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南京:轉變觀念,打開大學生就業新天地

“秋招看就業”系列報道之二—— 轉變觀念,打開大學生就業新天地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李花 余夢嬌 何潔

“看到村容村貌有了巨大改變,出品的稻米也賣出好價錢,感到既開心又充實,希望能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金秋時節,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迎來豐收季,而農產品增收,離不開“95后”技術員龍國剛的辛勤付出。

2021年,龍國剛從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后決定留在芝山村發展,這些年,扎根農村的他用“生物質炭”改變貧瘠的土壤,讓鄉村變美、幫農民致富。看到美如畫的鄉村,他為自己的選擇感到自豪。

時代在變,擇業觀也要跟著變。正值秋招季,記者采訪中發現,在大學生就業壓力客觀存在的當下,有些人放下包袱,轉變觀念,在就業市場上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專家表示,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在工作能力、職場經驗、社會閱歷等方面都存在欠缺,不妨摒棄“一步到位”的想法,在社會熔爐中磨煉自己,不斷增強競爭力,根據外部機遇調整預期,收獲屬于自己的精彩。

謹防“慢就業”變成“懶就業”

與傳統的“畢業即就業”不同,近年來,“慢就業”正不斷出現——不少大學生畢業后不是急于找工作,而是選擇備考、游學等方式推遲就業。智聯招聘發布的《2023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18.6%的大學生選擇“慢就業”,較2022年增長2.7%,較2021年增長5.8%。

小雨(化名)是獨生女,家境殷實,本科專業是漢語言文學,3年前畢業時選擇了“慢就業”。她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準備考研,另一方面考公考編。可是,幾年過去了,她一直在“考”的路上。有朋友勸她去工作,結果投了兩份簡歷,因其缺乏工作經驗沒有被錄用。之后,她繼續準備各種“考”。“說實在的,我很習慣現在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學習、背書、做題。”小雨坦言。

大學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往往會歸結于學非所愛、學非所用。南京農業大學學生工作處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周建鵬說,當下,有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和現象需要引起警惕。有的學生看到同學考研他也考研,面對考研與就業的選擇題,其實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充滿熱情,渴望通過深造來提升專業素養和競爭力,那么考研無疑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但如果你是應用型人才,那么直接就業可能更為合適,如果硬去考研,反而浪費了很多機會。也有一些學生由于父母過度保護,選擇“慢就業”,反而讓學生缺少了主動“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動力。

當你不能在“興趣”和“專業”中尋找工作的時候,就必須學會在工作中尋找“興趣”和“專業”。南京財經大學學生處副處長、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主任李慕原表示,如果畢業后不及時就業,懶惰、散漫等就會被放大,變成習慣,此刻,需警惕“慢就業”變成“懶就業”。

多方合力,幫學生邁好職場“第一步”

高效高質量就業需要多方促進。

9月下旬,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通信軟件行業專場招聘會上,該校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薛旭直奔中國電信南京分公司技術研發崗。在他的簡歷上,參與過的項目、發表過的論文、具體的實習經歷、擅長的領域等關鍵信息一目了然。面對面試官提出的問題,準備充分的他對答如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優勢,受到面試官的青睞。

“別看我現在這么自信,但在我研究生剛入學時也曾迷茫過。”薛旭說,“畢業后,去哪里工作”是每名學生都會面臨的問題,在學校的幫助下,通過學習、實踐,他的未來規劃才漸漸明晰。輔導員王昕婷是薛旭就業路上的關鍵人物,在她的建議下,薛旭將就業方向鎖定在技術研發崗。王昕婷表示,畢業班輔導員是做好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角色,當好“信息員”才能幫助學生解決求職就業過程中的實際困難。

為了及時掌握學生的就業意向,做到“心中有數”,王昕婷早早就在班級內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進行分類,建立QQ群,并有針對性地發送就業信息,推薦合適的就業崗位。如果有學生對未來規劃比較迷茫,王昕婷會主動與其交流,結合學生特點進行科學指導。同時,她還會邀請往屆的學長學姐回母校講述自己的就業故事,分享求職經驗,讓畢業生看到未來就業的廣闊舞臺。

薛旭從迷茫中走出,逐漸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并受到面試官青睞,而今年剛剛步入職場的畢業生王金霖也在經歷著相似的轉變。

“就業見習的經歷讓我跳出了學校的舒適圈,增進了我和其他領域優秀人才之間的交流,我對整個未來的感知也更加全面。”今年5月初,王金霖以“見習學員”的身份進入省規劃設計集團,跟著帶教紀老師熟悉工作相關知識。9月,王金霖成為一名正式員工。

“他工作認真負責,進步也很大,正是這種不懈努力的精神,讓他在集團的嚴格考核中脫穎而出。”紀老師說,剛從學校走出來的學生,胸懷理想,干勁充足,就業見習是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他們迅速轉變學生身份,投入到工作中來,為今后正式入職打下堅實的基礎。

就業見習,作為連接校園與職場的重要橋梁,其意義遠不止于提供一個實踐的平臺。它更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王金霖等青年學子從理論學習到社會實踐的轉型之路。近年來,南京市人社部門借力人才招聘、企業走訪等線下渠道,廣泛宣傳青年就業見習相關政策,幫助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截至目前,已累計開發見習單位(基地)近3000家,覆蓋裝備制造、醫藥、軟件信息技術等20多個行業領域,累計開發高質量就業見習崗位2.5萬個,見習崗位開發數在全省領先。

到基層去,到國家需要的地方去

“到農村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新時代大學生應有的擔當。”采訪中,一些大學生懷揣家國情懷,選擇到基層、邊疆、農村等地區就業創業,成就了另一片天空。

以青春之名,向祖國報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4屆3369名畢業研究生中有1281人奔赴國防軍工領域扎根生長、建功立業。“從理論知識到科研實踐,我對核專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畢業時我選擇了初心所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扎根祖國西部,研究核能這一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來代替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為國家的核工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畢業于南航材料學院的田芮是一名女生,她表示,這樣的選擇,讓她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本文開頭的主人公龍國剛從2021年到現在一直扎根溧水區芝山村,這位“95后”已經成為合作社的骨干,他的學妹楊勝男也打算在農村發展,“我覺得自己心里很踏實,農村需要年輕人。”

這樣的觀念也在逐步影響著應屆畢業生。在南京財經大學2025屆畢業生秋季專場招聘會上,來自內蒙古的會計學院審計專業學生張星宇在“西部計劃”咨詢臺前咨詢,他表示:“這4年在南京的學習生活讓我深深愛上了這座風景秀美的南方城市,同時也讓我感受到祖國東西部發展的差距。我希望能夠參加‘西部計劃’,在實踐中發揮自己4年所學,提高能力、磨煉意志,通過自己的努力助力西部地區發展,讓家鄉更加繁榮昌盛。”

“我們會把一些政策及時送到學生身邊,比如‘西部計劃’‘專項計劃’等,引導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工作,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周建鵬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南京到城市社區和縣級以下基層就業的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書寫青春、建功立業的氛圍逐漸形成。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