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世界糧食日?以“3.2%”換“5.5%”,人口密度最大省如何端穩“飯碗”?

金秋十月,大地一片金黃。江蘇田野上,一臺臺收割機田間馳騁,切割、脫粒、粉碎稻稈,轟隆的機械奏響“豐收曲”。 



“蘇湖熟,天下足。”曾在歷史上創造過農業傳奇的江蘇,如今又在新時代譜寫出令人慨嘆的篇章——糧食總產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在近日舉辦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江蘇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實現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總量平衡、口糧自給、調出有余。”

以“3.2%”換來“5.5%”,江蘇如何端穩8500萬人的飯碗?

筑牢“耕基”,推動糧田變良田

海安市品建村,季和農場的2000畝高標準農田規整平坦,溝渠通連,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豐收在望。今年夏收時節,這片田還因高產而躋身南通市政府糧油高產競賽獲獎名單。

“田塊基礎設施好了,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也強了。”南通季和智慧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昌明說,田里種植的“農麥77”今年平均畝產667公斤,比去年增產44.8公斤,增產7.2%。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高標準農田相比于普通田塊,能夠顯著提高水土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是糧食安全的“耕基”。 

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許乃兵體會頗深。“高標準農田田塊大、土地平整,農機開進來很方便,耕種收效率很高。”他2015年起承包了浦口2000多畝高標準農田,嘗到“甜頭”后,又在2018年帶領合作社成員承包了1000多畝高標準農田。他說,有了高標準農田后,種地成了一項“好買賣”。“田里設施好,收成差不了。比如說,以前水田只有單溝渠,只能澆水或者排水,現在是雙溝渠,哪塊田旱澆哪塊,哪塊田澇排哪塊。”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的江蘇,建設穩產增產、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尤為重要。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杜永林介紹,截至2023年底,全省永久基本農田中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280萬畝,占比達到80%,為保障全省糧食總產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發揮了重要基礎支撐作用。

隨著高標準農田的建設,越來越多分散田塊變成連片大田,種地的“科技含量”也不斷提升。去年,海安還啟動了“數字農場”項目,推動全市56萬畝農田接入衛星巡田系統。海安市農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站長唐進說:“借助衛星遙感‘云上看’,從室內大屏上就能看到地塊及長勢信息,精準制定田管‘配方’”。目前,300多家農場已使用“數字農場管家”小程序。



南京浦口,高標準農田向“綠”而行。南京福聯種植專業合作社承包的3000多畝高標準農田分別在2016年和2021年開展“地力提升”行動,連續三年在田里施用有機肥。合作社負責人許乃兵告訴記者,試驗結果顯示,施用有機肥的地塊肥力明顯提升,“沒施肥前畝產560多公斤,施有機肥后能達到650公斤,今年長勢很好,預計每畝產量能有700公斤以上。”

江蘇的高標準農田不止于建成,更注重建好管好。今年初,省農業農村廳等六部門啟動全省開展高標準農田全面調查摸底、“上圖入庫”工作。據了解,這項工作將構建起動態監測監管體系,實現“底數清、位置準、情況明”的目標,確保建一畝成一畝、管好用好每一畝。2024年,江蘇計劃建設高標準農田298萬畝,其中新建87萬畝、改造提升211萬畝。

握緊“芯片”,優質良種穩產增產

南京江寧區淳化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種植基地,近萬畝“寧香粳9號”進入成熟收獲期。而四年前,這里的“寧香粳9號”只有200畝。

“我們當時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試種了200畝,沒想到這個品種這么好。第二年種2000畝,第三年種6000畝,今年預計每畝產量在630公斤以上。”南京新淳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清娣介紹,擴大種植面積的底氣來自強烈的市場需求,園區以“寧香粳9號”等為主要品種的稻米品牌“土橋大米”每年銷量都很喜人。

“寧香粳9號”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院士團隊選育的高產優質、食味好的品種,榮獲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粳稻)金獎,入選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名錄。

種子如同農業“芯片”,是糧食安全的關鍵。在江蘇,一大批育種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潛心育良種、守護農業“芯片”。 



水稻領域,省農科院選育出的“南粳46”、“南粳9108”等南粳系列優良食味水稻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一億畝,種植面積占江蘇省粳稻面積的50%;大豆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團隊先后培育出50余個大豆新品種,其中“南農66”、“南農47”突破國家大豆高產攻關的目標,畝產超過400斤;小麥領域,省農科院小麥遺傳育種團隊已有40多個品種通過審定,不乏赤霉病抗性好且豐產性強的品種,如被稱為淮南“麥王”的“寧麥13”,曾連續5年成為江蘇省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

