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了改革與開放的內在統一關系,強調要堅持改革和開放相統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深化外貿、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這為我們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制度型開放提供了重要方法論。
歷史實踐證明,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不可分割,在理論層面辯證統一。改革開放之初,對內改革推動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隨著中國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打開了國際空間,產生了對標國際一流、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求,為深層次改革提供了外在動力。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二者相互驅動,共同推動著國家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改革越深入,對開放水平的提升就越高;開放水平越高,對改革的促進作用就越大。
改革和開放在實踐層面雙向互促。以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為例,改革開放之初,國內對專利技術的認識還停留在“一方引進,多方共享”上,導致外商外企認為中國企業都是關聯企業,或不愿意轉讓技術,或開出極高的技術轉讓價格。伴隨思想的解放,我國陸續出臺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建立起一整套知識產權制度,改革了原有的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安排,提高了對外開放水平,加速吸引全球要素資源的涌入。今天,中國已是名副其實的知識產權大國,不僅要吸引全球先進技術,還要兼顧出海企業專利維權。更高水平的開放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對更深層次的改革提出新的命題,推動改革與開放的雙向互促不斷深化。
推動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雙向互促,要結合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擴大開放之門、走穩改革之路明確了目標,指引各地方、各行業積極尋求解決新矛盾新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江蘇要在著力推進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奮發有為,制定實施新一輪制度型開放任務清單,加快建設具有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以開放的主動贏得深層次改革的主動。
推動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雙向互促,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事物有大小,矛盾有主次,抓住重點和關鍵,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就會容易得多。我們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為此,要以高水平開放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創新命題、改革命題,加快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三化”一流營商環境,在全球配置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
推動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雙向互促,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越開放就越要有風險意識。比如,隨著“出海”的國內企業越來越多,迫切需要健全的涉外法治體系護航。江蘇構建的“全球一小時法律服務圈”、涉外法律服務一站式窗口,成為這一領域的積極探索。我們要根據發展需要盡快補齊安全短板,提升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創造更有利的外部環境。(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