掛鉤幫扶”,推動南北共建飛地園區,江蘇“飛”出全域發展新氣象。
結合落實國家重大戰略,江蘇縱深推進“1+3”重點功能區建設,加快形成區域互補、跨江融合、南北聯動發展格局,打造區域均衡協調發展省域示范。如今,江蘇經濟版圖上“群星”閃爍,全省21個縣(市)經濟總量邁上千億臺階。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下好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共繪發展圖,同心創未來。7月25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聯合發布《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
作為沿江、沿海重要經濟體,江蘇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服務上海、聯動浙皖,筑牢長三角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沿陣地”,發展整體性、協調性進一步增強。
共商脫貧計,攜手奔小康。第二十五屆青洽會期間,江蘇企業共簽約項目12個,簽約金額近70億元;8月16日,全國對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上,江蘇展區又亮出“16個第一”。
一座科技城的崛起見證合作的廣度,一所所小學的崛起見證友誼的厚度,全省持續推進對口支援工作,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以一域服務全局。
放眼更大維度,今日的江蘇,每天與世界都在發生怎樣的連接?
三一重工的挖掘機“開”進非洲大陸;搭載智能小家電的班列駛向德國杜伊斯堡車站;常州的電動滑板車從江陰港裝箱出口至荷蘭……上億件“江蘇造”商品在港口完成吞吐,漂洋過海;成百上千的集裝箱搭乘中歐班列,運往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交融、競合。江蘇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網絡,現有外資企業超過4.3萬家,世界500強中有超過400家在江蘇投資。
今年1—7月,江蘇省貨物貿易進出口3.15萬億元,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出口總值2.02萬億元,增長7.5%。
潮起潮落,風起云涌。處于長三角、長江經濟帶交匯區域和對外開放前沿的江蘇,立足“兩個大局”的大坐標,既立足國內,奮勇爭先,更競逐全球,引航破浪,在內暢外聯中構筑“一盤棋”開放新格局。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 王夢然 許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