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曾被視為“難以逾越的天塹”。由于過江不易,長期以來,住在浦口、六合的百姓都把過江去鼓樓、玄武等城區稱為“去南京”。75載光陰,從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座爭氣橋,再到如今“條條橋隧通南北,長江天塹多通途”。南京的過江通道已從1座增加至11處13條。
一條條飛跨或下穿長江南北兩岸的“巨龍”,在見證城市快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對南京城市格局乃至南京都市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如今的長江兩岸,正在“同框”漸“同行”。
江心洲長江大橋。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琦 攝
萬里長江第一座,開啟大橋建設新時代
75年前,想要建設一座跨江大橋是不可能實現的愿望。甚至有外國橋梁專家曾斷言,“在南京造橋,不可能。”新中國成立后,雄心壯志的中國共產黨人許下宏愿,要在天塹上架飛虹,讓南北變通途。
當一個又一個難關被攻克,1968年,中國第一座完全依靠自主設計和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這座“爭氣橋”不僅成為新中國崛起的精神象征,更開啟了我國自主建設大型橋梁的新時代。
進入21世紀,南京過江通道建設加快,平均速度由原來30年建成一處,提速為平均5年建成一處。
9月24日,中鐵十四局工人在建寧西路過江通道A1標項目進行盾構內部結構煙道板與管片間回填施工。目前建寧西路過江通道左線盾構隧道二次結構施工順利完成,為后續機電、裝飾、路面等工程施工推進提供有利條件。通訊員 杜永輝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琦 攝
2001年建成八卦洲長江大橋,被交通部評價為“工程質量和建設管理代表著我國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新水平”;2005年建成大勝關長江大橋,該橋是國內第一座鋼塔斜拉橋、世界首座弧線形鋼塔斜拉橋;2010年5月“萬里長江第一隧”建成應天大街長江隧道,該隧道是南京第一個盾構法過江隧道,獲得全國首個過江隧道工程“魯班獎”;2011年建成大勝關鐵路橋,該橋是世界首座六線鐵路大橋,也是當時世界設計荷載最大的高速鐵路橋;2012年建成棲霞山長江大橋,該橋是國內首座三跨連續鋼箱梁懸索橋。2016年,世界同類隧道中規模最大、長度最長、地質最復雜的隧道定淮門長江隧道建成通車……
南京長江大橋已建成通車56年了。如今的南京長江大橋,成為一個跨越天塹的中國符號和一部凝固的中國勞動人民的奮斗史。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斷呵護下,以更高的通行質量服務于南京江南、江北兩個主城區,同時也默默見證著一座又一座過江通道的建成和南京發展格局的變遷。
一橋牽兩岸,雙主城“同框”漸“同行”
數據顯示,2009年南京日均過江交通量14.5萬輛,2019年則高達38.9萬輛,10年增長近170%。
在快速增長的過江通行需求基礎上,2020年12月,南京第七座公路過江通道——江心洲長江大橋(南京長江五橋)正式通車。作為南京第7座公路過江通道,它建成通車后不僅極大緩解過江通行需求,而且雙主城發展從“握手”變為“擁抱”。
9月6日,在建鄴區江心洲地下43米深處,南京地鐵4號線二期過江隧道工程開始盾構掘進。通訊員 李夢夢 林鳳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段仁虎 攝
9月24日上午,記者驅車從河西經由江心洲大橋夾江隧道段,來到位于江心洲上的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設中心,這里有一群江心洲長江大橋建設者們。該中心的頂樓是眺望江心洲長江大橋的絕佳“打卡點”,記者曾多次在這里見證了大橋南塔封頂、橋面吊裝、合龍等歷史時刻。而全國先進工作者、時任南京長江第五大橋(江心洲長江大橋建設名)項目指揮部副指揮長沈斌再度接受記者采訪時,思緒似乎也回到了當年如火如荼的建設現場……
江心洲長江大橋是世界首座輕型鋼混結構斜拉橋,也成為后續國內橋梁建造的典范。先后獲得國際橋梁與結構協會2022年度“杰出橋梁結構獎”、2022年全球最佳項目獎、全球道路成就獎設計類大獎、全國首屆“橋梁工程創新獎”特等獎等一系列榮譽。
