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姐妹們一起上課、聊天、學舞蹈,我的晚年生活幸福得像花兒一樣。”在南京市秦淮區老年大學悅華分院,65歲的王靜滿臉笑容。
每天吃完早飯,王靜便迫不及待地來到位于公園內的老年大學,上一堂活力四溢的舞蹈課。中午不想做飯時,只需花費十幾元,便能在附近的養老中心享用一頓三葷一素的豐盛午餐,并且可以在飯后享受片刻的小憩。下午,她會與朋友們一起打牌娛樂,交流舞蹈心得,或是體驗中醫理療。到了晚上,她則通過視頻與遠在新加坡的兒子聊天,或瀏覽自己感興趣的短視頻。這就是王靜充滿活力的新退休生活。
李翠霞是王靜的同班同學,盡管從家往返老年大學需要一個半小時,但這已成為她的日常習慣。“人老了也不能閑著啊,如果三天不跳舞,我這半邊身子就會不舒服。”李翠霞笑著說。現年73歲的她退休后曾一度面臨多種健康問題,但自從加入舞蹈班后,通過定期的學習和鍛煉,她的身體狀況有了顯著改善。“我參加老年大學,孩子們都特別支持!”
在老年大學里,這些“老同學”將終身學習視為充實晚年生活的途徑之一。通過學習舞蹈、合唱、書法、繪畫、編織等多樣化的課程,他們不僅保持了身心健康,更踐行了“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理念。
老年大學的幸福故事僅僅是南京市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南京養老服務業實現了從“家庭養老”到社會養老、從簡單照料到綜合護理、從傳統護理到智慧養老的變遷,實現了從“自助”到“智能”的悄然蛻變。王靜、李翠霞等成千上萬的老人,正是這場巨變的見證者與受益者。
場景:“一站式”居家養老,讓幸福只有“一碗湯的距離”
9月10日上午11點,在悅華洪武養老綜合服務中心,近百名老人正在排隊取餐,椒鹽大蝦、鹽水鴨、黃豆燒豬手、紅燒帶魚、毛豆干子肉絲等十幾種菜式,飄出陣陣香氣。
“天氣太熱了,不想燒飯,這里有人專門負責營養搭配,吃得特別健康。”老人們紛紛說。
家住洪武路街道馬府新村的李德貴今年快80歲了,每天到中心就餐成了習慣。老人告訴記者,以前吃飯都是湊合,如今在這里吃完飯,再去旁邊的鄭和公園散散步,回家午睡,下午約幾個老友在這里打牌聊天,“晚年生活算得上豐富多彩”。
悅華洪武養老綜合服務中心位于鄭和公園內,環境優美,交通便利。中心集5A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醫療護理中心、智慧平臺、認知癥照護專區于一體,同時開展養老組織孵化、志愿者工作、智慧養老住區運營等專項工作,為社區老人提供特色餐飲、康復醫療、日間照料、喘息服務等40余項服務內容。
“中心與傳統養老機構最大的不同是其綜合性,可滿足老人從生活照料、健康管理、醫療管理、精神關愛到臨終關懷等一系列需求。”悅華洪武養老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劉湘梅告訴記者。
“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的場景,在南京比比皆是。目前,南京市依托社會化、專業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陣地,生動實踐著讓幸福只有“一碗湯的距離”。
“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使得居家養老服務成為解決養老問題的一種重要模式。功能齊全、服務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正好滿足了老人在家養老的需求。”南京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
數字:從8家到1400多家,居家養老服務站點爆發式增長
說起“一站式”居家養老服務運營站點的快速發展,被稱為“南京養老第一人”的韓品嵋感觸最深。
“改革開放初期,南京市正規的養老院數量極少,更不用說專業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了。當時,大部分老年人依靠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在家中由子女照顧直至終老。” 韓品嵋說。
1998年,時年50歲的韓品嵋在下崗后創辦了一家養老院,并于次年成立了協和老年大學,2001年又創立了心貼心老年人服務中心。2003年,心貼心老年人服務中心受鼓樓區民政局委托,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為包括高齡與獨居在內的九類老年群體提供生活照料與精神慰藉等服務。這項創新舉措在當時引起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廣泛關注,并獲得了積極評價,隨后被推廣至全省各地。
據南京市民政局統計,2012年,像心貼心老年人服務中心這樣的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在南京僅有8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京市著力破解養老服務配建設施不足、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短缺、存量資源改建養老設施限制多等難點、堵點問題,精準精細解決養老“剛需”之困。例如建立“四同步”機制(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每年審核項目控詳超過160個,確保配建到位。這些用房無償交給養老服務機構,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點迎來爆發式增長。
根據最新統計,南京市基本實現社區40%以上用房無償用于養老服務,全市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400多家、社區綜合護理中心120多家,為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助潔、助浴、代購等服務。同時,在農村地區建成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27個,鼓勵養老機構“開門辦院”,為社區居家老年人提供服務,共享服務設施。此外,還打造了示范性助餐點25個,建成認知癥社區服務中心10個。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已經成為常態,服務內容涵蓋了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助餐服務、緊急救助以及精神陪伴等多個方面。
