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問題“離譜”、播放不適宜未成年人觀看內容、誘導學生充值“游戲”……最近,媒體調查發現,作為不少學生“標配”的兒童智能手表,被頻頻發現存在問題,令家長們擔憂。業內人士建議,智能手表應回歸“初心”、守好“童心”,讓其功能更加適配兒童的健康與安全,引導青少年減少對其他功能的依賴,推動行業自律與加強監管并行。
兒童智能手表在家長眼里只是手表,因為孩子在校期間不能帶手機,用智能手表代替,就能方便與孩子聯系。在這樣的基礎上,給手表增加一點好玩、實用的功能無可厚非。但凡事都有度,兒童手表智能功能“卷”出過多新花樣,給孩子健康成長帶來安全隱患,也讓它偏離了本身的定義。
近年來,我國切實加強未成年人網絡保護,不斷營造更為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今年暑期,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的6個環節突出問題中就包括兒童智能設備,其中涉及設備自帶App包含可能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等。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哪里有問題就要從哪里下手解決,這就是正確的方向。
兒童智能手表已經成為許多學生的“標配”,所以更應明確它的定位、防止軟件功能的過度開發,發揮正向輔助作用。明確邊界、穩健發展,兒童智能手表才能真正讓兒童受益。家長作為第一責任人,也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不攀比,多參加線下活動,防范“毒信息”傷害孩子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