江心洲長江大橋采用國際首創的鋼殼—混凝土索塔、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鋼—混組合梁結構、波形鋼腹板組合梁節段預制拼裝3種新型鋼混組合結構的建造方式。沈斌告訴記者,橋面使用的是新型材料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不僅優化了橋面板厚度,還降低了組合梁自重,“這樣一來既能預防橋面板鋼材料疲勞開裂的難題,又解決了瀝青的材料缺陷,結構強度是傳統材料的5倍,而成本則為傳統材料的一半。”
如今,江心洲長江大橋日均通行量約為10萬輛。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并成熟起來,擔負起了過江交通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任,沈斌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江心洲長江大橋既承擔快速環線功能,又方便過境車輛。”沈斌對記者說,相比其他過江通道,江心洲長江大橋的開通有著特殊的意義。從市域交通格局看,江心洲長江大橋作為南京主城與江北新區之間重要交通紐帶,緩解了應天大街隧道、定淮門隧道交通壓力,還有效分流江寧地區、浦口老城、橋林片區及安徽方向的過江交通車流。
從城市外圍來看,江心洲長江大橋在江北與寧合高速相連,在江南與寧馬高速相連,是往安徽方向最近的一條免費通道,同時也讓蘇北蘇南進一步拉近距離。江心洲長江大橋再往東可直達鎮江、上海,加速南京都市圈城市群融合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
事實上,除了在促進雙主城融合發展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跨江大橋也讓兩岸的產業加速流動起來。江心洲長江大橋通車后將河西新城、江心洲科技生態島、江北新區研創園串聯在一起,極大地便利了人員、物資和信息的流動。
一座橋,帶動南京“擁江”再加速。在南京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把江北新主城放在與江南主城隔江相望的對等位置。尤其是江北新區成立以來,已涌入百萬人口。而江心洲長江大橋通車后,南京又建成通車了燕子磯長江隧道,緩解了八卦洲跨江大橋通行壓力的同時,也讓長江兩岸“同框”漸“同行”。
13橋隧通南北,數龍穿江聚兩岸
截至目前,南京建成的過江通道共有13條,其中公路(道路)橋梁隧道8條,還有地鐵3號線、10號線、S3號線等三條過江地鐵線路以及京滬高速鐵路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長江大橋鐵路橋,共5條軌道交通過江通道,逐步實現了鐵路、軌道、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多種方式的跨江聯系,高效推動南京實現江南主城、江北新主城的擁江發展。
南京高快速路網為“兩高兩快”規劃布局。其中,高速環線包括繞城高速環線和都市圈高速環線,快速環線包括井字內環、繞城公路環線。“以南京長江大橋為中心,大勝關長江大橋和棲霞山長江大橋構成繞城高速環線的組成部分,八卦洲長江大橋和江心洲長江大橋為繞城公路環線的組成部分。”市交通運輸局綜合規劃處處長胡泊介紹,正在規劃中的錦文路過江通道未來將和在建的龍潭長江大橋共同構成南京都市圈大外環。
放眼全省,南京段過江通道最為密集,在建項目距離建成通車日越來越近。
9月14日,距離南京長江大橋最近的過江隧道——建寧路長江隧道建設現場傳來好消息,左線盾構隧道二次結構施工順利完成。
主橋完成瀝青攤鋪、北接線主線橋現澆梁全部完成的新生圩長江大橋目前已進入施工沖刺階段。
9月1日,南京交通工程有限公司的施工人員在龍潭長江大橋主橋鋼橋面進行瀝青攤鋪。該橋連接南京、揚州兩市,是寧鎮揚一體化的重要交通設施。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徐琦 攝
龍潭長江大橋是南京最東邊的一條公路過江通道,全長不到5公里,連接起南京棲霞區與揚州儀征市。9月初,龍潭長江大橋主橋瀝青攤鋪全面展開,大橋建設進入向“終點線”沖刺階段。
9月初,地鐵4號線二期過江段盾構施工拉開序幕。跨越長江時,最深處覆土厚度55.35米,為長三角地區最深過江地鐵線。
“十四五”是南京跨江通道建設的加速期。記者了解到,按照省市有關“跨江發展”轉變為“擁江發展”的戰略部署,南京除積極推進在建5條過江通道的建設工作之外,還在開展錦文路過江通道、軌道S5線(寧儀城際)等過江通道的前期研究工作。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馮興 吳春霞
通訊員 寧交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