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灘上處處寶,金牛天天出一條”的民間歌謠自古傳唱。如東縣,地處黃海之濱,海岸線88公里,擁有7.10萬公頃灘涂、4758平方公里海洋。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天然水系交匯,孕育出魚、蝦、貝、蟹、藻等種類齊全、科目眾多的海產資源。特別是如東縣沿海的灘涂地區,海水鹽度適中、微生物含量高,具有得天獨厚的紫菜生產自然條件,產出的條斑紫菜色澤明亮、鮮香嫩軟。
紫菜是一種營養價值高且味道鮮美的海洋食品,其富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被譽為“維生素的寶庫”。作為“中國條斑紫菜第一縣”,如東全縣條斑紫菜養殖面積近15萬畝,主要分布于沿海各村鎮,年產鮮條斑紫菜8萬多噸,年產值超10億元,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四月收獲,七月再孕育,十月是將“親愛的孩子”送還大海接受浪濤洗禮的季節,如此,我們一次次走進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環東村——如東縣從事紫菜養殖與加工銷售的專業漁村。
靠海吃海,小漁村順勢轉型
環東村全村共有68戶231人,無耕地面積,灘涂面積3.48萬畝。這里曾經是如東縣最古老、最生態、最小的漁村。
劉擁軍的父親劉玉林曾是環東村黨支部書記,船老大。幼年時期,劉擁軍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家里曬干貨,父親打漁歸來,魚蝦蟹全部混在一個籃子里面,母親就將它們一一挑揀、分類,會有小販上門收購。
靠海吃海。讀完初中,19歲的劉擁軍子承父業,上船捕撈;后來捕撈行情不佳,他又搞起了養殖。1997年,集體改制,劉擁軍和另外兩個合作伙伴一起,東拼西借,共出資168萬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如今,54歲的劉擁軍有兩條養殖漁船,還有四條紫菜養殖輔助筏、一臺大拖拉機和三臺小拖拉機,聘用了10名在海上作業的工人。除去養殖,劉擁軍還有紫菜一次加工廠,廠房占地十畝,20名工人。
從2002年到2020年,隨著氣溫漸漸升高,海水被污染,收益不好,村里當時只剩下四五臺機器,很多養殖戶都不干了,而劉擁軍堅持了下來。
2023年一場九級大風影響了養殖戶們的收成。“如果在大風來前,我們能把紫菜采摘完,就能多100萬元產值,但實在來不及!因為我們的面積大,一天也只能采五六噸,不是一下子能采摘完的。一場大風就刮掉了100萬!”劉擁軍不無遺憾,去年他的公司總產值280萬元。
2024年受氣候影響,前期條斑紫菜產量有所下降,但隨著后來氣溫回升,條斑紫菜進入快速生長期,產量大幅提升。年前還在擔心今年紫菜收成的劉擁軍,卻沒想到年后出現大逆轉,最終今年他的總產值超600萬元,劉擁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陳剛,1985年生,是目前環東村漁民里面最年輕的一個。陳剛的爺爺、父母都是老漁民。從南通市少體校中專畢業后,他先回來幫劉擁軍的公司開了五年多的紫菜加工機,后來慢慢接手了父親的活計。
從父親原本的四十幾臺,發展到如今的近八十臺,離不開陳剛的辛勞。與聘用工人干活的劉擁軍不同,陳剛全靠自己干。他告訴我們,一年中大概只有5月、6月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其余十個月的時間全在為紫菜忙活。如今,他自己擁有兩條紫菜養殖輔助筏、大小拖拉機各一臺。
2023年,一場大風同樣影響了陳剛的收成。“但今年收入特別好,往年一公斤只能賣到8元左右,今年最高能賣到15元。”陳剛的話語間透著喜悅。
靠海吃海,這些年,環東村依托自身區位優勢和灘涂資源優勢順勢轉型,建起養殖紫菜的“海上菜園”,成為以紫菜養殖和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專業漁村。
