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一“增”一“減”解碼高校專業調整

“我們專業停招了!我竟然成了本專業的最后一屆學生。”今年秋季學期,高校一批“上新”專業迎來首批新生,但也有不少老生發現,自己所在專業在學校悄然“下架”了。

眾多專家指出,我國高校正在經歷新一輪專業大調整。教育部等五部門去年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面對“20%左右”的目標,各高校在方案發布后開始大刀闊斧地增減專業。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本科專業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專業布點3389個,規模史上最大。9月13日,教育部網站發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申報材料公示》,涉及全國353所高校535個專業。本輪專業大調整有何特點?高校又將面臨哪些挑戰?記者在新學期進行了走訪。

對接產業未來,專業“上新”步伐快

今年秋季學期,東南大學“未來機器人”專業迎來首批通過高考直招的56名學生,加上校內二次選拔招收的14名學生,共有70名學生入讀這一全國首創專業。

設立新專業,面向的是產業的未來。與“未來機器人”專業名稱相近的“機器人工程”專業,新增于2015年,如今全國已有300余所高校開設該專業。“機器人工程專業聚焦服務機器人或工業機器人,而未來機器人專業更關注微納機器人或機動性非常強、自由度非常高的特種機器人。”東南大學教務處處長殷國棟表示,雖然國產機器人產量不低,但我國在微納機器人等高端機器人領域還相對落后,推動產業變革迫切需要全新專業支撐。

新學期,南京林業大學30名本科新生成為生態修復學專業首批“吃螃蟹的人”,該校也是全國首家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據統計,生態修復行業以每年10%以上的增速迅速發展,急需相關人才。該專業畢業生不僅需要具備林學、生態學、環境科學的基礎知識,還要掌握工程學、景觀學及信息科學等專業知識和現代技術。比如,用大數據分析生態修復情況,或者用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破壞的山體、水體或者廢礦進行建模,優化修復方案。

全國首設專業是通過教育部審批后,被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全新”專業。大部分高校新增專業為新增備案專業,也就是說教育部現有專業目錄中已有專業通過向教育部備案“新增”。隨著目錄的年度更新,高校專業的“新陳代謝”也在加速。

在今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調整中,24種新專業被正式納入本科專業目錄。聚焦科學前沿和關鍵領域設置電子信息材料、智能視覺工程等專業,立足服務國家戰略需要設置大功率半導體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技術等專業……“學科專業調整以需求側改革為主。”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汪雅霜分析,近幾年新增的專業基本都立足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同時也聚焦科學前沿和關鍵技術領域,適應產業升級變化,在大數據類、人工智能類、網絡信息安全等方面新增專業尤為明顯。

增減未必憑冷熱,“下架”專業也“火過”

專業有“上新”也有“下架”。梳理近5年數據,盡管幾乎所有學科類別的專業撤銷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增長速度不同,工學高居榜首,管理學緊隨其后。有專家指出,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傳統工科專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相比之下,哲學、文學等學科受到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不大,且具有較強的學科特性,被撤銷的趨勢反而相對平緩。

在山東大學近日發布的《2024年度擬申請(含預備案)增設及撤銷本科專業公示》中,記者注意到,該校擬撤銷土木工程、物聯網工程、車輛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其中土木工程屬于曾經火爆,但近年來招生普遍遇冷的專業;物聯網工程、車輛工程分別自2011年、2012年才進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前者目前已經有500多所高校開設。

英語、會計、電子商務、公共事業管理……除了工科以外,一些“下架”相對高頻的專業中,也不乏曾經十分火爆的專業。“我是學校最后一屆廣播電視學的學生了。”安徽一所普通本科高校的畢業生小嚴告訴記者,她平時學習課程與新聞學、廣告學的課程大同小異,也沒有實習實踐機會,導致求職時非常尷尬,“如果其他專業學生有更亮眼的實習經歷,很容易就把我比下去了。”專業突然“下架”,也給老師帶來很多尷尬。蘇南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今年停招了英語專業,老師們被調入學校公共基礎教學部。“年輕老師各謀出路,40歲以上的老師坐等退休。”原英語專業的一位老師表示,目前她打算先申請讀博。

汪雅霜分析,撤銷的專業存在三類問題,一是專業就業前景式微,社會人才需求量小于畢業生數量;二是學科大類內部專業重復率較高,學科設置不合理;三是專業實用性不強,近年來多所學校跟風建設熱門專業,在教學資源上卻跟不上,導致人才培養效果不佳。

即便是熱門專業,也不代表每個學校都適合開設。高校也需要建立一套系統化的學科專業動態評估機制。揚州大學近日發布公告,擬撤銷教育學、攝影、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工程、財政學、人力資源管理6個本科專業,同時新增備案傳播學、運動訓練、智慧水利和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這4個新專業。揚州大學教務處處長嚴長杰介紹,去年學校推出了本科專業設置及調整優化管理辦法,其中建立了專業預警與調整機制,主要依據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規劃目標,綜合考慮專業就業和招生情況,以及師資隊伍、專業特色、辦學資源配置水平等多重因素。

