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題展”領略非遺跨越時空的魅力,在“青年展”感受非遺與現代設計的碰撞,在“舌尖上的非遺”區域品味滿滿的煙火氣……10月17日至20日,2024首屆“非遺生活薈”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園櫻洲登場,以戶外沉浸式游園節的形式,為市民游客帶來一場別樣的文化盛宴。
穿越時空、記錄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老的神話傳說,到各具特色的民間技藝,再到傳承千年的節慶習俗,絢麗多彩的歷史遺珍鋪展成一幅幅生動的文化長卷,讓我們能夠徜徉其中,品味獨特的中式浪漫和古人的生活美學。江蘇歷史文化悠久,非遺資源豐富,截至目前,我省11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全國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近年來,江蘇加快非遺傳承人才培養、促進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引領非遺消費新風尚,越來越多的非遺從“古老、稀缺”走向“跨界、潮流”,綻放新的時代芳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屬性,決定了非遺是“活態”的,其傳承也是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活態傳承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是“被看見”。前不久,2024全國非遺傳播活動創新案例名單公布,我省“美在美食”首屆江蘇非遺美食節“周末夜市集”等4個項目入選。這些生動的實踐,既借助新技術、新觀念讓非遺獲得更多的展示,也啟示我們,非遺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完全可以融入現代生活,特別是在當前文旅深度融合的大環境下,無論都市還是鄉村,都在熱切呼喚非遺與當代文化共生共融的新場景。
非遺源于生活、發端民間,又融入煙火、隱于日常。非遺保護傳承的核心要義,在于嵌入生活場景的“綿延不絕”。雖然時代的變遷、技術的進步,難免造成一些具有特定時代符號的非遺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逐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退出,甚至面臨失傳斷檔的困境。但另一方面,高鐵、互聯網、大數據等帶來的信息流通和空間嬗變,也讓非遺進入大眾視野,走向更寬廣的世界。當非遺服飾成為備受青睞的“時尚好物”,當非遺美食經由短視頻成為年輕人日常的“下廚參考”,當非遺集市成為人潮涌動的“打卡必選”,非遺已在日用而不覺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非遺的傳承利用,呼喚更多“年輕態”。隨著國潮興起,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關注和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有不少年輕人在非遺傳承中打開就業創業新空間。在“非遺生活薈”,屬于年輕人的元素隨處可見——95后非遺傳承人用他們的創意與激情,展示了非遺的更多打開方式;現場展出的太平泥叫叫、顏氏臉譜,以及總書記都點贊的徐州香包,讓來自德國、敘利亞、斯里蘭卡等國家的年輕人也為之著迷。古老非遺與青春力量的雙向奔赴,是增強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也是講述中國故事的美麗名片。
“一片土地的歷史,就是在她之上的人民的歷史。”如珍珠般散落在中華大地的非遺,歷經歲月流逝、融入經緯交織,守護著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今天,從“可看可及可沉浸”到“見人見物見生活”,越來越多的非遺流出博物館、流出書籍、流出古跡,成為可體驗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觀、可共鳴的價值認同。講好新時代非遺故事,讓非遺之美浸染更多人間煙火,這些豐富而寶貴的非遺,一定能讓人們在對工藝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重新發現和全新詮釋中,涵養出更深厚更有底氣的文化自信。
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