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同時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年。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發展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在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下,我蘇網聯合全省市縣媒體,開展“穿越時空遇見你”融媒體行動,一起回顧那些澎湃的歷史瞬間和美好記憶,共同講述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和發展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著既定目標扎實邁進。新中國成立75年來,職業教育作為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不斷改革創新、發展壯大,培養了一批批奮斗在一線的大國工匠。時至今日,我國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職教體系,在推動中國由制造業大國轉變為制造業強國的道路上,職業教育仍在持續發力。
時間的指針向前撥轉21年。
2003年10月5日,進駐常州大學城的6所高校之一的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信院”)迎來了首批2500名新生,18歲的李亮亮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10月常州大學城開學典禮
當李亮亮從接站大巴下來,拉著行李滿懷欣喜走進校園時,他沒想到,眼前這個偌大嶄新的學校剛剛從黃土飄揚的工地脫胎換骨,此前一年間,規劃實驗室、搬儀器、拉電線、裝插座,甚至接網線,都是常信院教授眭碧霞和同事們一手一腳、自力更生干出來的。
全國首家以高職教育為特色的大學城——常州大學城(現稱為“常州科教城”)是中國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一個縮影。面對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首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2000年常信院從前身常州無線電工業學校升格為高職,成為江蘇首個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自此眭碧霞和同事們就沒停下過忙碌的腳步。此后短短十幾年,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學校數量從幾十所增加到1400余所。
1985年,剛工作時的眭碧霞
年過60的眭碧霞歷任常信院教師、院長、校長,全程參與學校建設,回憶當年,歷歷在目:“當時升格高職后,辦學條件等都難以滿足產業需求和人才培養需要,2002年省教育廳、常州市政府決定全力投建常州大學城,包括5所職業院校,1所本科院校?!?/span>她翻出2003年自己讀《中國教育報》的筆記,一筆一劃寫著:“全國首家高等職業教育基地在蘇南崛起:大學城將依循6所學校與社會廣泛交融的思路……”
對于18歲的大學生李亮亮來說,是新校園里的先進儀器點燃了他的“技能夢”:“實訓室里的示波器、信號發生器、高頻電路實驗箱等等都是我以前沒有見過的,立刻激發了我的興趣,當時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用技能回報社會?!?/span>
眭碧霞從80年代起躬耕職教,見證過畢業生炙手可熱,也經歷過“職教遇冷”,對她而言,大學城全新教育模式讓她深信職業教育大有可為,“大學城建立了共享型實訓基地,包括我校在內的6所學??梢怨餐褂茫瑢W校間互認學分,學生課程互選,跨校就讀,課程設置最大范圍地突出重點并相互兼容;同時這里還入駐眾多企業,探索協同創新的產學研模式。”
此后校企合作逐漸成了職教人才培養常態,但眭碧霞發現,越往深里走難度越大。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重點支持100所院校立項建設國家骨干高職院校,給了她新思考。職業教育需要發展屬于自己特色的育人體系,突破普通教育中按書本邏輯展開教學的方式,眭碧霞帶領軟件技術專業團隊摸索出“職業情境,項目主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按照項目制邏輯帶領學生“實踐出真知”。
這條路走通了,培養出的學生更受企業青睞,“這個模式雖然是在一個專業提出來,但是學校不斷豐富內涵,在相關的專業都進行了拓展,也在全國同類院校當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很多院校都借鑒我們的模式,去拓展內涵,形成了各自特色?!毙履J将@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常信院成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
