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黃宗躍
金秋時節,山河錦繡,廣袤大地又將迎來新一季的豐收。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顯示,截至10月10日,全國秋糧已收獲54.8%,進度同比快1.7個百分點,有望再獲豐收。分作物看,玉米已收57.7%,一季稻已收56.9%,大豆已收63.7%,雙季晚稻預計10月下旬開鐮收獲。
糧安天下,農穩社稷。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約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三,是端牢“中國飯碗”的重中之重。總體來看,今年秋糧播種面積繼續增加,在田秋作物長勢較好,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打下了良好基礎。田間地頭,機器轟鳴,金黃的稻谷、飽滿的玉米,金秋的廣袤大地滿目皆“豐”景,處處秋收忙,一幅豐收的巨幅畫卷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靈魂。從2022年農業農村部發布《“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到2023年多個部門聯合提出《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年)》,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極大地推動了農機裝備的研發和推廣,讓更多的智能、節能設備進入農田。在湖南省祁陽市,當地農業部門幫助農戶選用履帶更窄、機身更輕的再生稻專用收割機,可以讓稻稈壓損由以前的45%降低至21%,確保再生稻在11月份順利進行二次收割;在江蘇省昆山市,微型氣象站、多光譜無人機、土壤傳感器等立體監控著田間的“風吹草動”,收獲的稻麥由無人車運到農場的烘干中心實現自動烘干入庫……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科技創新正推動“汗水農業”向“智慧農業”加速轉型。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升至63.2%,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農機正奏響著豐收與發展的激昂樂章,推動著我國從農業大國穩步邁向農業強國。
當前,我國糧食種植面積已處于歷史高位,耕地和水資源約束越來越緊,依靠擴大面積提升糧食產量空間十分有限,產能提升主要途徑是提高單產。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扎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把糧食增產重心放到大面積提高單產上。吉林省多地產糧大縣通過建設高標準示范區、應用高產栽培技術、開展高產競賽活動等措施實施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單產提升行動;在山東德州市平原縣,當地積極推廣玉米密植和滴灌肥水精準調控技術,以實現玉米綠色高產高效,促進單產提升……今年以來,各地大力開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我們要以新質生產力為引領,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部門協調配合,集聚配置關鍵要素,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強化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制度創新,推動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配套,強化新技術突破、新裝備應用,有力有序把大面積單產提升推向深入。
秋糧生產,離不開政策支持。今年7月,財政部會同農業農村部下達中央財政農業生產防災救災資金20.37億元,支持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等地實施秋糧作物“一噴多促”;在秋糧產量形成關鍵期,中央財政安排20.4億元支持秋糧“一噴多促”,促進了大面積均衡增產;中央財政重點對玉米、大豆、中稻等主要秋糧作物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抗逆劑、殺菌殺蟲劑等給予補助……今年以來,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強化政策保障,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對關鍵環節支持力度,全力保障秋糧生產。一以貫之落實好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配套推出更多支持舉措,確保種糧農民有錢掙,有效激發農戶種糧積極性,真正讓“好收成”變成“好收益”,就能讓秋糧豐收變成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金鑰匙”。
奪取秋糧豐收,容不得絲毫懈怠。收獲的喜悅背后,也離不開農民們的辛勤勞作。從春天播種到夏天的管理,再到如今的收割,每一顆糧食的背后,都承載著他們的汗水與夢想。讓我們攜起手來,毫不放松抓好秋糧豐收后半程工作,助力全年糧食生產保持穩定,全力以赴寫好秋糧豐收答卷,夯實“大國糧倉”的根基。(黃宗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