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匯編習近平總書記130多篇重要文獻而成的《習近平關于治水論述摘編》一書在全國發行。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十周年,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中華民族治水安邦、興水利民的畫卷徐徐鋪展,在華夏大地繪就新的治水篇章。
水生萬象,逐水而居,滋養民生。中國的水利發展從最古老的大禹治水開始,在一次次抵御天災、人定勝天的探索中逐漸完善、不斷進步,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2500多年前的古邗溝挖下了中國大運河的第一鍬,運河工程的開鑿整修和不斷疏浚,聯結起南北方的重要交通干線,從此“蘇湖熟,天下足”;秦國蜀郡太守李冰“拜水都江堰”,成就成都平原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國之重器”三峽工程以巍巍之姿守護長江安瀾;“南水北調”工程讓“水往高處流”,發揮著均衡配置水資源、保障我國水安全的重要作用……從白鶴灘水電站到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從長江干流防洪工程到江西峽江灌區工程,生態保護修復與農業灌溉技術齊頭并進,獨特景觀與歷史價值交相輝映。水蘊養著華夏文明,它給予整個民族以災難與享受,賦予整個民族以創造性和想象力,造就了整個民族的雄力和氣魄。
水利萬物,上善若水,孕育文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均發源于大河流域,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就是“濱水而興”的變遷史。“長江萬里白如練,淮山數點青如淀”,從世界屋脊融冰而下,長江經巴蜀、過荊楚、行吳越,以澎湃之勢匯入東海,孕育出源遠流長的稻作文化和長江文明。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皿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展現了長江流域史前玉文化的巔峰。“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約古宗列盆地涌出的黃河源頭清水,縱貫華夏三級臺地,統攝數百支河流,以極為壯觀龐大的水系規模,奔騰入海。黃河流域見證了“四大發明”的誕生、“河圖洛書”的萌發,河姆渡遺址的發掘更印證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千涓萬水扎根華夏炎黃之根,塑造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和基因,鋪陳出枝繁葉茂、縱橫決蕩的民族精神。
水續萬古,蜿蜒綿亙,滄海桑田。水從遠古走來,走出了厚重歷史,走出了錦繡河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邁入新時代,統籌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水文化永遠箭在弦上。從數字孿生水利體系以龐大的數據支撐助力防汛抗洪科學化精準化,到《母親河復蘇行動河湖名單(2022—2025年)》上的88個河湖重現活力;從長江“十年禁漁”讓江豚再次活躍在攝影師的鏡頭中,到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成為四方來客“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必經打卡點。現代化技術與千年文脈,指引我們重溫逐水而居的本源,促進人水和諧漸臻化境,把親水、樂水、愛水的情懷,落實為惜水、節水、利水的行動,匯涓滴細流奔騰江河湖海,續千秋萬世激越青春中華。(張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