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見到你!
記者眼中的延安是什么樣?
10月底的陜西延安,層林盡染。10月20日,參加“弘揚延安精神 奮進偉大時代”網上主題宣傳的百余名全國媒體編輯記者、網絡大V滿懷崇敬之心,走進延安革命舊址,透過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尋歷史記憶,感受圣地魅力。
編輯記者參觀延安革命紀念館
在延河東岸的延安革命紀念館,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段段紅色故事,全面系統展示了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在延安領導全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光輝歷史。這令編輯記者、網絡大V深受感動。
編輯記者瞻仰周恩來舊居
編輯記者參觀新華社舊址
而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不遠處,則是萬眾矚目的清涼山革命舊址。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清涼山是中央黨報委員會、新華社、解放日報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出版發行部、中央印刷廠和邊區群眾報社的所在地,因此,延安清涼山又被稱為“紅色新聞山”。大家瞻仰了新華社、解放日報社等新聞先驅們曾經工作和戰斗過的地方。
清涼山解放日報社舊址
“在這方土地上,仿佛能聽到新聞前輩們奮筆疾書的聲音,感受到他們為了真理和正義而不懈奮斗的精神。”貴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周盛說,清涼山是新中國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的發祥地,見證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新聞工作者的堅守與擔當令他感動。
青海新聞網記者趙旭說:“我們的先輩們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記錄下非常多的精彩的新聞,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新聞人,我為祖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感到自豪。我也更加應該學習先輩們的這種精神,利用好現在的多媒體矩陣,創造出更多的對得起時代的新聞作品。”
編輯記者采訪小講解員
清涼山上一覽延安新面貌,不少媒體記者發出感慨,終于到了延安!
“‘延安’這個名字刻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基因里。今天來到這里,我感覺像是在跟理想奔現。”江蘇廣播電視總臺記者丹鳳說,來到延安后發現,這里也并非歷史資料中所說的“黃沙漫天”,“這里青山綠水、銀杏十月泛黃,感覺很親切,沒有陌生感。”
“在我的印象里,延安是古樸的老人,卻站在歷史的潮頭。”浙江在線記者戴凱霖說,延安是革命圣地,這里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提到延安,她的腦海里首先浮現的就是歷史課本、紅歌、影視作品,站在清涼山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延安不僅有紅色文物,也有干凈、整潔、綠色的環境,還有香甜可口的蘋果。這次我也會跟隨采訪團,走一走先輩們走過的路,再感受延安這座城市的新氣息。”戴凱霖說。
記者贊嘆:
黃土高坡上種出的稻米不輸東北大米
金秋十月南泥灣稻谷飄香
金秋十月,稻谷飄香。穿過南泥灣的稻香門,經過黨徽廣場,再往前去,南泥灣國家濕地公園里蟲鳥鳴唱,千畝稻田處處稻浪起伏,呈現出一派豐收景象。
10月21日,“弘揚延安精神 奮進偉大時代”網上主題宣傳“逐夢之路”媒體采訪團走進陜西延安南泥灣。在這個承載著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業精神的地方,大家腳穿膠鞋、手持鐮刀,體驗水稻收割的喜悅。
媒體記者體驗水稻收割的喜悅
走進南泥灣水稻種植區,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黃的稻田里,大型收割機往來穿梭,沉甸甸的稻穗裝滿了車箱。在體驗收割水稻后,媒體記者們紛紛拿著剛割下的稻穗拍照合影。
媒體記者品嘗南泥灣稻谷蒸出來的白米飯
品嘗完工作人員遞來的由南泥灣稻谷蒸出的白米飯后,東北網記者許諾說,今天實地走到這片土地上,終于真切感受到了南泥灣的“好地方、好風光”。“在采訪中,我了解到,南泥灣強強聯合了北大荒集團,積極推廣新品種、使用新技術,讓革命老區有了新的產業特色,讓大家在延安也能吃到不輸東北大米的米飯。”
金秋十月南泥灣稻谷飄香
南泥灣千畝優質水稻位于南泥灣核心區,距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40年代初,八路軍120師359旅進駐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開始種植水稻。經治地打壩、修渠引水,水稻種植面積達7000畝,南泥灣大米曾一度享譽省內外。后因勞動強度大、效益低、水源不足等原因,水稻種植面積逐年縮減,面積最少時,僅種植300多畝政治田。
自南泥灣開發區管委會成立以來,為發展水稻產業,再現“陜北好江南”,與北大荒集團合作建設千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引進優質東北大米品種和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打造標準化樣板田,對南泥灣水稻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媒體記者采訪延安南泥灣(集團)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浪
2024年,南泥灣水稻種植面積1000畝,預計畝產稻谷達600公斤以上,年產稻谷50萬公斤。同時,實施稻漁綜合種養項目,采取稻-魚綜合養殖模式,人工除草,發展循環農業,生產有機大米,提高經濟效益,實現年產值200萬元。
“這些水稻田就是當年359旅老戰士在這里面開墾、生產留下的,有一種精神一直都在,就是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我們一定要把這種精神傳承好,保護好,發揚好。”延安南泥灣(集團)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