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轉向架分廠的車間里,明亮絢爛的焊花在空氣中跳躍,一位頭戴面罩、手拿焊槍的焊接工人嫻熟地完成了一次高難度的仰焊工作。面罩背后,是一張年輕清秀還略帶靦腆的面龐,他叫史先良,是南京首位“00后”勞模。
南京首位“00后”勞模史先良在工作中
“00后”的迅速成長擔當,離不開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簡稱“產改”)為年輕產業工人提供的成長成才廣闊舞臺。
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指導的重大改革,是黨和國家一項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意義的重大決策部署。10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動產改走深走實。《意見》提出,通過產改,思想政治引領更加扎實,產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干事創業的激情動力更加高漲,主人翁地位更加顯著,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產業工人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涌現,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
南京是實體經濟大市,是產業工人集聚大市。今年以來,南京圍繞產改工作,從建機制、搭舞臺、重激勵、強引領等方面入手,不斷推動產改向縱深發展,截至目前,南京已有3000多家企業開展產改工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京新實踐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中車浦鎮工人在產線上忙碌。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孫中元 攝
全市3000多家企業開展產改工作
始建于1908年的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在產改試點工作中率先成立勞模黨小組、勞模先鋒崗,創建紅色班組,讓一線職工“紅”起來。
史先良的偶像就是“女焊神”——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選、全國勞模孫景南。在一次職業技能競賽前夕,史先良遇到技術瓶頸,正當他苦惱不已時,孫景南給出關鍵的指導建議。
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提名人選、全國勞模孫景南孫景南
孫景南的勞模工作室就在史先良工作的分廠旁,她經常出現在生產一線,史先良后來經常得到她的指導。“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勞模精神不是一句口號,是實打實一線磨出來的過硬技術和精益求精。”有人問過史先良當勞模有什么樣的感想,他說他想成為像孫景南那樣的人,“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工作,為中國制造出一份力。”
他是這樣說亦是這樣做。時速250公里復興號標準動車組、復興號高原雙源動車組……一系列“代表作”的研制,見證了史先良和同事的努力,也展示了中國軌道交通一次又一次新的突破。
在南京,產改工作已融入全市發展大局,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環。南京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將其明確列入“十四五”規劃綱要及年度工作重點,并規劃詳盡推進方案。
自下而上,上下聯動。今年,南京市產改辦圍繞思想政治引領、素質技能提升、推動創新創造、做好服務保障、加強機制建設等方面提出17項南京產改工作要點,促使各部門形成合力,指導全市產改工作有序一體推進。產業工人創新發展中心正在編制的《南京產業工人創新發展藍皮書》,提出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對產改工作進行全面規劃和展望。目前,南京已實現符合條件的建會企業全部成為產改企業、落實產改舉措。
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為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團結引導產業工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南京市總工會深化“雙進”(勞模工匠進校園、思政教師進企業)活動,打造了“一條紅線貫南北·因地制宜創新質”紅色工運文脈學習體驗路線。121家省級以上及新增市級職工書屋與圖書館實現資源共享,并積極開展“寧工享”演播室定期輪播活動,推出“工會主席說”“工會展示周”等特色欄目,以及“工享助農”勞模直播帶貨等實踐活動。
勞動和技能競賽營造“比學趕幫超”氛圍
《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
今年,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整車廠焊裝車間機電維修工雍寧入選2024年大國工匠培育對象名單。此前,雍寧曾榮獲“長三角大工匠”稱號。雍寧表示,作為基層技術人員獲此殊榮非常驕傲,這體現了國家對技能、技術人員的重視,也得益于公司提供的良好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他認為,產業在變革,技術工人也需不斷學習提升,他和同事們正為此努力,推動依維柯創新提升產能與產品質量。
目前,南京已有6家職業院校掛牌成立“南京工匠學院”,這將為提升產業工人職業素質、技能水平,培養高技能人才提供成長成才舞臺、實踐創新平臺。
激發產業工人的創新熱情,促進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是舉行勞動和技能競賽的初衷之一。
2024年度南京市職工技能大賽——無人機駕駛員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在南京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舉行。南京海事局供圖
2024年度南京市職工技能大賽——無人機駕駛員職業技能競賽決賽,在南京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舉行,來自各行業的34名選手進行無人機技能大比武。這也是南京首次開展無人機駕駛員職業領域的專項競賽。
參賽選手閔健豪,來自南京海事局,他分享道:“在我們海事局的日常水上執法中,無人機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執法工具,常被用于對水上排污等違法行為進行高空拍照取證。對我而言,參加此次競賽不僅是對個人業務技能的一次全面鍛煉,更是對我在實際執法工作中無人機應用能力的一次實戰檢驗。”
南京通過勞動和技能競賽,特別是與職業技能培訓、技能等級提升等方面相結合形成的選拔和激勵機制,有利于打通職工成長成才通道,營造比、學、趕、幫、超的積極向上氛圍。
今年以來,南京市總工會緊緊圍繞“4266”產業體系,共舉辦了21項市級重點工程和全行業勞動競賽、36場一級競賽、51場二級競賽,涵蓋多個新興和未來產業領域。
與此同時,南京還不斷健全“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暢通產業工人向上發展通道。今年,南京熊貓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陸峻、南京熊貓漢達科技有限公司傅祥、招商局金陵船舶( 南京)有限公司加工車間焊工孫輝等3人相繼成為江蘇首席技師。
產業工人有了更多創新機會、更大平臺
在產改工作中,南京市總工會著重激發產業工人的創新能力。通過開展產業工人創新創造能力提升活動、認定創新工作室等措施,為產業工人搭建更多創新舞臺與機遇。
其中,“勞模工匠助企行”尤為突出,采取企業提出需求、勞模工匠提供解決方案、工會組織協調推進的模式運行。自啟動以來,已有598名勞模工匠在220家企業開展助企活動,解決技術難題487個,培訓人員8000余人次。
江蘇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基地。企業供圖
前段時間,南京工匠、南京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王國州受邀前往江蘇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推動化工企業自動化改造升級的“勞模工匠助企行”活動。在該公司車間,王國州詳細檢查了自動化控制系統的運行情況,并與技術負責人深入交流。針對發現的問題,他結合實踐經驗,提出了一系列優化建議,強調加強系統自我診斷和故障預警功能,以及定期維護和升級系統的重要性。
“像助企行這樣的活動,既為企業提供了實質性的幫助,也增強了我們的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王國州說。
從“數枝獨秀”到“滿園爭芳”,南京的勞模與工匠創新工作室不僅彰顯了“典范效應”的深遠影響,更成功跨越了“單兵作戰”的傳統局限。如今,“勞模”“工匠”的榮譽已不再局限于個人的榮耀光環,而是逐步蛻變成為孕育人才與技術成果轉化的“孵化器”,持續不斷地激發著創新的涓涓活水,為社會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國網南京市溧水區供電公司的畢勇勞模創新工作室已成立11年。在這11年里,團隊成員從6人發展到21人,其中工程師、技師等骨干從3名增加到15名。工作室的創新領域涵蓋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等多個方面。在江蘇省勞動模范畢勇的帶領下,工作室已完成創新課題35項,其中21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11余項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工作室充分發揮勞模工匠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榮獲南京市“十佳”職工創新工作室、江蘇省工人先鋒號等稱號。勞模和工匠正帶領工作室成員在推動南京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大步前進。
據統計,南京已建立勞模工匠人才和職工創新工作室676個,其中包括市級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51個、省級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21個、長三角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3個、全國示范性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3個。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余夢迪
通訊員 寧工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