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升鄉村教育質量,是促進教育公平的關鍵一環。75年來,一批又一批基層教育工作者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用青春與汗水在鄉村、在田野為祖國播種希望與未來,為鄉村振興聚力賦能,推動教育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1995年,淮安市金湖縣高郵湖湖區碧波蕩漾、蒼茫無際。
在一條搖搖晃晃的小船上,一位20多歲的小伙子像往常一樣打響船頭的上課鈴。在叮叮當當的鈴聲中,一堂專屬于漁家子弟的數學課就此開啟。
這個小伙子就是萬后宏,這所漂在高郵湖上的小學里唯一的教師。那時的他或許沒有想到,自己在船上一待就是十六年,更不會想到,這條教育之路,一走就是三十幾年。
從湖心到岸上,從一條風雨飄搖的小船到如今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萬后宏親歷與見證了鄉村教育的巨變。是什么支撐著他在夢想“擺渡人”的路上走過了一萬多個日日夜夜?其從教經歷又折射出江蘇鄉村教育怎樣的喜人變遷?
淮安市金湖縣位于里下河平原,這里高郵湖、白馬湖、寶應湖三湖環繞、水網密布,素有“蘇北小江南”的美稱。
但是30多年前,面對茫茫湖蕩,居住在湖邊、靠打漁為生的漁民子女的教育就成了大問題。孩子們如果想上岸學習,每天單是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要三四個小時,很多孩子因此失去了上學的機會。
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解決漁民子女上學難的問題,當地鄉政府在高郵湖中心一條小船上建了一所“湖心小學”。
說是一所學校,它的全部家當也就是一條小船、幾張桌凳,再加上2塊小黑板。由于條件艱苦,學校建好了,卻沒有老師能夠堅持留下來。
1990年2月,鄉政府找到了高中畢業兩年的萬后宏,希望他擔任湖心小學的老師。看著來人期待的眼神,萬后宏卻有些猶豫。“我當時工作的時候只有六十一塊錢一個月,工資很低”,而且一旦上了船,吃住都在船上,無法照顧到家里的妻子和孩子。
但一想到對知識充滿渴望的孩子們沒人教、沒學上,萬后宏又感到于心不忍。經過再三考慮,在妻子的理解與支持下,年輕的他背著簡單的行李,踏上了前往“湖心小學”之路。
“湖心小學”
湖心小學是一條三米寬十米長的水泥船,像孤島一樣立在湖中央。
船頭是幾平米的操場,五星紅旗每天都會在這里升起;中艙是教室,兩塊小黑板,還有幾條簡陋的桌凳。
在船上,萬后宏是負責所有年級、所有課程的“全科老師”。白天教完語文教數學、教完美術教音樂,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備課改作業。
教學之外,他還得學會劃船,以便接送家長照顧不過來的學生們。
夏天,師生們要直面蚊蟲叮咬和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到了冬季,一旦湖面結冰,上學的道路都要靠老師和漁民們鑿出來。曾經幾任老師來了又走,只有萬后宏在這里扎了根。
16年的時間里,他很少能夠陪伴妻子,也從來沒有輔導過自己的女兒,卻在汩汩的槳聲中,將一批又一批的漁家子弟送出了湖蕩,讓他們能夠奔赴各自的夢想。
萬后宏的女兒
“他不計較個人的經濟困難,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為了孩子獻出了自己的青春,我們整個湖心就離不開萬后宏這種老師。”漁民們將他的付出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2004年,萬后宏從合同制正式轉為公辦教師。也就是在那一年,當地開始謀劃城鄉教育一體化改革,希望讓所有的孩子都享受到教育改革的紅利。
2005年暑期后,湖心小學被撤銷,整體并入到金湖縣涂溝鎮中心小學。本以為會在湖心小學里風雨飄搖一輩子的萬后宏,和孩子們一起上了岸。
2005年,萬后宏和孩子們告別“湖心小學”
涂溝小學是一所漁民子女希望小學,萬后宏剛上岸的時候,校舍還是平房,操場是碎石子地。后來在縣政府的支持下,涂溝小學先建起了教學樓,又建起了學生公寓,徹底解決了漁家孩子就學往返時間長的難題。
金湖縣涂溝鎮中心小學
2012年,江蘇啟動農村中小學運動場地塑膠化建設工程試點項目。涂溝小學有了新操場,孩子們課間活動時,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
