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一聲聲問候,一句句囑托,飽含深情。
9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蘭州棗林西社區考察時,同社區工作者和社區居民親切交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區工作根本上是為了社區居民的幸福生活,關鍵是要搞好服務,特別是要抓好“一老一小”這兩個重點。城市治理一定要夯實社區這個基礎,社區建設好了才能真正造福廣大居民群眾。社區,是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萬家燈火”。社區為老百姓服務最直接,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時,頻頻走進社區看服務、聊民生、問冷暖,踐行“為民愛民”,推動各地牢牢抓住這個人民群眾最可感可及的“溫暖港灣”,事無巨細做好社區服務,目的就是要讓“家門口”的服務更加觸手可及,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城鄉社區雖小,但全國有65萬個城鄉社區。不同的社區,都有不同的民生需求,城鄉之間也有差異,其服務的精準性、個性化水平等都關乎著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老年人的養老,娃的入園、入學,維修、家政、餐飲、美容美發等日常生活需求,都是老百姓牽腸掛肚的“心頭事”。年輕人早出晚歸,忙碌一天,社區的便利、溫馨、貼心服務,無疑是放下“心頭事”的最佳“配方”。因此,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無疑是各地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社區治理,一定程度上也考驗著法治。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專門針對社區治理的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從中央層面推出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到從政策端明確加快城鄉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出“研究制定社區服務條例”……政策紅利不斷釋放,關懷“溫度”不斷提升,服務半徑不斷拓展,讓人們愈發感受到了“家門口”的“幸福磁場”。法治,讓基層治理更有效能,而自治讓基層治理更有活力,德治則更加釋放溫度。
“微服務”激蕩“大幸福”。在政策的堅強引領下,各地順應民生期待、回應群眾期盼,貼心做好社區里的服務。蘭州市城關區王家莊社區推行“流動議事點”,在為民服務好每一件小事中,架起了一座座“連心橋”;上海多個街道試點“15分鐘社區生活圈”,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項功能和設施;江蘇蘇州開展“五社聯動”,圍繞居民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精心策劃并實施了一系列專業服務項目,提升了社區治理的精細化水平;各地用好科技賦能,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集眾智、出新招、優服務,滿足需求的服務就是最好的服務。放眼望去,全國各地堅持因地制宜,一招一式對準民生需求,把服務做細做精,讓社區成為居民最安心的港灣。
民眾之需即為改革之向。社區工作任重道遠,其承載著滿足群眾多元化、細致化需求的重任。特別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社區作為全齡友好型的美好生活共同體,對“一老一小”群體的關懷與服務更顯迫切與重要。社區工作千頭萬緒,但說到底,就是為民服務、為民辦事。為此,各地亟需強化社區工作隊伍建設,提升社區工作者的專業素養與服務能力,并不斷優化社區配套設施與服務水平,以精準對接各類需求。
“楓橋經驗”作為基層社會治理典范,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提供了寶貴借鑒與示范。各地當進一步健全黨建引領社區服務體系,讓基層黨組織成為基層治理的“橋頭堡”、服務群眾的“主心骨”。與此同時,還需因地制宜完善“共治”格局,推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參與局面,以更多的真招實策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真正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