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大模型”融匯海量數據,患者可嘗試“機械臂”刮痧 ——
數智化,讓中醫藥站上“巨人的肩膀”
今年10月22日是第33個“世界傳統醫藥日”。設立該紀念日,是為了鼓勵人類運用和吸納現代科學技術以平衡傳統醫藥在世界各地的發展。
千百年來,中醫藥為維護人民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數智化”讓傳統中醫藥有了更多新活力。前不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國家數據局印發《關于促進數字中醫藥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推動名老中醫診療數據開放共享。促進中醫藥行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我省已進行相關探索。
名老中醫當“靠山”,基層也能開出“好處方”
將手臂平放在設備凹槽中,手心向上,“中醫”的“三指”慢慢移過來按住寸口脈,力道由輕到重根據脈象進行調整,不到兩分鐘,更換一側手臂繼續“把脈”,再配合“查看”舌象、“問診”,隨后出示一份詳細的“診斷報告”和生活建議。這些檢查,由桌上一臺小小的智能脈診儀、平板電腦般大小的智能舌面診儀加上云端的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完成。
“人工智能+中醫藥”,還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應用場景。
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記者見到一張看上去十分普通的操作床,床一側配置的“機械臂”相當于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理療師”。該校研發的這款中醫智能刮痧機器人,運用多模態融合、多標簽學習、多傳感器協同感知計算等前沿技術,可以通過智能面診判斷體質,選擇需要刮痧的經絡腧穴并精準定位,繼而實時感知刮痧參數、動態優化方案。更換機械臂后,還可以滿足針灸、推拿需求。
“這一醫療設備研發成果如果轉化為成熟產品,可廣泛應用于醫療、康復、養生、美容等機構。”南京中醫藥大學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周作建介紹。近年來,該校圍繞名老中醫經驗傳承進行了多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攻關,解決了數據采集、整理、分析、挖掘和展示等方面一系列技術難點,并與多家中醫藥科技型企業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南京大經中醫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雙方共同研發的不少成果已進入市場應用。
2021年,大經中醫作為承建方,幫助南京市江寧區搭建了智慧中醫云平臺。臨床智能輔助診療系統讓全區2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76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有了數百位名老中醫當“靠山”,基層年輕中醫由此也能開出凝聚名老中醫經驗的“好處方”,讓患者享受到“大專家”診療服務的便利。
經驗傳承,不同維度體現“標準化”“個性化”
“不同名老中醫診療認知存在差異,臨床診療過程從數據化到智能化,確實相當困難。但中醫大家們的經驗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基于中醫理論體系和中醫思維模式而形成的,其背后隱藏著共性規律,可以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挖掘,將專家個性化經驗轉化為通用模式。”周作建告訴記者。
“就像導航軟件所顯示的,抵達目的地的路不止一條,我們總結提煉名老中醫經驗,并不是要把不同醫生的個性化診療思路‘融為一體’,而是做好集納和整理工作,為臨床輔助診斷提供更多路徑選擇。”大經中醫創始人、董事長李文友說,中醫數字化在數據維度上要突出“標準化”,在推薦診療方案的算法維度上則要保留“個性化”。臨床輔助診斷系統并不會給醫生提供“唯一解”,而是根據名老中醫經驗形成不同方案供醫生選擇,強調發揮“輔助”作用。
在專家看來,如何獲得高質量的臨床診療數據,是名老中醫經驗數字化中更具挑戰性的一環。“如今計算機軟硬件性能大幅躍升,算力得到極大提高,但中醫數字化仍存在不小的難題。”周作建表示,中醫藥數字化標準不健全、名老中醫診療數據采集進展情況不佳、名老中醫經驗的隱性知識挖掘方法不成熟等,都限制了中醫數字化進程。
李文友也就此舉例說,目前我國中醫系統的電子病歷是按照西醫病歷結構開發的,很多中醫病歷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為解決這一難題,團隊在總結一位老中醫的經驗時,往往安排相關人員跟診一段時間,再專門針對這位中醫診療的習慣、特點設計電子病歷,保障更好地記錄、收集到高質量的臨床數據,之后再進行數據挖掘和學習,整個開發過程中需要下很多“苦功夫”。
嘗試“大模型”應用,數字化中醫前景廣闊
“名老中醫經驗傳承工作目前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方面是學術思想傳承,另一方面是臨床經驗傳承。”周作建告訴記者,早期他們學校開展的研究大多是對名老中醫醫案文本進行處理,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數據采集、使用,未來還將考慮如何將視頻、圖片等作為數據挖掘對象。“再下一步,我們要從有感向無感迭代,通過智能終端實現連續無感采集,達到望診的效果。”
南京中醫藥大學與大經中醫正合作開發“岐黃問道·中醫大模型”,即利用海量數據,通過先進的算法和技術,訓練得到具有強大預測和決策能力的模型,進一步推動中醫數字化應用。基于中醫知識圖譜數據、中醫古籍數據、中醫臨床數據等進行訓練和微調,這項開發工作不僅可以為臨床診療提供醫療大模型,還可以為中醫養生機構、個人用戶提供養生大模型。
可以預見,隨著中醫藥垂直領域大模型的出現和更廣泛應用,名老中醫經驗傳承、中醫藥數字化將迎來更廣闊前景。
在李文友看來,名老中醫經驗數字化傳承得到國家鼓勵和行業認可,接下來還要得到患者認可和接受。“應用是中醫數字化的‘生命線’,希望政策端不斷發力,助推中醫數字化成果廣泛應用。”周作建說,也希望更多名老中醫解放思想,充分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共享脫敏數據,讓更多團隊基于這些數據推進更多開發應用。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蔣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