據村黨支部書記陳靜介紹,全村目前基本純漁戶,家家個體戶,少則20至30畝,多則600多畝;擁有紫菜加工企業6家,養殖面積近萬畝;紫菜產品遠銷歐美30多個國家。
收獲時節,風里浪里采摘忙
陳剛跟我們聊到一半,就打招呼:“不能再聊了,這幾天是采摘的最后時期,得抓緊了。”來不及揮手,陳剛小跑上船。我們也緊隨其后,乘坐快艇,在環東卡口出海,去感受他們在四月采摘尾聲時的辛苦與忙碌。
“突突突”,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灘涂上,工人們正搶抓時機收獲新鮮紫菜,“海上菜園”一派豐收景象。只見一排排竹竿挺立海中,竹竿中的黑色網簾隱約可見。網簾間,一艘紫菜采摘船穿行其中,將一網網紫菜收入船艙。
“從前都是手采,如今的自動紫菜采摘機不僅操作簡便,而且能提高作業量三倍以上。”我們也終于見到了“傳說”中解放了漁民雙手的自動紫菜采摘機。
駕駛采摘機的正是陳剛,略顯逼仄的艙內,裝滿了黑乎乎的紫菜。風里來,浪里去,80后的陳剛臉上明顯有了歲月的痕跡。我們難得下海,明顯暈船,但陳剛卻如履平地,在采摘機上乘著波浪采收紫菜,對他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太苦了,天一亮就得下去,惡劣天氣也不能停。”長期在海上生活,乘潮作業,吃飯飲食根本談不上規律。紫菜筏架壞了要及時更換,紫菜網簾松了要及時加固繃緊,拖拉機陷到泥里面就想辦法拉上來,各種情況需要應對,如果看到別人的船出了問題,大家互相幫忙,“都是出海人,到了海上,就是一家人。”
陪我們一同出海的區海洋與漁業辦公室執法人員,還處罰了一名沒有穿救生衣的紫菜采摘工:“我們每天都會不定時出海檢查灘涂紫菜養殖生產現狀和安全生產執行情況。”時刻加強灘涂安全設施維護,提升救生設施覆蓋密度,加強拖拉機及從業人員持牌持證、救生、通信設施配備檢查,從嚴落實灘涂拖拉機駕駛員安全生產第一責任,全面整治灘涂養殖安全隱患——一切都是為了確保海洋漁業生產安全有序進行。
陳剛告訴我們,目前正在采摘的是今年最后一批紫菜了。從早上9點多開始,根據大汛、小汛潮水時間不確定,他每天會連續工作五個小時左右。下午,陳剛結束了當天的采摘,載著滿船的紫菜靠泊運輸船,和前來接應的養殖工人一起將紫菜裝入袋中。當天采收的紫菜將全部運送到水產品公司,經過清洗、烘干等一次加工程序,再進入二次加工階段,成為大家所熟悉的調味海苔、烤海苔等。
做強做優,完善紫菜產業鏈
“父親那個時代,一次加工機都是用的環東村集體的,到2000年的時候,村里已經發展到十幾臺了。”劉擁軍說,當年看父輩人操作,把紫菜烘成干片,19乘21厘米的,再壓、脫水,記憶猶新。
如今,劉擁軍擁有了自己的一次加工廠,采摘回來的紫菜可以直接進車間,進行流水線加工。
走進工廠的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加緊對定型烘干的紫菜進行剝菜(片),逐片整理除雜,剔除大小塊和殘留雜質,上烘干機再度烘干,將水分全部烘干后,塑料袋包裝成品。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早在2002年,劉擁軍就從日本進口購入一臺烘干機器。他告訴我們,加工環節最重要的機器也不斷實現著更新換代,在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的同時,探索空氣能烘干,這樣不僅能實現加工過程中零排放,做出來的紫菜質量也更好。
成品出來后,就被送到如東天一紫菜交易市場,客商們采購回去再進行二次加工。劉擁軍沒有涉及二次加工領域,但環東村乃至如東縣,已擁有如東昌鈺海苔有限公司、南通海達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南通協和食品有限公司、南通鮮之緣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南通辛捷生態食品有限公司等多家紫菜產業化生產經營龍頭企業。這幾年,紫菜二次加工領域的產品也不斷翻新,如東縣紫菜企業相繼開發了烤紫菜、夾心海苔等近百個不同形態和口味的產品,搶占國內外市場。
