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報業·新江蘇訊(記者 羅鵬 通訊員 嚴軒)選中兩行水稻,俯身測量稻長。這是江蘇沿海農發射陽分公司生產管理部經理胡大鵬的工作剪影。測算完這一季水稻畝穗數后,再結合穗粒數、千粒重,他信心滿滿地說:“按這個估摸,這塊田畝產超過1200斤不成問題。”
廣闊的田野上,創新的耕種技術喚醒沉睡的鹽堿地;波瀾的漁場內,智能的養殖系統提供精確的解決方案……在江蘇沿海廣袤的土地上,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有限公司一批有情懷、懂技術、會創新的沿海新農人,深耕鹽堿地多元化利用與開發,用創新的思維、技術和模式,建起鹽堿地上的“藍色糧倉”。
90后的農學碩士胡大鵬進入沿海集團后,懷著興農強農真摯情懷一頭扎進了田頭,挑起3.5萬畝稻麥生產管理的重任。“每一塊土地都有自己的脾氣,要多研究、多試驗。”多年奔波于田間地頭的他不僅與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情誼,更主動發揮專業能力,與團隊細心研究,努力攻關,摸索出多項稻麥生產的新技術。團隊自主研發了免耕播種方式,用“浸種+加旋+鎮壓+單獨開溝”的組合拳解決土壤性質復雜、播種出苗困難的難題。團隊還成功試驗了適應鹽堿地環境的緩釋肥方法,推廣了無人機勘察打藥施肥模式。在技術和管理創新的加持下,集團稻麥產量實現三連增,年畝產超2150斤。
“生產一線最容易發現問題,也最有動力解決問題”。在糧食倉儲烘干領域,勞動強度大、環境差是一線工作的痛點,但省沿海集團鶴豐公司的生產團隊卻將一線視為攻堅克難的試驗田,自發組建研究小組,鉆研農機升級改造技術。新型扒谷機改進技術就是小組為解決傳統雙翼輪扒谷機陷糧問題,自主研發的一項實用新型專利。“我們幾個月都蹲在設備旁反復觀察,在圖紙上設計描摹,與設備廠家反復溝通,才有了這個扒谷機。”作為小組牽頭人,鶴豐公司副總經理鮑立偉告訴記者,可以實現履帶式行走、液壓升降、自動鏟取糧食的新型扒谷機每小時能完成100噸糧食出庫,效率是傳統扒谷機的三倍,原來需要4至6名工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1人就能應對,還降低了現場作業的安全隱患。農機改良小發明解決一線生產大問題,鶴豐倉儲烘干線自2022年投產以來,產能利用率已達84%,同比提升23個百分點。
在省沿海集團東臺公司的養殖漁場內,幾臺高聳的機器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些“大家伙”是智能投餌機,1名養殖技術員只需在電腦上電測、分析和操作,就能實現幾千畝魚塘定時定量投食。智能投餌機是東臺公司近年精心打造的“數字漁場”平臺的一部分。該平臺涵蓋生產、管理、追溯等養殖全周期,將數智化手段與傳統養殖業相結合,建立了集智能投喂、視頻監控、水質監測、尾水處理為一體的“一站式”智慧養殖生產管理系統。相較于傳統養殖,“數字漁場”技術有效控制了人工和原料成本,提高了魚病防治、存塘估算的精確度。目前東臺公司已建成4000畝淡水養殖區示范性數字漁場,獲評智慧江蘇重點工程、省級數字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