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淮浦
利用數字技術開展跨時空對話,重問重答“愛國三問”;“泥人張”彩塑、“狗不理”等非遺傳承人藝術化展現“津派文化”獨特韻味;話劇表演再現“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以身報國的動人故事;潘展樂、陳夢、譚玉嬌等現場講述比賽和成長經歷……日前,2024“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南開大學舉行。從名師大家到奧運冠軍、從行業模范到基層志愿者,廣大青年榜樣與億萬青年網民同上“網上網下”大思政課,用生動的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和我們正在經歷的新時代故事團結青年、凝聚青年。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承擔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走進校園,聽得最多的是思政課這一“關鍵課程”、講得最多的是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暖心寄語、殷切囑托,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問題”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放眼廣袤的神州大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思政教育持續涌現、精彩紛呈,從云端上的交流分享到場館里的深度對話,再到行走中的切身體悟,時代后浪們在這堂“青春必修課”中厚植家國情懷、涵養進取品格、砥礪擔當奮斗,努力成長為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讓思政課“出新”更“走心”,怎樣讓莘莘學子完成從“低頭”、“抬頭”到“點頭”的轉變,是我們必須回答好的現實課題、擔負起的職責使命。
堅定信仰信念,回答好“教什么”這一根本原則問題。思政課的本質就是講道理,講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道理。馬克思曾說:“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唯有明確學習內容、把握重點要求,以深入透徹的觀點分析回應學生、引導青年,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把學與思、踐與悟結合起來,把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輝煌燦爛史與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艱苦奮斗史聯系起來,汲取其中的歷史智慧、規律和經驗,主動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研究新情況、分析新形勢,引導學生全面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的大道理,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徹底的理論講徹底,更加深刻地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偉大事業。
創新方式方法,回答好“怎么教”這一方法路徑問題。思政課不是死板的、教條的,也不是乏味的、枯燥的,只有兼顧“有意義”和“有意思”,才能提高“到課率”“抬頭率”,成為學生廣受歡迎的“熱門課”“爆棚課”。尤其是當前,從“90后”到“95后”再到“00后”,“大思政課”面對的教育對象因時代環境在變、成長際遇在變,思維方式、心理特質、話語表達方式也隨之在發生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注重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因地制宜,圍繞廣大學生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推動思政教育與社會生活相互融入、同時代發展緊密結合,依托“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云端上的思政課”等形式載體,讓更多“Z世代”青年學生在身臨其境、親眼見證中感知祖國可喜變化、感受時代發展脈動,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提升素質素養,回答好“誰來教”這一主體職責問題。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于更好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更好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廣大思政課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涵養家國情懷,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要更新教學思維、拓寬課堂視野,善于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關鍵、找準重點、闡明規律,先理解后引導、善說服不說教,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道理講明白、說清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要嚴以修身律己、端正人格品質,既遵守教學紀律,也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做到課上課下一致、網上網下一致。惟其如此,方能引導“時代后浪”牢記殷切囑托,在祖國大地上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華章。(劉淮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