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北站位于東西沿江通道和南北粵海通道的交匯處,是南京鐵路樞紐“三大主客站”之一,也是集高鐵、城際、普鐵、地鐵等于一體、“三場并設”的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南京北站設置了3場16臺30線,預計到2050年,年旅客發送量約3650萬人次,最高集聚人數13500人。如此龐大的人流量,如何提高出行效率?這五個細節值得被關注。
首創“雙光谷”,合理分流
南京北站創造性采用“雙光谷、井字形”換乘空間結構,不僅實現了多點落客,承擔換乘功能,而且讓北站站房內有采光、有通風,整個空間顯得更加寬敞明亮。

“光谷”內設有多組扶梯,各樓層的地鐵旅客可通過“光谷”,垂直抵達地上4層的候車層,大大縮短了進站流線,提高進站效率。

同時,利用“光谷”的通風好、采光佳的特點,站內打造了綠化景觀,給旅客提供舒適的候車環境。
垂直換乘,高效便捷
很多高鐵站的設計,從地鐵換乘至高鐵過程中,旅客需要步行較長距離,而南京北站作為第四代高鐵站,在設計階段,就直擊換乘“痛點”。

南京北站站臺下方設計了兩層空間,分別是鐵路出站層和城市配套換乘層,城市配套換乘層包括了地鐵在內的各類交通站點,換乘時間均控制在5分鐘以內。
多點進站,提高出行效率
一般的高鐵站僅有一個或兩個進站口,每逢節假日,檢票口處就排起長龍。在南京北站,多個方向、多個層樓都設有檢票進站口,進站效率大大提高。
乘坐公共交通的旅客可以從“光谷”進站;乘小汽車的旅客從高架車道和“生態廣廳”進站,由南北廣場步行而來的旅客,還可以通過站臺層的進站廣廳進站;位于四個角落的旅客,也可以通過呼吸廣場的通道直接進入候車大廳。
排隊安檢不再風吹日曬

位于南京北站候車廳中部兩側的進站廳叫“生態廣廳”,單側約6000平方米的室內空間,是旅客檢票進站的等待區,在此排隊安檢再也不用風吹日曬了。
“生態廣廳”還融入了“城市客廳”的功能,作為旅客進站前的站城共享空間,與高架落客車道、內外“光谷”直接相連,為旅客送站、休憩等創造了舒適的空間環境。
“五線交匯”+“一橫兩縱”,實現快速集散
創新、集約、融合是南京北站集疏運體系規劃設計的三大亮點,未來的南京北站將給旅客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
軌道交通方面,南京北站綜合交通樞紐未來將引入地鐵3號線、4號線、15號線、18號線及寧滁城際S4號線,這5條地鐵線與南京其他地鐵線串聯起來,方便市民的出行。

道路交通方面,連接南京北站的道路規劃布局“一橫兩縱”H 型快速路骨架:西快線是寧連高速公路集散道和緯三路西延,也是南京北站西側縱向快速通道;東快線是浦六路,規劃利用浦六路廊道布設南京北站東側縱向快速通道;中橫線是北站快速路,連接東西快速通道。
如今,南京北站樞紐工程已經開工,這些亮點將一步步從圖紙變為現實。
南京北站建成后,長江北岸的市民不過江就能乘坐高鐵前往全國各地,江北也會成為許多國內旅客抵達南京后的第一站,集人文、科技、便捷等于一體的南京北站,無疑會成為“南京印象”的新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