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再過20多天,我們就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75周年華誕。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實現了由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踏上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從今天起,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推出“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專欄。我們的記者將走進江蘇城鄉各地,真實記錄75年來江蘇大地上的滄桑巨變,全景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激勵全省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開拓奮進,埋頭苦干,堅決扛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陽光明媚的小村口,4位年輕姑娘每人推著一輛“二八”大杠自行車,龍頭上掛著秤,后座架上放著蓋有白布的匾籃,淺笑盈盈地走在回村小徑上……
1986年5月,新華社記者楊飛在江蘇省宿遷縣耿車鄉(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采訪時拍下了這張合影。照片中的主人公,是當地農村涌現出的豆制品加工專業戶。三十八載,時光飛逝,姑娘們的青春朝氣和喜悅之情依然令人動容。而她們腳下這片土地,也在時代浪潮中經歷蝶變。
耿車鄉湖稍村豆制品加工專業戶進城賣豆腐歸來。 (楊飛攝于1986年5月)
今年9月4日,昔日賣豆腐的四姐妹受邀做客半年前落戶耿車的小眾潮玩直播間。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詩宇 攝
賣豆腐四姐妹直播間里再“同框”
9月4日,照片中的王艷玲、耿玉華、陳艷紅、王玲華(從左到右)受邀做客半年前“落戶”耿車的小眾潮玩直播間,體驗一把“帶貨”的新潮玩法。這也是她們4人時隔多年后的首次“同框”。
“家人們,這就是38年前第一批帶貨賣豆腐的4位漂亮姐姐!她們算得上是‘帶貨界’的老前輩了。”聽到00后女主播趙倩瑢如此介紹,老姐妹們頓時樂開了花,仿佛一起回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
“豆腐,賣豆腐!”每天清晨,清脆洪亮的吆喝聲響起,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叫賣的姑娘小伙,成為耿車街頭一道風景,四姐妹就是其中的成員。凌晨2點,起床做豆腐;4點,結伴騎車從湖稍村出發去鄉里賣豆腐;為了在中午前將豆腐賣完,她們還經常騎車前往更遠的睢寧縣沙集鄉。
“每天我都要騎100多里路,冬天手上長滿了凍瘡。”年齡最小的陳艷紅那一年才15歲。她回憶道,當時農村的爛泥路非常難騎。印象最深的是,出門賣豆腐的第二天就摔了一跤,她顧不得身上疼痛,爬起來后趕緊查看豆腐有沒有摔壞。
“靠著這輛永久自行車,我賣豆腐貼補家用、供弟弟妹妹讀書。我們能吃苦、有干勁,車輪子轉起來,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起來了。”同為70后的耿玉華說。
王艷玲、耿玉華、陳艷紅、王玲華(從左往右)來到“耿車之路”展覽現場,在老照片前回憶過往時光。
正是從那時起,地處淮北的耿車——這個曾經遠近聞名的“要飯鄉”,探索出了鄉辦、村辦、戶辦、聯戶辦“四輪”齊轉的振興發展新路,大力發展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等產業,探索走出了一條欠發達農業地區發展鄉鎮企業、振興農村經濟的路子,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命名為“耿車模式”。
耿車迅速吸引了全國的目光。僅1986年,就有7萬人次來到這個人口不足4萬的蘇北鄉鎮參觀。在湖稍村村口,前來采訪的新華社記者楊飛偶遇四姐妹,便用鏡頭定格這群豆制品專業戶愉快歸來的瞬間。
親見“垃圾鎮”變身“淘寶鎮”“生態鎮”
9月4日,四姐妹徜徉在王艷玲、陳艷紅生活的大眾村,眼前河水清澈,綠意盎然,景色秀美,“農村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的標語格外醒目。“十幾年前,這里垃圾遍地、臭氣熏天,連河里都堆滿了破爛。”王艷玲說。
在白鹿書院舉辦的“耿車之路”展覽上,各種圖片、數據展示著耿車鎮的歷史與變遷。廢舊塑料回收加工產業曾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增長,王艷玲、陳艷紅嫁到大眾村后,也經歷了這波“淘金熱”。但當地也付出了環境嚴重污染的代價,2012年,耿車被環保部列為全國八大重點環境整治區域之一。
那時候當地老百姓常說,耿車不需要垃圾桶,因為整個耿車就是一個垃圾場。小學生繪畫時將天空描繪成灰色,原因竟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天空就是這樣的顏色”——從展覽可以看到,耿車人直面這段發展史上的“傷疤”。
決不能為了錢袋不要生態!2015年,“兩山”理念被正式列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2016年,耿車存續30年的廢舊物資回收加工行業畫上了句號。村民們轉型做起家具生產和多肉種植,通過電商平臺經營售賣。耿車成為全國知名的“淘寶鎮”,綠水青山得以重現。
“我們家后來轉型做家具,開了淘寶店,兒媳婦做網店客服,每月收入6000多元。” 陳艷紅笑著說。
耿車電商快遞物流園
如今在大眾村,一條條家具流水線高效運轉,客服人員敲擊著鍵盤,將產品銷往各地。2013年,大眾村第一家物流公司艱難起步,時至今日已發展到58家。全村有3898人,注冊企業、經營戶為953家,平均每4人中就有一個創業主體,超八成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萬元。
掛上“小黃車”足不出戶“賣全球”
“過去我們通常賣生活必需品,現在年輕人更愿意為好玩、有趣的商品買單。”如今專注于多肉植物種植的王玲華說,她原先都不知道“多肉”是啥,隨著這個產業在村里蓬勃發展,她也跟著大戶開始種植,眼見著村里的年輕主播們足不出戶就能將貨品賣到全國各地,甚至遠銷至國外。
“顧客在‘小黃車’(電商功能)下單后,會把多肉寄養在這里。等10月天氣轉涼時,我再陸續給他們發貨。”雖說9月是多肉植物銷售淡季,但農業生態園里,主播王晶晶的直播間人氣不減。他告訴記者,他的多肉大棚已經從1000平方米擴建到了3000多平方米,“直播讓我走上新的創業路、學會了新玩法。但這行競爭也激烈,產品需要不斷升級。”
9月4日,主播王晶晶(中)在耿車鎮多肉種植園向陳艷紅(右一)、王艷玲介紹多肉植物直播銷售模式。
手機變成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網紅變成新農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農村電商,續寫可持續發展的“新耿車模式”。該鎮坐擁綠色家居產業園、直播電商物流園、大眾創業園等園區,200家電商直播團隊落戶,年銷售超千萬元的團隊有15家,日最高發貨量達1.1萬件。
“經驗都是干出來的。”“人啊,都得跟著大勢走。”四姐妹交談間“蹦”出來的這些話語,既質樸又耐人尋味。從“上街”到“觸網”,從騎“自行車”到掛“小黃車”,發生在小鎮的“帶貨”模式變遷,在歲月流轉中銘刻下個體和時代交織的獨特印記。
“不變的,是耿車人刻在骨子里永不服輸的勁頭,是對更美好日子的追求向往和接續奮斗。”大眾村黨委書記、耿車鎮電商商會會長張坤說。
如今的耿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