一粒良種,萬擔好糧。據統計,江蘇省農科院至今已選育出200余個優質高產綠色多抗水稻、小麥、玉米和甘薯新品種,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全國層面,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全省7個稻麥品種入選國家優良品種推廣目錄,數量位居全國第一,15個水稻品種進入農業農村部“超級稻”品種名錄、占全國11.6%。

著力于挖潛一粒種子里的豐收“密碼”,江蘇不斷加大育種創新攻關力度。2022年11月,江蘇“集結”省農科院等全省育種力量,建立起一座專門研究農業“芯片”的生物育種鐘山實驗室。

一年多時間,鐘山實驗室里已結出一批果實:通過分子標記聚合育種選育的“揚麥33”等中抗赤霉病小麥品種,在江蘇大面積推廣應用;利用全基因組選擇等技術聚合稻瘟病主效抗病基因的優質食味粳稻品種,如“南粳5718”“金香玉1號”“南粳88”等開始推廣;江蘇第一個抗褐飛虱的優質食味粳稻品種W097即將完成品種區域試驗,預計明后年可以進入市場。

種業振興,任重道遠。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書記易中懿表示,下一步,將緊緊圍繞重大品種創制,挖掘一批優異種質資源,創制一批水稻、小麥、大豆和特色經濟作物等高產優質抗病蟲多性狀聚合的突破性品種,著力解決水稻抗稻瘟病、抗稻飛虱和小麥抗赤霉病、大豆高產和高油等產業突出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藏糧于技,現代科技賦能耕種管收

10月初,如皋市搬經鎮、東陳鎮家庭農場的百畝示范區迎來全省水稻專家們的一場現場“測評”:通過看植株長勢、測理論產量、對比根系狀態,專家組認為,木霉菌劑對于水稻具有壯苗固本、強效促根和快速提質效果,示范點水稻成穗數提高2.58%,穗形增大5.66%,結實率提高1.89%,產量對比增產幅度達到6%-10%。 

木霉菌劑為何有如此“魔力”?記者了解到,該藥劑正是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農大資環院教授沈其榮團隊開發的一種“養生肥”。沈其榮院士說:“木霉菌能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增強根系活力,提升根系吸收養分和水分的能力,從而養根保葉,持續保證水稻生長中的養分和水分供應。”



去年,南京市浦口區橋林街道的蘭花塘100畝水稻示范田的試驗結果顯示,施用了哈茨木霉菌劑的水稻比對照組水稻植株高出10厘米,穗頭長2-3厘米,每穗粒數多約 20-30粒,實收測產畝產高達802公斤,比對照增產23%。

為促進單產提升,江蘇發力的方向不止肥料,一系列新技術、新裝備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九合一稻麥耕播機”技術,采用北斗導航三維定位技術,可一次性實現施肥、秸稈全量還田、平整、鎮壓、開種溝、控深播種、覆土開溝、二次鎮壓、開排水溝九道工序。在糧食大縣睢寧,使用“九合一稻麥耕播機”的慶安鎮種糧大戶劉雅良今年小麥畝產量達到750多公斤。



新型農機裝備技術的推廣應用,是江蘇用農業科技“護航”糧食滿倉的生動實踐。放眼江蘇田野,從育苗、移栽到田管、收獲、烘干,一系列高效智能農機裝備映射出江蘇農業現代化的闊步征程。今年,連云港新投入使用的全市首座循環運動立體式水稻育秧工廠再次刷新人們對現代農業科技的認知:海州農發集團水稻育秧工廠里,3條生產線一小時可以生產6000盤秧苗,秧苗生長到一定程度后,如“坐輕軌”一般通過天車被送到煉秧場。 

種地插上“科技之翼”,糧食產能隨之提升。目前,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7.2%,今年全省小麥機收率99.8%,目前,我省糧食單產已連續7年保持增長,去年全省水稻畝產歷史性地突破600公斤。

給糧食生產加朵“云”,江蘇還建成了“蘇農云”大數據平臺,構建了一批覆蓋全省的智慧化應用場景。目前,全省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達51.2%,位居全國前列。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部門公益性服務職能,深化“蘇農云”建設應用,加快構建覆蓋全省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通過加大數據分析和深度挖掘力度,提高農事生產指導、市場需求預測、農業輔助決策等能力和服務水平。

新華報業·新江蘇 記者 苑青青 通訊員 高金軍

編輯: 苑青青

來源: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