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這些年,江蘇文藝界深入學習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熱忱描繪偉大時代,矢志攀登文藝高峰。
放歌潮平岸闊,續寫時代華章。本報特別約請9位文藝工作者結合實際談學習實踐體會,展現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傾情書寫新時代新征程文藝答卷,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昂揚風貌。
讓漢字屹立在每個中國人心中
十年前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講話高屋建瓴、指引方向。這些年,全國書法工作者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致力通過書法這一媒介傳承中國文化、弘揚中國精神,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這個秋天,江蘇書法界迎來了嶄新收獲。剛剛揭曉的中國書法蘭亭獎,江蘇共有13人獲獎及入選,數量名列全國第一,并斬獲最高獎金獎。近年來,江蘇連續兩屆蘭亭獎獲獎入選數全國第一,連續三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入選數全國第一,充分展現了江蘇作為書法大省、書法高地的實力與風采。可以說,十年來,江蘇書法家以實際行動,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作為書法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以書法為媒介,將中國審美和美學精神植入每個中國人的心中,一直是我們致力于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怎樣才能讓更多人感受到中國書法的魅力?我們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上不斷積累。近年來,我通過書寫經典古籍,如“四書”、《道德經》以及歷代家規家訓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使之融入人民生活;我也書寫了關注“國之大者”與時代主題的《中國賦》《運河頌》《大美長江》《絲路情》等作品,用筆墨歌頌新時代。近年來,江蘇省書協積極組織文化惠民活動,通過“送萬福進萬家”等志愿活動,讓書法藝術走進各行各業、千家萬戶。今年,江蘇省書協和南大共同啟動了“大美漢字”通識課,引導大學生爭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實踐者和弘揚者。
站在新起點上,江蘇書法界要做到守正創新再出發。首先要認準方向,沿著新時代的使命任務、沿著文化傳承發展的正確方向繼續前行;其次要多出精品,推動傳統書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要有歷史擔當,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到以書載道、以文化人。
當前,時代也給予了我們新的機遇和條件,我們應當把最古老的中國文字和最新的科技傳播結合在一起,以書法為媒介和載體,把中國3000多年的審美基因植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讓漢字屹立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席 孫曉云)
丹青繪時代,筆墨映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對中國文藝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全省美術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江蘇美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和變化,從主題創作到人才培養,從展覽交流到學術研究,都展現出江蘇美術界在傳承創新方面的主動作為和積極探索。
我們始終方向堅定明確。江蘇美術工作者牢記“筆墨當隨時代”的優良傳統,聚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等重要事件和重大時間節點,舉辦了“百年江蘇”大型美術精品創作工程、“新時代頌”江蘇美術攝影主題聯展等一批有影響力、傳播力、輻射力的重大美術創作工程和主題性美術創作項目,創作了一系列反映時代精神、展示社會發展成就的主題作品,凝聚起追夢筑夢的信念信心。
我們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美術家們將視線轉向普通人的生活狀態和社會變遷,創作出更多貼近實際、反映時代精神的作品。在共建“一帶一路”、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長江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重大主題上,江蘇美術工作者積極響應,在主題美術創作上有突破、有創新。近年來,“中國百家金陵畫展”始終堅持弘揚現實主義精神,成為全國有影響力的美術品牌。
我們始終堅持培育優質美術生態。近年來,江蘇培養和推出了一大批美術新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隊結構。在展覽評選、人才推薦選拔過程中,我們堅持公平公正,保持純凈的學術氛圍,為美術家的創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今年,第14屆全國美展(版畫展區)在時隔15年后再度落戶江蘇,江蘇美術界精心準備、積極投入,主動服務全國重大文化項目,展現出良好精神風貌和優秀創作實力。
江蘇美術工作者將主動擔當、銳意進取,不斷開創美術工作新局面。在藝術創作上,我們將繼續保持初心使命,以熱情飽滿的精神面貌,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在出人才方面,我們將持續發力,努力培養一支德藝雙馨、青藍相繼的江蘇美術家隊伍。同時,我們將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過藝術作品更好地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作者為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美術家協會主席 周京新)