2014年,金湖縣陸續投入12輛校車接送學生上下學,其中一輛就開進了涂溝小學,萬后宏又主動承擔起校車管理員的任務。從“船長”到“車長”,他說:“雖然交通方式變了,但是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是不變的。”
“在涂溝小學的時候,我是做學校的后勤主任,管安全、管食堂,還做六年級班主任,帶六年級數學。”在涂溝小學,萬后宏是師生們眼中的“全能后勤主任”。
后勤工作頭緒多、任務重。白天萬后宏忙著教學管理,晚上住校生熄燈休息后,他還要來回巡視,等孩子們睡著了,再坐下開始備課、批改作業,經常很晚才能休息。
就這樣,萬后宏又在涂溝小學度過了忙碌而充實的19年。這期間,他看到了學校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對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教育的高度重視。
2024年,為了優化小學布局,涂溝鎮中心小學被并入銀涂鎮中心小學,萬后宏也隨之來到新學校任職。
得知萬老師到工作單位附近的新學校教書了,曾經在湖心小學上過學的學生,如今已經是淮安市金湖縣銀涂鎮三河村監督委員會主任的孟慶松,特地與老師相約,在湖面小船上敘敘舊。
萬后宏和學生孟慶松
“我1986年出生,沒有上過幼兒園,直接去上的一年級,所以跟農民子弟就有差距,但是啟蒙老師好,把我們帶出來了。因為基礎差,萬老師每個人都會單獨輔導,跟我這輩的八零后,在湖區的漁民小孩,基本上都是在他手里教出來的。”孟慶松說。至今,他仍記得萬老師點著煤油燈給他們批改作業的場景。
除了孟慶松,當年在那個搖搖晃晃的學校上過學的孩子,還有很多都跟萬后宏這位啟蒙老師保持著聯系。
萬后宏的學生劉健
如今在常州一家能源公司任職的劉健,就不時會通過視頻電話跟萬老師交流,他說:“我覺得我能夠走出湖區、走出農村、走出鄉鎮,有一個相當不錯的工作、不錯的收入、不錯的個人發展,能夠現在走到國外去進行一番小小的事業,自始至終都離不開萬老師的啟蒙教育。”
劉健寫給萬后宏的祝福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作為一名教師,最欣慰的事無疑就是看到自己的學生成人成才。萬后宏說:“我能把漁民孩子培養出大學生出來,我就感到非常滿足,這也是我的一個成就感。”
進入銀涂鎮中心小學,是萬后宏職業生涯的又一次轉場。這所學校不僅師資力量更強,硬件條件更是讓他刮目相看。
金湖縣銀涂鎮中心小學
新學校“有舞蹈教室、美術室、蹦床室,還有電腦房、音樂教室,還有室內體育館”,萬后宏感嘆道,“2005年我上岸來的時候,有投影、有白板,到現在也變成了一體機,可以做課件。學生看到課件有動畫,積極性也不一樣了,興趣也濃了,也提高老師的業務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近年來,江蘇省財政每年統籌安排中央資金約6.3億元支持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全省90%以上的義務教育學校達到省定辦學標準,12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評估認定。
再過四年,萬后宏就要退休了,可他依舊干勁十足。在新學校,他依然擔任校車管理員,還是畢業班的數學老師、專攻足球的社團教練。跟孩子們待在一起,他似乎永遠不知道疲倦,“在學校跟孩子在一起,上上課,作業改改,也不累,我身體素質是杠杠的。”
師者如光,微以致遠。三十幾年的教學生涯,從湖心到岸上,從青絲到白發,燃燒自己,照亮了孩子們的夢想。這條路,萬后宏無怨無悔。
金湖縣銀涂鎮中心小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努力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闊步向前,歷經75載耕耘,已建成世界最大規模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
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作為江蘇大地上的一名普通鄉村教師,萬后宏是無數個默默奉獻的鄉村教育工作者的縮影。
隨著江蘇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這些教育工作者們正將越來越多的孩子從人生的此岸擺渡到理想的彼岸。正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與陪伴,托起了孩子們的未來,也托起了祖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