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聽取了關于檢查《江蘇省對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促進條例》實施情況的報告,記者從中了解到,自2022年9月《條例》頒布施行以來,蘇臺各領域交流交往持續向好,涉臺發展環境持續優化,對臺交流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據報告,截至今年上半年,江蘇累計批準臺資項目超3.17萬個,實際到賬臺資超910億美元,吸引利用臺資連續20年位居大陸前列。同時,積極推動蘇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全省超300家臺企獲評省級工業設計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綠色工廠、智能車間,275家臺企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近5年來共計19個臺資項目列入江蘇省重大項目清單,26家在蘇臺企在大陸A股上市(掛牌)。
其中,對臺經貿合作平臺作用日益增強。“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在推動兩岸產業轉型升級、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首創性成果。淮安臺資集聚示范區為臺企在省內優化功能布局、產業布局、空間布局提供有力支撐,初步形成了淮昆產業合作發展新格局。圓滿承辦兩岸企業家峰會10周年年會,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產業融合發展提供重要載體支撐。”省人大民宗僑外委主任委員李國華介紹。
多年來,江蘇制定出臺系列政策文件,保護臺企臺胞合法權益機制不斷完善。近年來,全省對臺工作系統受理的涉臺投訴求助案件化解率保持在較高水平,一批涉臺難案積案得到有效化解,臺企臺胞滿意度持續提升。對重點臺資企業實行“一企一策”,著力破解臺企臺胞在生產、生活以及就業等方面的難點問題。數千名臺胞在蘇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為在蘇特殊困難臺胞訂制全國首單創新型保險“安心保”等。
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門積極開展各具特色的對臺交流活動,對臺青年交流品牌塑造再攀新高,“就業創業生活十條措施”為臺青來蘇發展提供優質服務等。2023年江蘇邀請超過30所臺灣學校,近千名臺灣師生來蘇交流訪學,目前超千名臺灣學生在蘇高校就讀。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共吸引3300余名島內臺胞參加,其中島內青年2500多名,參與臺青數量再創新高。“目前對臺交流基地數量達28家,其中國家級6家,省級22家,總數位居大陸各省市前列。”李國華說。
同時,報告也提出,《條例》貫徹實施還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到位問題。如《條例》解讀有待進一步深入,落實還存在薄弱環節、蘇臺交流合作渠道還不夠順暢等,報告建議,加強對臺工作機制、工作能力、涉臺傳播能力等建設,進一步形成對臺工作的整體合力,激發蘇臺交流合作的活力。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林若瑄 丁鳳云 編輯/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