李亮亮可以說是受此育人模式影響的初代職教生,2006年他畢業后留校任教,與眭碧霞老師由師生變成同事。他告訴眭碧霞,學校仍在以此模式進行教學,各學科老師在實踐中不斷結合自身情況做出創新與調整。
職業教育改革,改到實處是課程。眭碧霞和李亮亮決定去現在的教學場景看一看。
學校實訓樓的創客空間一片熱鬧景象,這一邊,三三兩兩的學生對著計算機建模、調試,為技能大賽做準備;那一邊,軟件與大數據學院副院長張靜正帶著幾名學生進行小組式學習。
“眭老師,你怎么來了?”張靜熱情招呼。
“來看看你們的教學情況?!?/span>
“這學期的課程是Java主流框架項目實戰,依然踐行‘職業情境、項目主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張靜說,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以軟件工作過程為導向,涵蓋需求、設計、實施、維護等各個環節。課程直接引入某企業實際的資產管理系統項目,系統包括審批管理、資產管理、統計分析等等功能模塊。如今校企合作更為深度,教學內容會隨時跟著企業需求變化而動態調整。“暑假期間企業工程師發來甲方提出的新需求,要求可以通過掃描耗材或者是辦公資產上面的條形碼讀取信息,所以我們立刻把新需求也納入課堂討論?!?/span>
聽完張靜介紹,李亮亮也深有感觸:“職業教育就是‘做中學’,我現在跟企業合作檢測設備,會讓學生直接參與做一部分項目,在實際的企業項目里面去學習,得到的訓練跟紙質上的還是不一樣。”
對于學校來說,設置專業的思路同樣面向產業、對接產業、服務產業。
常州是新能源的產業區、也是工業互聯網應用的示范區,新能源產業發展、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是中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型的最好范本。2019年以來,常信院將辦學定位聚焦于工業互聯網這個國家重大創新發展戰略,圍繞工業互聯網技術架構,布局7個工業互聯網專業集群,助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的深度融合。
專業跟著產業走,職教課程強化工學結合、注重實訓、模塊化的教育教學活動,培養出的人才“實用”“接地氣”,現在常信院畢業生畢業去向落實率保持在97%以上。作為學校的畢業生,李亮亮用行動為“技能點亮人生”寫下鮮明注腳。
在常信院求學時,李亮亮的技術技能水平已嶄露頭角。21世紀初期,校企合作并不緊密,但李亮亮受到企業青睞,經常被找去做項目,“當時一次就能賺幾千塊”。畢業時,本打算去企業的李亮亮卻留在了學校,“我想用手中的技能托舉學生的未來。”
李亮亮接過眭碧霞等老一輩職教人的接力棒,成為一名職業教育特有的“雙師型”教師。“我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杯水’”,這些年,他積累了豐富的工業級設備維修和技術改進經驗,在實踐中研究出了一套完善的數據恢復體系,精心編著出版了業內有名的《數據恢復實用技術》。他還是數據恢復領域的“行業先鋒”,在江蘇省職業技能大賽中以絕對優勢奪得職工組第1名,獲“江蘇省技術能手”,在全國“第二屆信息產業新技術”職業技能競賽中又一次摘得桂冠,獲得國賽職工組第1名,獲評“全國技術能手”。因為技術技能水平突出,2021年他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蘇工匠”榮譽稱號,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實力成為了師生心中敬佩的“大工匠”。
采訪當天,李亮亮又有喜訊和眭碧霞老師分享:“省人社廳公布了2024年江蘇省高技能人才重點項目評審結果、第四屆江蘇技能大獎評選結果,我牽頭的項目獲評‘江蘇省技能大師工作室’?!?/span> 這個暑假,寬敞明亮的“李亮亮大師工作室”剛剛裝修交付。
三尺講臺一站40年,眭碧霞見證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參與學校成為國家示范校,國家優質校,國家雙高校的全程建設,但對她來說,最踏實、最開心的是“看到如李亮亮一樣的學生發揮智慧與技能,得到很好發展”。
現在,李亮亮也擁有眭碧霞的同款喜悅。“眭老師,你看!這是我學生鐘愈武剛發來的信息?!?/span>李亮亮從兜里掏出手機給眭碧霞展示:“他剛剛畢業進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深造。這次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150多個隊伍才決出12個國家一等獎,他創造了南信大參加比賽以來最好成績?!?/span>
李亮亮學生鐘愈武的作品
看著李亮亮掩飾不住的驕傲,眭碧霞笑了:“那是當然,我們職業教育的學生毫不遜色?!?/span>
時代飛速變遷,產業不斷升級,職業教育在一次次應對變化中實現著自己的蛻變。如今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教體系,形成中國特色的職教人才培養之路,每年培養約1000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眭碧霞和李亮亮相信,在這個職業教育的黃金時代,未來會有更多“李亮亮”“鐘愈武”用技能成就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