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平臺上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搜索“下班打卡地”“帶娃好去處”“免費自習室”等關鍵詞,很多帖子推送的主角,竟然是當地的黨群服務中心。
如今的黨群服務中心,從養老照料、兒童托育、休閑閱讀,到小哥之家、共享食堂、青年夜校……服務項目日益增多,服務場景更加多元,貼心程度甚至會顛覆你的認知。面貌一新,凸顯的是黨群服務中心不斷貼近群眾需求的決心,更是揚州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深化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的定力和堅持。
黨群服務中心如何迭代提升才能對群眾“胃口”?近日,記者走訪揚州主城區各地,在一個個令人耳目一新的黨群服務中心里尋找答案。
老年“笑起來”
打造老年公寓、老年會所,讓“養老”變為“享老”
昨天清晨,在廣陵區曲江街道文昌花園社區的老年公寓,老人們正在社工的帶領下做著早操。門內是老年公寓,門外是居民小區,養老機構搬進小區后,能同時滿足100多名老人養老、托老的需求。
今年89歲的彭哲元與老伴住進老年公寓后,親友探望抬腳就能到,讓老人實現了“家門口”養老的美好愿望。彭哲元老人連聲稱贊:“吃住都非常滿意,就當成自己的家一樣,不用發愁。”
據了解,文昌花園老年公寓由社區內一座三星級賓館改建而成,面積達3000平方米,床位數102張。老年公寓激發社會活力,大力推動社區養老服務創新,在社區老人看護照料方面探索了一條新途徑。“我們將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和異地養老相結合,打造了‘四位一體’為老服務綜合體。”文昌花園社區黨委書記鄭翔說,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面積從1300平方米擴容到5000平方米,為大家提供“全齡化”服務。
在汶河街道樹人苑黨群服務中心,這里是老人的幸福家園。每天無論何時,老年會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總是人頭攢動,陸續有老人趕來理發按摩、學跳舞學唱歌、讀書看報等,人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樹人苑社區黨委書記馬瑩介紹,考慮到轄區老年人口比重大,社區騰出辦公用房,全新打造460平方米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為轄區老人提供吃喝玩樂購“一站式”服務,確保養老服務“面面俱到”。
青年“動起來”
配備臺球桌、乒乓球桌,讓運動達人盡享“大汗淋漓”
上周末,家住邗江區新盛街道新盛社區的王硯之與好友過足了“臺球癮”,當他們走出家門口的“臺球室”后,已經約定好了下一場切磋的時間。
說是“臺球室”,其實就是新盛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去年,包括新盛社區在內的揚州所有黨群服務中心“標配”再升級,統一配備了按摩椅、臺球桌和乒乓球桌,供居民免費體驗使用。“過去打臺球得去臺球室,計時收費,每次盡興總要花上幾十元。”王硯之說,家門口就能免費打球,不僅讓他多了一個鍛煉身體的好去處,還省下了一筆開支。
“嗨,下班來我們社區健身啊?”連日來,家住汶河街道通泗社區的李靜,一下班就打電話約好友“擼鐵”,重點是“我們社區”,言語中自豪感爆棚。
通泗社區地處老城區核心區域,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健身場地和健身器材十分有限。為了滿足居民運動健身的需求,通泗社區黨委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螺螄殼里做道場”,對原先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進行全面提檔升級,最大程度騰出辦公場地,“擠出”了一座家門口的“健身房”,并配備了跑步機、橢圓機、臺球桌、乒乓球桌等十幾臺健身設備,供轄區居民免費使用。
在揚州的黨群服務中心,不僅能夠揮汗如雨,還能大快朵頤。每天一到飯點,文昌花園社區、石塔社區、皇宮社區、新盛社區等共享食堂開門迎客,物美價廉的飯菜讓老人和年輕人成了“飯搭子”,徹底解決老人“吃飯難”、年輕人“點外賣”等問題。
少年“樂起來”
設立興趣班、勞動課,讓祖國花朵“艷麗綻放”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更是揚州黨群服務中心的重點服務對象。
每天上午,居民吳女士都會領著女兒來到文昌花園社區嬰幼兒照護服務中心,孩子又蹦又跳,吳女士笑著說:“我家寶寶在家門口就能上托班,玩得好、學得好、吃得好,讓我們少操了很多心。”
2022年,文昌花園社區針對0—3歲嬰幼兒群體,開設“嬰幼兒照護服務中心”,為周邊近30名學齡前兒童,提供“家門口的日托班”服務,解決雙職工家庭“帶娃難”的煩心事。“將黨建工作與紅色科學育兒深度融合,成立0—3歲科學育兒中心,結合‘黨建+隊建’的思路,從紅色育兒、課程構建、氛圍營造、活動開展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打造特色育兒體系。”鄭翔說,有專人照料孩子,家長上班送來、下班領回,不影響正常工作。
此外,樹人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也是備受歡迎的“兒童樂園”。在這里,隨處可見科普元素,少年警校、紅色記憶館、青苗學社農場、鄰里科普園等十多個科普空間,讓孩子們沉浸互動式體驗科技魅力。危睿宸小朋友是社區科普小課堂的“常客”,每個周末總是第一個到課。他說:“我學會了制作放映機、小火箭、熱氣球,還掌握了很多科技知識。”
值得一提的是,每到寒暑假,揚州各個黨群服務中心紛紛辦起“公益暑托班”“愛心寒托班”,為困境兒童陪伴“不放假”,讓愛有所托。
“黨群服務中心越熱鬧,社區工作就越順暢!”采訪過程中,許多社區工作者都表示,以前在居民眼里,有事兒要辦才會找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大家心目中,無非就是幾間辦公室,存在感并不強;而如今,黨群服務中心人氣攀升,越來越多居民愿意在平時來看看、坐坐、歇歇,增加了社區聯系群眾的渠道,“不論是享受服務還是拉拉家常,許多矛盾問題往往就是在這樣的日常互動中化解于無形”。
通訊員 桂香 徐茜 建霞 文先 揚州發布記者 陳晨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