“2024年,常大對專業的生師比、第一志愿報考率、學生轉專業意向浮動率、就業率、就業質量等指標重點考察,以客觀數據為衡量標準,形成符合學校專業現狀的本科專業校內預警建議方案。”常州大學教務處處長莫琦透露,目前該校已對10個專業進行校內預警,連續3次被列入預警名單的專業將啟動退出程序。

“在新一輪專業調整中,高校也要綜合考慮專業設置的區域屬性,逐步實現專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的深度融合。”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鄔大光表示。

江南大學今年新增電子封裝技術等3個專業,其中電子封裝技術和智能制造兩個新專業都設在今年剛剛投入使用的江陰霞客灣校區。江南大學江陰霞客灣校區管理辦公室主任王玨介紹,該校根據無錫市“465”現代產業集群和“5+X”未來產業提前布局,積極調整優化學科專業機構,緊密結合江陰產業特色前瞻性規劃。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今年新增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80余名新生分兩個班授課。“設立這個專業,是考慮在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推進江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實需要。”該校地理科學學院副院長王麗介紹,學校所處的溧水區石湫街道,本身就是城鄉融合的一個典型空間。除了課程學習,學校還安排了豐富的實習見習活動,“第一個學期我們就要帶新生去城鄉融合建設規劃相關單位參與實踐,增強對專業的認識,做好未來就業規劃。”

謹防急功近利,課程設計需兼顧適配度

當傳統工科專業冠名“智能”或“智慧”后,專業真的更加智能嗎?今年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培根等在論文中提出反思。

專業建設非一日之功,其調整更忌急功近利。近年來,不少高校一擁而上增設人工智能等熱門專業,但并非所有學校都具備足夠的師資。一些學生反映,學校“人工智能專業”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內容大體相似,專業區分度較低。記者走訪發現,一些院校人工智能專業的畢業生,求職情況并不理想,一些相關崗位甚至出現供大于求的趨勢。

高校專業是否真的能實現升級?首先要看培養方案和課程設計。鄔大光表示,高校專業調整是推動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一個切口,不是簡單地增減專業,而是要以有組織的方式對知識體系、課程結構以及師資隊伍進行系統性重構。

“在別的學院,電路基礎可能要上一學期,而我們未來機器人專業會講得比較快。盡管授課進度快,但課程內容經過優化,核心內容并沒有缺失。相反,通過層層遞進的項目實踐,我們反復鞏固所學,學得更牢。”在剛剛過去的暑期學校中,未來機器人專業學生王童曦終于解決了面包板上組建電路不穩定的難題。

“未來機器人專業是一門以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等東大強勢學科為支撐,融合信息、電子、計算機、材料、生醫、醫學影像等方向的交叉工程專業。其最大的專業特色在于‘研學練’一體的課程體系和大學分項目制課程設置。”東南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張亞教授介紹,機器人的本體機構、構造材料、精準控制、感知交互、智能決策等涉及不同學科,但構建這樣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專業卻不能簡單把原有專業的相關課程拼拼湊湊。“交叉學科如果不做減法,只做加法,那學生肯定學不過來,也學不成體系。”

2022年,揚州大學智慧農業專業迎來首屆新生。經過兩年的學習,該專業大三學生王菀帥非常慶幸自己的選擇,因為智慧農業不僅是傳統農業的升級版,更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在學習智慧農業相關理論知識時,我們還開展了作物田間表型獲取與分析等創新實踐。”揚州大學農學院副院長魏海燕告訴記者,除了智慧農業專業之外,該學院還有名稱依舊傳統的農學專業,不過隨著智慧農業的發展,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也煥發出新生,“我們增加了生物育種、智慧農作、智能農機等新課程,與多個省內農業高新企業深度合作,今年學校農業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排名前千分之一。”

在此輪學科專業調整過程中,除了專業增減,更核心的還是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的適配度。記者發現,除了新增專業之外,高校還通過雙學士項目等方式培養創新型人才。在今年江蘇省學位委員會公布的2024年江蘇省普通高校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中,南京大學等7所高校12個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獲批。如南京大學的“工業工程+自動化”項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信息與計算科學+人工智能”項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人工智能+大氣科學”項目,蘇州大學的“工商管理+納米材料與技術”項目等。

“高校專業調整切忌盲目跟風‘蹭熱點’,而是要關注學校特色學科,深耕下去。”汪雅霜認為,對于新興專業,高校需要謹慎考量自身師資、教學水平、就業保障等方面后再新增專業,比如人工智能也可以通過通識課的形式開設,今年秋季學期,人工智能課程作為每一個南大學生的必修要求,面向全體新生正式推出,創新了人工智能與各學科深度融合的知識體系和培養模式,“總之,高校專業調整應該是主動求變,而非被動迎合社會需求而變。”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 謝詩涵 葉真 楊頻萍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