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溱湖濕地呈現出多樣的生物、多彩的空間,活脫脫像一幅鳥鳴波漾的水墨畫。微風吹過,水波蕩漾,湖面上泛著柔光,岸邊草木葳蕤,時不時有鳥兒從草叢中飛出,或湖面盤旋,或草中覓食。
“溱湖濕地內的湖泊、河流等占景區(qū)總面積的37%左右,湛藍的湖泊、交織的河網、星羅棋布的洲灘島嶼以及特有的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了‘天然氧吧’,這里已然成了鳥類的天堂。”溱湖文旅集團副總經理顧宇鳴說。
溱湖又名喜鵲湖,東西長1.4公里,南北長1.5公里,形似玉佩,面積約2.1平方公里。登高而望,從四面八方通達湖區(qū)的主要河流有9條,自然形成“九龍朝闕”的奇異景觀。溱湖濕地,系典型的以半自然農耕濕地為特色的郊野型濕地。
溱湖濕地是全國著名三大洼地之一。濕地、森林、河流三大生態(tài)系統在這里集聚,不僅有美景,更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圖景。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為候鳥遷徙、棲息、繁殖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每年冬季,雁鴨等100多種鳥類在這里筑巢安家,青頭潛鴨、大天鵝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也時常光顧,在這里越冬。
“溱湖濕地20年之前可沒有這么風光,沿湖10公里范圍內的養(yǎng)殖場、化工企業(yè)、居民耕種使用的化肥農藥,導致原始植被遭受破壞,生態(tài)受損。”溱湖風景區(qū)宣教中心經理華城這樣說。
近年來,姜堰區(qū)高起點完善編制了《關于加強溱湖濕地保護的意見》《溱湖濕地保護規(guī)定》《溱湖濕地公園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濕地保護方案,重點對濕地生態(tài)保護、濕地污染防治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投資近8000萬元建成溱湖濕地科普館,以展示生態(tài)、科普教育、生態(tài)示范功能為主,通過聲、光、電等高科技方式普及濕地知識,呼吁更多市民關注并保護濕地環(huán)境
姜堰區(qū)對沿湖及上游地區(qū)的29家污染企業(yè)和畜禽養(yǎng)殖場進行了搬遷,并投資5000萬元對溱湖濕地公園內縱橫交錯的河網、溝塘進行疏浚。同時,通過大面積退耕還濕、退漁還濕等多種手段推進生態(tài)修復,合理改造區(qū)域地形、科學配置濕地植物,先后投入2.5億元累計恢復濕地近萬畝,實施溱湖濕地生態(tài)修復項目、恢復與保護建設工程,建成溱湖水生態(tài)系統恢復區(qū)、淺灘濕地鳥類保育區(qū)、沼澤蘆葦濕地恢復重建區(qū)和濕地生態(tài)系統優(yōu)化區(qū)。
現在溱湖的湖心水達到Ⅱ類水標準,可以直接飲用。溱湖PM2.5常年在10以下,負氧離子正常在5000以上。如今的溱湖濕地蒲草豐茂、空氣清新,吸引大量候鳥停留。現有各類植物150多種、野生動物近100種,其中麋鹿、丹頂鶴、揚子鱷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這么多候鳥喜歡上溱湖濕地,在過去是不多見的。”
“你看,高倍望遠鏡里,有群大白向島嶼飛來。”溱湖濕地候鳥保育員張明興奮地說。她還告訴記者,近幾年,濕地建立了三個候鳥屋觀察站和一個候鳥收容中心。
在候鳥收容中心中央跑道上,大鳥們一會撲騰升空,一會兒又滑翔降落。據飼養(yǎng)人員介紹,中心已收治受傷候鳥近100只,其中大部分是姜堰區(qū)居民自發(fā)送過來的,僅今年1到9月,居民就送來30只受傷的候鳥,其中有黑天鵝、貓頭鷹、白鷺等種類,經過救治,這些候鳥己融入中心大家庭,一會兒成群結隊展翅高飛,一會兒在水中嬉戲,爭奇斗艷,那鳥叫聲匯聚成一首動人的歌曲,吸引游客到此打卡。
近年來,為保護好濕地生態(tài)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溱湖濕地還組建了專業(yè)巡護隊伍,巡護人員每日穿梭于濕地之間,密切關注著濕地的動態(tài)變化。監(jiān)測水鳥等生物的棲息繁衍情況,防范非法捕撈、狩獵、侵占濕地等破壞行為,及時發(fā)現并處理了可能威脅濕地生態(tài)的隱患。
“你看,這是中心救治的一只夜鷺,非常可愛。”張明還告訴記者,他們每救治一只動物,都會把照片發(fā)在溱湖景區(qū)群,以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保護動物的成就感。
隨著濕地樹木越來越茂盛,黃嘴白鷺、白琵鷺、鶴鷸等越來越多的鳥類出現在濕地上空,每年有上萬只鳥類在此停歇、棲息和繁殖,好多候鳥變成“留鳥”,成了溱湖濕地的“常住居民”。
每當船只經過,數萬只候鳥騰空而起,在空中穿越飛行,十分壯觀。溱湖國家濕地候鳥保育員張明介紹:“主要有野鴨類、鷺科類,品種主要有斑嘴鴨、綠頭鴨、綠翅鴨、蒼鷺、夜鷺、白骨頂、鴻雁、紅嘴鷗等等。”
頑皮的水鳥們時而鉆入水中,時而暢游水面。據了解,每年12月底,溱湖濕地將迎來候鳥遷徙的高峰期,10萬多只候鳥飛抵溱湖,向濕地“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