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清澈的愛】數說江蘇75年|解放路上,“滄桑巨變”閱不盡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風雨兼程,75年自強不息,江蘇人民寫下了一段段奮斗故事,創造了一個個發展奇跡,成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生動縮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邁出堅實步伐,繪就了“強富美高”新的生動圖景。本報今起推出“數說江蘇75年”專欄,透過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故事,來看江蘇75年的砥礪奮進之路。

【數據】

“2600余倍”的發展奇跡

穿越歷史長河,見證時代巨變。江蘇,這片充滿活力與創新的熱土,歷經75載春秋,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書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壯麗篇章。1952年,江蘇生產總值僅為48.4億元,2023年這個數字變為12.82萬億元,是1952年的2600余倍,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份額由7.1%躍升至10.2%。今日的江蘇,以全國6%的人口,在占全國僅1%的土地上,創造了全國1/10的經濟總量,將“強富美高”的宏偉藍圖變為生動壯美的現實圖景。

從江河交匯的繁華之地到現代科技的引領前沿,每一步跨越都凝聚著江蘇人民的汗水與智慧。75年間,江蘇的產業結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昔日的農業大省,到如今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江蘇的經濟結構實現質的飛躍。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大幅下降,而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顯著上升,形成多元化、現代化的就業格局。

回望75載光輝歲月,江蘇城鎮化進程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從1949年的437萬城鎮人口,到如今6398萬的龐大規模,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攀升至75%,江蘇大地見證了從鄉村到都市的華麗蝶變。

【解讀】

從7.1%到10.2%,

扛起“壓艙石”擔當

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經濟總量大幅攀升,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

從經濟總量來看,我省綜合實力穩步攀升。“1952年,江蘇生產總值只有48.4億元,2023年接近13萬億元;13個設區市全部躋身全國百強,5個設區市經濟總量超過萬億元,這些成就放眼全國都是極為不易的。”南京財經大學教授張為付分析認為。

不僅經濟總量耀眼,發展質效上也跑出“加速度”。櫛風沐雨70余載,江蘇一年地區生產總值從百億元躍升至千億元用了22年,從千億元到萬億元的跨越用了14年,從1萬億元到2萬億元的翻番用了4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在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6個萬億級臺階。

江蘇對全國的發展貢獻不斷增強。“75年來,江蘇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牽引,經濟總量占全國的份額從1952年的7.1%提高到2023年的10.2%,發揮了全國發展‘壓艙石’作用。”張為付說。

同時,江蘇的人口結構變遷映照出社會進步的深刻軌跡。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實現從1949年的12.4%到如今的75%的歷史性跨越,70余年間,城鎮化率激增62.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85個百分點。“這是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生動注腳,表明了享受現代城鎮文明的人口不斷增加,為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張為付說。

人口結構變化還體現在人口就業結構上。70多年來,第一產業就業比重下降80.5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則分別上升36.7、43.8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勞動力涌向現代服務業,這一趨勢反映了江蘇產業結構不斷向高端化邁進,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

“回溯至1952年,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31元,改革開放初期也未超過500元。到了2023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萬元,以當年匯率計算達到2.13萬美元,相當于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水平,展現出江蘇人民日益豐盈的生活水平,凸顯了江蘇經濟發展水平的新高度。”張為付說。

【故事】

一條解放路,感知一座城

很多城市都有一條解放路,而無錫的市中心有著4條解放路:解放東路、解放南路、解放西路、解放北路,這座江南名城的解放路是一條環路。若從高空俯視,可以看到解放路中間合圍而成的區域狀似“龜背”,便是曾經的無錫老城,也是如今無錫的“城市之核”。

“解放環路,為紀念無錫解放而得名,它的歷史要從昔日無錫老城說起。”無錫市方志年鑒學會理事劉全忠說。舊時無錫城中家家臨河,大小河浜密如棋局,由于河網密布,道路、橋梁普遍窄小,百姓出行和貨品運輸十分不便。1949年,隨著無錫解放,這座古城迎來新生。新中國成立后,無錫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作出“建筑環城馬路”的決議。1951年,全長5.6公里的解放環路建成通車,老城的交通煥然一新。

“后來,解放環路經歷了不斷的改造拓寬。”劉全忠說,20世紀70年代,無錫用7年填塞環城河,拓寬解放環路;2004年,解放環路改造提升工程竣工,馬路拓寬為雙向六車道。在第三次改造中,無錫首次引進道路景觀設計的概念,并對全線的綠化、鋪裝、運河修復等都進行深入研究,解放環路從單純的滿足出行需要,轉而承擔起部分城市文化傳承、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功能。

“我從1952年出生起,就一直住在解放路上。”解放東路映山河小區退休居民丁志平回憶,在他小時候,解放環路是一條彈石路,路外側是環城河,后來為了改善行車條件,馬路才鋪上瀝青。“以前,步行、自行車、人力車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后來公交、地鐵慢慢出現,出行越來越方便。”

“到解放北路的時和綢布店買布料、裁衣裳,在和平電影院、大眾電影院看電影、聽曲藝,還有柴油機廠宿舍樓底下的大餅油條店,五分錢一個大餅加一根油條,真香!”今年66歲的東林苑居民張崇道時常懷念起兒時的快樂,那時候解放北路商店已經很多了,解放東路次之,解放南路和解放西路還有些冷清。

隨著時代發展,解放環路兩側的高樓越來越多,如茂業天地、無錫演藝劇院、國聯廣場等,涵蓋餐飲、娛樂、美容、金融等多種業態,如今在解放環路上,很難找到“冷清”的地方。

老城是無錫千年文脈的根本,這里人文資源薈萃、工商底蘊豐厚,集現代生活商業商務功能于一體。如今的“龜背城”內,既有東林書院、阿炳故居、崇安寺、小婁巷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承載歷史記憶的街區、建筑,又有蘇寧廣場、東嶺錫上等現代化摩天大樓,呈現著既古老又時興的獨特風貌。

近年來,聚焦老城更新與復興,梁溪區深入推進城市更新,并以解放環路為界,重點打造中山路核心商圈,通過保護、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和盤活改造閑置資源,不斷優化商貿功能布局,持續打造具有梁溪特色底蘊的區域性消費高地。

今年,梁溪區積極謀劃《無錫老城——城市更新整體城市設計》,從“融合”“文脈”“社群”等關鍵詞出發,計劃對解放環路內3平方公里范圍實施系統化更新。“‘龜背城’是老城廂復興發展的核心區域,此次更新將復現無錫老城墻四方城門文化,凸顯老城文化肌理。”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梁溪分局相關負責人說。梁溪將圍繞江南文脈、工業遺存、名人故居、非遺傳承、水岸文化等地域特色,串聯融合區域旅游資源,打造特色游線產品,并通過導入老洋房博物館、高端餐飲、精致商業、小劇場,展現無錫“城里廂”生活。

解放路上,滄桑巨變的故事還將持續上演。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