圍繞做大、做強、做優條斑紫菜產業,如東縣不斷完善從保種、育苗、海上養殖到一次加工、二次加工的全產業鏈,形成系列化標準,以產品的高標準、高品質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抱團出海,掌握價格話語權
“如東紫菜品質好、質地柔軟,有一股獨特的香味,非常適合我們的客戶購買和食用。”交易會上,前來采購的客商中不乏許多“老客戶”,都對如東的條斑紫菜贊不絕口。
每年干紫菜加工季節,如東天一紫菜交易市場都會進行五次干紫菜交易會。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日本、美國、韓國的客商會來此仔細選購干紫菜。
一箱箱標明序號、廠家、等級、日期、箱數等產品信息的干紫菜依次排列,采購商們人手一冊投標書,經過一個個紫菜箱子,探身觀察紫菜的色澤,不時拿起來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判斷紫菜的品質后,在投標書上寫下自己的報價。隨后這些報價將被錄入交易中心的信息系統,信息系統根據報價促成交易。這是紫菜收獲季節,在如東天一紫菜交易市場里最為常見的一幕。
為保證紫菜產業的規范化交易,在江蘇省紫菜協會的組織下,交易會采取只有買方和商品、沒有賣方的交易方式。這種買賣雙方不見面的競價方式,能夠讓買方更關注原料需求、讓賣方更關注質量、讓交易價格更公平合理。紫菜交易市場還設置了行業保護價,以保障紫菜產業上游生產者的利益,同時對品質不達標、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產品承諾隨時退貨。
過去,養殖戶分散經營,收購價沒有話語權。2001年,如東縣成立全國第一家紫菜協會,抱團出海,把國際交易引到家門口。2003年,由紫菜協會115家會員單位共同出資籌建了如東天一紫菜交易市場,這是目前中、日、韓三個條斑紫菜生產大國中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善、交易量最多的專業紫菜交易市場。干紫菜交易會上,每筆交易以最高價中標,實現了一次加工企業的利潤最大化。
由于氣候等原因,今年中國其他地區、日本韓國的紫菜都減產不少,但如東紫菜還是保持了較好的品質。交易會上,競標價格水漲船高,且供不應求。成交率、成交價、最高價均居全省前列,成交數量和成交價格創六年來新紀錄。
如東縣紫菜協會會長、紫菜交易市場董事長蔡守清介紹:“如東70%以上的條斑紫菜銷往日本、美國、韓國等海外市場,大量提供給日本料理,國內市場占比在20%至30%左右。根據交易會的成交價格來看,三期干紫菜均價上漲20%至25%,國內外客戶都想要最優質的干紫菜,競爭很厲害,競標價一直抬高。”
回歸大海,讓紫菜得到呼吸
“海上菜園”,紫氣東來,環東村的紫菜養殖今年收成滿滿。
但漁民們更祈盼來年還能風調雨順。
進入七月,隨著收獲季節的結束,紫菜養殖進入育苗的關鍵期。走進環東村,隨處可見漁民們正在整理紫菜筏架、加緊修補清洗過的紫菜網簾,一張張洗凈的網簾整齊疊放。不遠處的育苗室里,只見清澈的育苗池內鋪開一層層扇貝,它們整齊地浸泡在水里,排列有序、角度講究。劉擁軍告訴我們,貝殼里面覆蓋的黑色絲狀體就是紫菜菌苗。“條斑紫菜是大海對人類的慷慨饋贈,既美味又營養,被譽為健康食品、長壽食品。它的苗種需要在整潔干凈的環境里生長。”
九月底十月初,成熟的苗種絲狀體遇到低溫分裂放散到苗種附屬體網簾上,起網,轉運到海里生長。
在此過程中,海上生產工具的準備、整理和修繕,苗場里苗種的培管,還有船只、加工器械等的保養,都很關鍵,一步馬虎不得。
因氣候和海水的各種變化,曾經是全國最大規模紫菜產地的啟東地區如今已基本沒有紫菜養殖了。如東、東臺、山東、大連等地也漸漸受到影響。
“紫菜也有脾氣。氣溫不能過高,氣溫高了容易爛;水環境也很重要,水流急的地方,紫菜生長好;灘面上,紫菜的播種密度也有影響,不能靠得太緊,太緊了水的營養便給不足。”
“要讓紫菜呼吸,過速的發展和過度的開采,都會讓我們離永遠失去紫菜越來越近。”他們的話,久縈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