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地方辦起了中醫夜市,吸引了大批市民光顧。在華燈初上的街頭,中醫專家變身“夜市攤主”,一字排開十幾個攤位,為市民旅客把脈診療、送上健康科普。有網友稱贊道,“走過路過沒想到掛上了專家號”“年輕人在上醫院和上網之間,選擇了上中醫夜市”。
中醫夜市緣何爆紅?順應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是契機。有報道稱,在中醫夜市中,青年群體占據了問診隊伍的半壁江山;在中醫文創展示、手工制藥、傳統養生功法體驗等區域,年輕人更是占到了九成以上。不少年輕人以“脆皮青年”自嘲,不是他們不愛惜身體,實在是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里很難有時間調理身體。為了小毛小病請假去醫院近乎奢侈,日常鍛煉身體又難以堅持,面對“時間困境”的年輕人,卻在中醫夜市里找到了一個審視自我健康的機會。“圈粉”了年輕人,中醫夜市在社交媒體上裂變式傳播,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專程來逛。
輕松,給了人們一個“喜愛的理由”。熱鬧雖然好,溫暖才是真。在中醫夜市,人們既無需順應醫院的作息時間,又擺脫了走進醫院時的拘束不安,在逛逛吃吃玩玩中,遛著彎順道把病看了,這樣暖心的便民舉措,真可謂“想不紅都難”。當“草藥香”融入“煙火氣”,看病的門檻在物理和心理上實現了同步降低,中醫夜市消解了就醫這件嚴肅甚至讓人懼怕的事情,用主動靠前服務,讓人們提前感受到“看病不難”的夢想。創新舉措接了地氣、通了民心,獲得人們一致點贊自然是順理成章。
看病是“攬客招牌”,文化才是“壓軸好戲”。盡管中醫夜市的“攤主”來自正規醫院,看病也的確方便快捷,但受限于活動時間和診療設施,它也不能替代醫院的正規治療。對更多走進中醫夜市的人們而言,在這里了解中醫關于未病先防、以病治病、病后防護的理念,學習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與知識,才是“籃子里最大的果實”。學一套八段錦,買一副三伏貼,嘗試一次針灸推拿,掌握一些中醫健康理念……中醫夜市既是中醫診療的便民場所,也是中醫理念的宣傳陣地。通過夜市,中醫藥以更加親民、接地氣的方式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現代生活美好邂逅。
今年2月,多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衛生健康文化建設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生產生活,推動中醫藥文化加快從內容供給向產品供給轉化。各地舉辦的中醫藥文化夜市,正是對這一要求的回應。創新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因地制宜、守正創新。中醫夜市的“活起來”“旺起來”“潮起來”啟示我們,中醫藥文化只有從一種符號、觀念,創造性轉化為具體的、時尚的、鮮活的生活體驗,才能推動“老中醫”以新業態、新產品走進千家萬戶,煥發出新活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為維護國人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深深植根于人們飲食起居的日常生活。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就要不斷順應人民群眾的需要,激發人民群眾的興趣,從而拓寬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路徑,讓更多人“信中醫、愛中醫、用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