近1.3萬名特困老年人“應養盡養”,1.6萬多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所有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五類老人”每月可享受2—48小時不等免費照護服務;為4.2萬余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同時,將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員照護免費培訓納入基本養老服務目錄,2021年以來參訓老年人家屬超3.2萬名;向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料親屬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標準,提供“喘息服務”,已惠及2000多戶……通過這些措施,許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得以在家中或社區內解決基本生活照料難題。
變化:從自助到智能,高科技助力居家養老悄然蝶變
南京市比全國提前十多年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到2023年底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181.21萬人,96%以上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隨著形勢的發展,單一的養老服務已不能滿足實際養老需求,資源整合和集聚是大勢所趨。
十年來,除了居家養老、助餐服務、日間照料中心、嵌入式養老等模式,適老化改造、喘息服務、綜合護理站、智慧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都在南京進行著探索。
家住棲霞區馬群街道的79歲獨居老人王三石(化名)行動不是很方便,為了提升老人的居住安全與生活質量,綜合評估后,第三方機構南京安康通秉持“線上智能守護、線下居家照護”的原則,為老人量身定制適老化改造計劃。
現在,老人家的衛生間里防滑墊、扶手和洗澡椅一應俱全;客廳里增設了扶手、防撞條和門磁感應;臥室里加裝了小夜燈、適老椅,床頭安裝了緊急呼叫器;廚房里配置了漏水、煙霧報警器等設備。此外,換鞋凳、輪椅和四腳拐杖等貼心物件,也讓老人的居家生活便利不少。
“以前我最怕自己在家摔倒,現在一點都不擔心了!小夜燈、走廊扶手非常方便,到了馬桶邊也有扶手。”王三石感激地說道。
與助餐、文化娛樂、精神關懷等需求相比,醫養結合一直是居家養老提質的最難突破點。前幾年,南京市率先在全國啟動家庭養老床位建設,老年人在家即可享受與養老機構“院內老人”同等服務,瑞芝康健、三槐、悅心、悅華等養老服務企業紛紛參與。
“目前,全市已建成家庭養老床位1萬多張,相當于100家中等規模養老院。”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長周新華說,不僅如此,養老服務“智能化”趨勢明顯。隨著物聯網、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居家養老服務也搭上了“智慧快車”。
“手上戴個智能手環,不僅可以隨時監測我的睡眠、血壓、心率、血氧等,上面還有兩個緊急呼叫按鈕,一旦有突發情況,可以隨時呼叫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家住玄武區明故宮社區的劉奶奶興奮地說。
記者在采訪中,不少老人感嘆,當養老服務事業插上“互聯網+”的翅膀,突破傳統服務的時間、距離和能力等限制,提供更便捷、更多樣的服務途徑和入口,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各種“托老”服務。
2014年以來,南京先后被批準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中央財政支持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全國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在醫養結合、社會參與、養老評估、政策創制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難等可貴的是,2022年,“寧享養老”綜合信息平臺——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南京市“區塊鏈+民政”項目入選中央網信辦等十六部門聯合開展的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
“這個項目運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AI智能等技術,以養老服務互助時間平臺為重點,以實現民政養老‘大數據、大容量、大對接、大功能’為目標,構建南京市寧享養老綜合信息平臺。主要涵蓋市民政、區民政、街道、養老服務機構、專家、從業人員、志愿者、老人及家屬、社會大眾等9類養老服務領域用戶群體,預計受益用戶數量超過百萬人……”周新華娓娓道來。
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如今,博愛之都南京正積極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守護幸福“夕陽紅”。從老有所依到老有所享、老有所樂,老年人生活更幸福,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更溫暖。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馬道軍
實習生 程君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