以優秀作品弘揚曲藝國粹
今年10月15日,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十年來,我們結合曲協工作實際,通過不同階段、不同主題、不同針對性的持久學習,進一步加深了對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理解和認識。
無論是堅持社會主義文藝的“二為”方向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還是堅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而應該以社會效益為主,以及落實社會主義文藝由高原到高峰的全面要求……歸根到底,我們要堅定中國5000年文明史帶給我們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覺,守住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中華曲藝源遠流長。十年來,省曲協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團結帶領全省曲藝工作者聽黨話、跟黨走,我們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開展了一系列文藝惠民演出。就我個人來說,在切實履行好省曲協主席工作職責的同時,十年來積極致力于自身的評彈創作,努力為觀眾奉獻最新的評彈作品。我完成了上至國家大劇院、下到社區一線惠民的各級各類一系列重要且光榮的演出服務;繼承弘揚了優秀經典長篇《啼笑因緣》并創新拓展了系列長篇“娜事Xin說”,在蘇州、上海、北京等地的演出受到觀眾歡迎;承擔了省級重點文藝項目“兩彈一星”系列之一的創作任務,完成了頌揚著名科學家郭永懷烈士偉大家國情懷的中篇蘇州彈詞《永遠的懷念》,并帶領團隊走進中國科學院的學術殿堂。
立足當下,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新時代曲藝工作的根本遵循,以優秀作品弘揚曲藝國粹,以名師帶徒推出新人新秀,構建良好曲藝生態,開創曲協工作新局面,注重傳統曲藝文化基因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相結合,奮勇擔當新的文化使命,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推出更好更多的優秀人才和優秀作品,為講好中國故事貢獻曲藝智慧和曲藝力量。
(作者為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曲藝家協會主席 盛小云)
人民永遠是文藝的主體
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必然結論。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反映人民的意愿,表現人民推動人類進步與社會進步的偉大力量和他們的生動實踐,塑造他們的英雄形象。堅持了這一點,就不會有歷史虛無主義,也不會發生“三俗”的現象,從而保證文藝的健康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心中要有人民。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同時,人民又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所以,以人民為中心首先就是要清晰地理解什么是“人民”。只有理解了“人民”的內涵與外延,才能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這個“中心”在哪里。新時代的人民是全體社會主義的勞動者,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是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愛國者。明白這一點,需要文藝家們不斷地學習,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分析社會階層的變化。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高質量發展的今天,人民群眾迫切需要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文藝家們要了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從而為他們提供精準的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看文藝生活,它的標準就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文藝時間的占比;二是看文藝市場,它的標準就是文藝支出在人民群眾日常開支中的比例。我們要將文藝的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統一起來。
以人民為中心,不僅要學習人民的高尚品德、首創精神與豐富實踐,也要學習他們對藝術的理解。藝術家們要放下身段,走向民間、走進人民,虛心地向他們請教藝術。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讓人民群眾走進藝術、體驗藝術,參與藝術創造。人民群眾不僅是藝術的欣賞者,也是藝術的創造者。隨著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新媒體的產生與發展和公共空間的拓展,許多新的藝術形式如網絡文藝就是人民群眾首創的,文藝新群體新就新在他們原本不是文藝的業內人士。我們應該為人民群眾的藝術實踐、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多的條件,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為實現馬克思所預言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時代而努力。
(作者為江蘇省作協副主席、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汪 政)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對文藝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為文藝工作者們指明了方向。
