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擺在所有教育人面前的時代課題。泰州市海陵區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全面推進“‘雙減’背景下育人方式轉型改革實驗區”建設,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重點實施“大德育浸潤”“新教學管理”“核心素養培育”“高品質服務”“全協同辦學”等“五大行動”,重塑“三全育人”體系,持續擦亮“幸福教育”特色品牌。
深化教學改革 高效減負提質
近年來,海陵區持續打造“幸福教育”,將教育作為“一號改革”工程,始終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打造“有質量、有溫度、有情懷、有擔當”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追求,全面推進幸福教育1.0版本向4.0版本邁進,先后推出“1+8+N”改革、集團化辦學2.0改革、高質量發展20條、“名師工程”“崇教優師”六條措施等重要舉措,“真金白銀”激勵教育工作者,持續提升人民群眾對幸福教育的獲得感。
海陵區充分重視教科研在提升教學質量中的關鍵性作用,深化學科中心組和學科基地建設,完善“區——片區——校”研訓機制,組織編寫區域基礎教案和區域學案,探索“輕負高效”教學模式,聚焦新課程新課標,開展大單元教學、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試題命制等“訂單式”研訓活動。
秉持“沒有學校層面的治理變革,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變革”理念,泰州市第二中學附屬初中嘗試以教學評一體化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實踐“講思練”融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滿足每一位學生發展需求。經過學校四年綜合微治理,學生不僅在全國信息學奧賽、省英語口語比賽、省作文大賽和各項體育藝術比賽中捷報頻傳,而且在日常學習中的主動意識大大增強。
為提升語文教學質量,海陵區統籌各年級、各學段知識體系,在各個年齡段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一年級課堂常規展示”“游戲化拼音教學”“多識字,早閱讀”等活動,引導學生從幼兒園到一年級的自然過渡、科學銜接、雙向銜接;通過開展中年級段“起步作文”示范課、“整本書閱讀”展示課,讓學生課內習得閱讀方法,并遷移運用,完整表達內心感受;通過“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探索小學和初中銜接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構建幼小銜接、學段銜接的語文教學體系。
強化五育并舉 提升核心素養
“這是徐爺爺的《記事本》,翻開它,讓我們回到七十多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今年暑期,海陵區6支“鳳娃”紅色故事宣講分隊的100多名少兒宣講員,走進全區11個鎮街的20個“青仔公益暑托班”,為同齡人送去40余場精彩宣講。
這是海陵區“大德育浸潤”行動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海陵區積極推動“五育”與“潤心”融合,不斷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海陵區通過“一校一品”學校德育特色建設,打造“紅色文化節”“書記講黨課”“紅色尋訪”等紅色課堂、“渡江戰役造船精神”等校本課程,建設高水平思政課堂;依托海軍誕生地紀念館、單聲博物館和楊延修、沈毅、孫龍珍、梅蘭芳紀念館等紅色地標,開展“行走的思政”“生活中的思政”主題教育活動,推進課內外“大德育”雙向奔赴;發揮國防、愛國主義、生態文明等教育基地作用,開辟沉浸式第二特色課堂。
好的行為規范是成長的基石。在海陵區城東小學,每個學生都有一本特殊的“文明護照”,通過“自評”和“他評”獲得簽章。每本“文明護照”積滿9枚簽章,小主人可以直接晉級為本學期學校“文明少年”;每本“文明護照”積滿18枚簽章,小主人可以當選本年度學校“文明標兵”。在城東小學,“文明標兵”是學生一切榮譽評選的基礎。從2013年至今,“文明護照”已經陪伴城東學子11年,小小的護照記錄他們點滴進步的同時,也讓學生們更清楚自己平時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高要求高標準地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以多種形式走進課堂、浸潤童心。為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養,海陵區積極開發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地方民俗、京劇藝術、珠心算、工藝制作等校本課程,形成“樂學”“美好”“青松”等一批各具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廣泛開展“鳳城·悅讀”活動,先后邀請黃蓓佳、祁智、梅子涵等作家走進校園;推動中小學形成各具特色的勞動教育新模式,涌現出大浦小學“銀杏娃走進春天”、城東小學“‘農’情相伴 逐夢‘童’行”、二附中“東園‘食’光‘廚’我其誰”等一批勞動教育新樣式。
全域協同辦學 助力“幸福教育”
“我要被VR里的恐龍抓住啦!”“我的魚雷最遠!”“燈泡亮啦!”……在日前舉辦的海陵區2024年“全國科普日”主場活動暨科學探索營活動現場,來自實驗小學、城東小學、大浦小學、揚橋小學的200多名學生代表同場炫技,一起感受科學魅力。
為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加法”,海陵區積極探索基礎教育為高等教育培養輸送拔尖人才的有效途徑,組織區級科技教育共同體,打造科教課程體系或課程群,初步形成“小初貫通+校內外融通”的區域科技教育特色。各校除開足開齊各類科學課程、設立科學社團,更匯聚多方科普資源、協同社會各方力量、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一方面“請進來”,開展科學家精神進校園、科技節、科普大篷車等活動;另一方面“走出去”,組織學生前往科學教育場所,進行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促進科學素質提升。此外,還積極構建二附中、城東小學、實驗小學、海光小學等“學校科技群”,小初一體舉辦中小學生AI創意編程比賽,舉辦“海陵區青少年科技探索營”。如今,科學教育已成為海陵義務教育的靚麗風景。
素質教育離不開家校聯動。為此,海陵區加強“泰給力”家長學苑內涵建設,以社區教育學校為前沿陣地,鎮街家長學校公益課堂開設率達100%。今年,京泰路街道泰康社區“美好童享”課堂公益項目、“向陽花開‘閱’見金東”等入選2024年江蘇省社區教育特色品牌建設項目。海陵區還通過開展“千師訪萬家”專項家訪活動,實現家校共育的“同頻共振”。2024年春學期,全區2400余名教師家訪17800多名學生。此外,海陵區創設“家長駐校日”制度,引導家長參與學生管理、課堂聽課等,增進家校互信,成立海陵區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團,初步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全覆蓋的三級專業指導服務人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