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至20日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園櫻洲舉行的2024首屆“非遺生活薈”,迎來市民和游客們的熱情打卡。匯聚百余名非遺傳承人、數十項非遺演藝和體驗活動,讓更多人感受非遺的魅力與溫度。
19日,記者在現場與幾位“95后”非遺傳承人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是如何通過創新手段,將古老非遺技藝融入現代生活中,并成功吸引年輕一代關注與喜愛。
太平泥叫叫:時尚與傳統的碰撞
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太平泥叫叫”的展位前,圍滿了好奇的觀眾。精致的文創產品整齊排列,吸引了不少人的駐足。這是“95后”傳承人唐潁的創新作品,她帶來了耳釘、項鏈、冰箱貼等一系列與眾不同的“泥叫叫”文創。這些曾是兒童游戲中的泥巴哨子,如今搖身一變,成為時尚裝飾品,巧妙地融合了現代設計理念。
“這是我們創新推出的泥叫叫系列文創,可以吹的哦,雖然個頭小,但每一件都精工細作。”唐潁一邊演示,一邊講解。她介紹,這些小玩意兒不僅可以佩戴或者陳設,還保留了泥叫叫的傳統功能——吹出聲音。這種結合了現代裝飾與傳統技藝的產品,在活動現場大受歡迎,不少觀眾紛紛搶購,有些系列已經售罄,不少人只能遺憾地“手慢無”。
唐潁的創新不止于此,她還與洽洽瓜子、阿里巴巴等品牌聯名合作,將“泥叫叫”帶入了更廣闊的天地。通過色彩和技藝的不斷改良,這塊充滿童年記憶的泥巴,成了可以裝點現代生活的時尚單品。唐潁笑稱:“現在我們更加注重設計,讓設計為非遺助力,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泥叫叫的新奇與趣味。”
徐州香包:“95后”的傳承與創新
在剛剛進行的第八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來自江蘇的徐州香包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情關注。剛剛從博覽會現場趕來“非遺生活薈”的孫歌堯,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徐州香包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作為一名“95后”,她從小在奶奶王秀英的教育與熏陶下,了解并熟練掌握了徐州香包的歷史文化和制作技藝。大學畢業后,創辦了“歌堯”品牌IP,跟著奶奶帶動村民傳承香包文化,讓民俗香包“繡”出致富路。
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同時,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們紛紛將現代生活元素融入香包制作當中,讓更多青年人感受到非遺魅力。孫歌堯也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她拿起展臺上的一件“荷花香包”介紹說,這就是《王者榮耀》游戲中的一款角色皮膚身上所佩戴的“同款”,這也成為推動非遺年輕化的一次新嘗試,讓玩游戲的年輕人也能感受到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
孫歌堯還透露,最近健達巧克力品牌邀約一批非遺項目合作推出了一款聯名產品,其中就包括徐州香包。巧克力的包裝上帶有徐州香包的精美圖案,掃碼還可以了解香包的故事和技藝,自己跟著學做。她說,這也是讓更多非遺走進年輕人生活的一種方式。
顏氏臉譜:以年輕范兒“重塑”經典
“這是我們中國經典的臉譜形象——《西游記》的孫悟空,大家可以根據我的示例,用筆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孫悟空……”非遺體驗工坊內,顏欣怡正在給一批前來體驗的外國留學生講解臉譜繪制過程。這位生于梨園世家的“95后”,自小隨祖父與父親學畫臉譜,是顏氏臉譜的第四代傳人。
“臉譜本身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圖騰紋樣,它需要一個載體、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我既想保留它的傳統元素,也想進行一些創新發展,讓大家覺得眼前一亮。”顏欣怡告訴記者,比如前一段時間,她在網上看到柒扇很火,她就想,能不能用臉譜繪制扇子?經過她的“腦洞大開”,手繪的臉譜出現在扇子、冰箱貼、書簽等大眾隨時用得到的“生活好物”,這些小物件在本次活動中也受到了不少觀眾的喜愛。作為新一代的非遺傳承人,她也在不斷借鑒其他非遺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思路,走進學校,讓更多人在京劇舞臺之外,也能接觸并喜愛多彩的臉譜。
首屆“非遺生活薈”不僅是一場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對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創新探索。越來越多的“非遺+”,延伸至百姓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如何讓非遺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是每一位非遺傳承人必須面對的課題。這些年輕傳承人用他們的創意與激情,向我們展示了非遺的更多精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