十年來,我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與我省演藝集團京劇院、昆劇院、歌舞劇院、話劇院,以及南京市越劇團、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常州市錫劇院等眾多院團合作,創作劇目40余部。其中,昆劇《詩宴·唐才子傳》等10余部劇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昆劇《瞿秋白》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錫劇《燭光在前》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
創作過程中,我深深認識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古典戲曲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高揚中華美學精神。
中國戲曲歷史悠久,存世文本與表演藝術為后來者提供了精彩的典范。它們不是古老的陳列,而是仍具勃勃生機的活態文化。以昆劇現代戲《瞿秋白》為例,其成功正在于主創團隊堅持以傳統曲牌體構建故事,注重各行當家門的特色運用,張揚劇種委婉細膩、長于抒情的個性特征,極自覺地連接起昆曲典正的審美范式、程式傳統與它面向未來的生機活力。
江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承載地,底蘊深厚、文脈綿長,自古便是我國戲曲重鎮,孕育、流傳著數十個劇種,現有國有院團100多家。以戲曲創作彰顯中華文化精神,應主要關注“出人”“出戲”這兩方面。我們既要聚焦作品創作,深入挖掘題材,悉心打磨藝術,在重大主題創作上繼續提升作品質量與創新性,打造更多精品。同時也要重視人才的培養與激勵,注重構建高素質的創作團隊。除了給予我省青年編劇更多機會外,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導演隊伍也十分重要。此外,可以對我省代表性劇種、代表性院團進行深入研究,建設、打造一批穩定、高質量、具有引領性的藝術創作隊伍,共同推動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以現實生活為創作源泉,以弘揚民族精神為歷史擔當,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目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戲劇藝術的繁榮發展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作者為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 羅周)
用心去體驗火熱生活
今年適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重溫、學習重要講話精神十分必要。2014年10月,我作為高層次文化人才被引進到剛剛成立不久的宿遷市文學院從事文學創作工作。在江蘇這個最年輕的設區市,我不僅充分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力量,而且也被文學的力量所感動,被文學的源泉所滋養。兩年多后,我被引進到《雨花》雜志從事編輯工作,得以在文脈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文學氛圍濃郁的古都南京生活。這是一座古老而現代的城市,也是一座胸懷極其開闊的城市。作為一個以寫作為志業的人,能夠成為文學蘇軍的一員,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這十年間,我不僅見證了江蘇為了推動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所采取的種種富有創造性的有力措施,而且見證了文學蘇軍贏得的諸多榮譽和江蘇文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江蘇為了加強文學蘇軍的梯隊建設,在發現、培養和推介青年作家的工作上花了前所未有的大力氣,許多青年作家在這十年間迅速成長起來。我個人的成長,也受惠于江蘇健康的文學生態、濃厚的文學氛圍,受惠于諸如江蘇文藝“名師帶徒”計劃、江蘇省作協簽約作家項目、南京市文聯簽約作家項目、南京市“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簽約作家項目等人才培養計劃和文學項目的培養或扶持。還有前輩作家給予我的教誨,也讓我受益終身。江蘇文壇名家輩出,不少前輩雖然年事已高,但依然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時有新作問世。他們給予我重要啟示:要想成為文壇常青樹,就要耐得住寂寞,就要沉得下心,就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深入到人民中去,用心去體驗火熱的生活,用情去擁抱可歌可敬的人民。
這十年間,無論散文,還是小說,我都試圖通過文字寫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和命運,刻畫一個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學形象和人物形象。而這些變化,都與腳下的這片氣象萬千的文學沃土息息相關。我熱愛具有煙火氣的生活,熱愛那些每日與我擦肩而過的人群。我會努力向前輩學習,向人民學習,認真做好人民的小學生,書寫無愧于這個時代與人民的作品。
(作者為《雨花》雜志編輯部主任 向迅)
演百姓戲,贏百姓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作為江蘇基層文藝院團,10年來,漣水淮劇團始終堅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寫百姓事,演百姓戲,贏百姓心。
寫百姓事,必須真也必須實。這些年來,我們把人民作為表現主體、服務對象,先后推出“村官三部曲”(《雞村蛋事》《留守村長留守鵝》《村里來了花喜鵲》),真實呈現蘇北農村10多年的發展;創排“黨員三部曲”,目前已推出《哎呦,我的憨哥哥》《村里有個管得寬》,塑造基層黨員干部與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先鋒形象。因為反映的都是新時代農村的變遷和農民的進步,群眾既是“劇中人”又是“劇作者”,想看愛看、可知可感。
演百姓戲,非常值也非常愛。為了創作出能夠真實體現百姓生活的作品,主創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采風,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積累。菜場里,觀察買菜的市民;公交車上,與乘客侃市井萬象;下鄉演出,與干部群眾話家長里短、談酸甜苦辣。我們把送戲下鄉當成“走親”,小鎮街道、村部禮堂、鄉間空地,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是舞臺,每年演出120多場,春夏秋冬,寒來暑往,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演出的路上。雖然累,但覺得很值。
贏百姓心,既聚智也聚力。我們劇團的演員都來自農村,熟悉農民,熟悉農村生活。面對群眾的精神需求、審美追求、欣賞訴求,我們堅持用時代主題構筑作品厚度,以群眾心聲體現作品溫度,靠精湛藝術打磨作品精度,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風情風俗入了戲,鄉音俚語成了詞,演出的劇目更為百姓接受、更能感化百姓、更加鼓舞百姓。劇中塑造的正面典型人物,成了群眾學習的榜樣。
幾年來,我們所創作的作品,先后獲得全國小戲小品優秀劇目獎、紫金文化藝術節優秀劇目獎等許多獎項,劇團兩次進京演出,被譽為淮劇“漣水現象”。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多演戲、演好戲,不斷實現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為漣水縣淮劇團團長 翟永軍)
守住老手藝,展現新風采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文藝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作為一名80后民間文藝工作者,這十年來我深刻學習領悟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覺,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非遺是歷史技藝與文化的承載體,它存續著歷史的根脈。“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绷暯娇倳浀恼佌伣陶d,讓我更加堅定地要守護好“老手藝”,同時更要“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讓瑰寶相傳、文脈永續,十年來,我帶領元新藍青年團隊走遍江蘇、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等地的21個藍印花布主產區,進行大量田野調研,搶救大量瀕臨消失的藍印花布實物遺存,先后修復了藍印花布經典圖案紙版1256套。
老手藝煥發新風采,青年傳承人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如何在扎根傳統的同時,做好藍印花布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是擺在我面前的最大課題。近年來,我們不斷進行創新設計,在藍印花布的面料、色彩和應用形式上探索,創新了藍印花布絲、麻、毛、皮新材料印染技藝和藍印花布漸變染色技藝,不僅拓展了藍印花布的應用載體和形式,獲得外觀設計專利125項,也使藍印花布在創新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
新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新的使命,新使命激發新作為。我將繼續傳承老一輩堅守技藝的匠心,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做好藍印花布搶救保護,根植中國民間傳統印染技藝三千年歷史,在以全手工技藝傳承藍印花布的刻版、刮漿、染色等精湛工藝的同時,深入開展學術研究,深入挖掘、全面系統地保護其文化內涵。同時,扎根傳統手工藝第一線,積極創新,讓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得到弘揚,在研究中得到保護,在創新中得到發展。
(作者為南通大學藍印花布藝術研究院院長 吳靈姝)
保持熱愛,找準“方向感”
我是一名工作和生活在昆山的56歲外賣員。1988年,我第一次離開故鄉,成為一名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后來我開始做外賣工作,到現在已經7個年頭了。
我曾經形容寫作是我生命空地上的一場大雪。它不能改變我的人生,卻會讓我的人生變得精彩。也是因為對于文學的愛好,我一直能感覺到人生的方向。這種方向感來自于文字的引領。
因為這幾年我寫作的事件在網絡上發酵,有很多朋友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他們說,一個外賣員每天都在爭分奪秒,你是如何能在爭分奪秒中擠出時間來進行創作的?我總結道:我們的生活是固態的,我們的愛好是液態的。只要保持熱愛,液態肯定會自然而然地流淌在固態的縫隙里。
我的身上隨時都帶著一支筆。為了方便記錄,我還不斷地更換寫字的筆,從圓珠筆、水筆到記號筆,以保證我可以把詩歌寫在所有的物體上,包括順手撿來的紙板、泡沫等。但是送外賣之后,爭分奪秒的生活的確沒有給我留下用紙筆寫作的時間。于是,我又改變了習慣?,F在我用語音聊天進行創作。每天工作的間隙,等餐、等電梯,甚至是在等紅燈的時候,靈感到了,我就快速地用語音給自己留言。當我閑下來的時候,再把留下的語音轉換成文字,創作出我想要的詩歌。
這兩年來,我前后出了自己的三本詩集。有很多人問過我,大家都在叫你“外賣詩人”,你對這個話題怎么看?我想說,這是一種關愛。恰恰是網友、讀者對于一個普通外賣員的關愛,才有了我的今天。
新就業群體,當下展現出蓬勃活力?,F在全國有1300多萬外賣員,靈活就業人員突破兩億。我們鋪天蓋地,我們漫山遍野,我們每人手持人間一束光。如果說我是一把手電,開關被擰亮,就應該把路照亮給更多的人。
生而為人應該有自己的人生信仰。信仰是人生最大的力量,也是生命最大的價值。
(作者為外賣員、詩人 王計兵)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陳潔 顧星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