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坦桑尼亞桑給巴爾的大街小巷,當地民眾一遇見中國面孔,總會熱情地用斯瓦希里語喊“中國,中國”,有的還會用中文說“你好”。自1964年8月起,江蘇承擔向桑給巴爾派遣援外醫療隊任務。60年來,他們前赴后繼,在非洲大地上書寫救死扶傷的傳奇;他們跨越山海,以醫者仁心架起民心相通的友誼橋梁。
用醫術仁心澆灌友誼之花
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下,江蘇派出第一支援外醫療隊。中國(江蘇)第1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隊員戴傳孝清楚地記得“1964年8月28日”這個日子,這是醫療隊正式進駐當地列寧醫院工作的日子。在桑給巴爾的前三個月,醫療隊下榻在一家簡陋的旅館,在桑給巴爾碰到的“語言關、生活關、風土人情關”讓戴傳孝至今難忘。
1966年,戴傳孝完成當地人心中“奇跡般的手術”。戴傳孝回憶:“當時,椰子廠工人哈米西左前臂被粉碎機軋傷,斷手的神經、血管、肌腱嚴重損傷,左手同前臂只連著一點皮肉。如此嚴重的粉碎性軋傷,由于傷口大、容易感染,通常的辦法是施行截肢手術。”然而,援桑隊員們沒有放棄,“我和隊員們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用8小時成功實施斷手再植,成為當地首例斷肢再植手術。”經過半年的精心護理,這名工人不僅可以左手拿食物,還可以完成穿衣、提袋子等日常生活需求。
60年來,江蘇一批批醫療工作者憑借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成為當地百姓最信任的人。直至今日,桑給巴爾最大的公立醫院納茲莫加醫院,依舊是由江蘇援外醫療隊員擔任科室主任和主治醫生,負責處理各類危難急癥。截至目前,江蘇累計派出援桑醫療隊34批847人次,為當地診療患者830萬人次,開展各類手術24萬多例,搶救各類危重病人約4萬人次。
今年9月,第34期中國(江蘇)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開啟他們“每日開刀、夜夜急診”的援外醫療生活。到機場迎接他們的依舊是中國人的老朋友哈吉。1975年,江蘇新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前身)迎來首批留學生,哈吉就是其中之一。學有所成后,他回國成為一名兒科醫生,先后擔任過桑給巴爾納茲莫加醫院院長、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理事會副主席等職務。數十年來,他與江蘇援外醫療隊隊員們建立起深厚友誼。“我非常感謝中國對我和家鄉的幫助,未來也希望雙方能夠不斷深化合作,在醫學上有更深入的交流。”哈吉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中國援外醫療工作。“去年,總書記給援中非中國醫療隊回信,勉勵醫療隊隊員‘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第34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隊長陳煒感慨道:“一步步升華中非友誼,這就是援外醫療的意義。”
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2023年9月,電視劇《歡迎來到麥樂村》熱播,講述的就是中國(江蘇)醫療隊在桑給巴爾的故事。“‘麥樂’是斯瓦希里語中‘永遠’一詞的音譯,‘麥樂村’既是中國醫療隊的駐地,也是代表中國援外醫療承諾——真心幫扶、傾力幫助。”第32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隊長趙小軍說。
中國醫療隊微創外科中心在納茲莫加醫院掛牌成立后,該院外科醫生拉希德第一次見識了傳說中的“微創技術”,也第一次觸摸到腹腔鏡設備和儀器。趙小軍回憶:“拉希德非常激動,中國醫療隊向他普及腹腔鏡知識,帶他認識各種腹腔鏡器械,并逐漸培養他上手術臺當助手,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2023年9月,“援桑”接力棒傳到第33期援桑給巴爾醫療隊隊長蔣國慶的手中,有著20年腹腔鏡手術經驗的他,在納茲莫加醫院工作的第二天,便帶著拉希德開展了一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拉希德也成了蔣國慶在非洲的第一個“徒弟”。慢慢地,師徒二人配合默契,師傅專心教,徒弟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新知識。
2024年1月23日,拉希德成功開展了首例由桑給巴爾醫生獨立完成的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幾個月后,拉希德又成功“進階”,進行了首例由桑給巴爾醫生獨立完成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結束后,拉希德臉上露出笑容,他緊緊拉著蔣國慶的手說:“謝謝師傅指導,原來我能行!”
桑給巴爾衛生部部長馬茲伊得知此事后說:“聽到這個好消息,我很開心!非常感謝中國政府60年來的幫助,中國醫療隊一直在向我們的醫生不斷地傳授新醫學知識和技能。”
從第一臺X光機、CT設備,再到目前整個桑給巴爾地區唯一一臺核磁共振機,納茲莫加醫院影像科的設備物資都來自江蘇捐贈。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中國醫療隊在桑給巴爾組織多期線下多學科知識培訓和技術帶教,“手把手”傳授先進技術,交流診療心得。醫療隊隊員除了分享專業知識,介紹最新醫學研究成果、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還帶著當地醫生臨床參與實際診療,指導他們如何檢查患者、制定治療計劃以及與患者有效溝通。
2009年起,江蘇選擇國內技術成熟、療效顯著的醫療技術,先后建立中國醫療隊腹腔鏡、微笑(唇腭裂)、創傷、消化內鏡、疝病、母嬰救治等8個技術中心,填補了桑給巴爾多個醫學領域的空白。醫療隊員們還幫助桑給巴爾建立完善醫療衛生人才梯隊。在桑給巴爾,每一名醫學生,都要跟著中國醫生實習至少1年才能正式上崗。
一次次不遠萬里,為愛奔赴;一次次落地生根,薪火相傳。來自中國的診療技術、管理理念,不僅給桑給巴爾人民帶來健康和幸福,也帶去友誼和文化。
茉莉花香飄丁香島
桑給巴爾島盛產丁香,是舉世聞名的丁香島。如今,江蘇小調《茉莉花》也在這座丁香島上傳唱。
宮頸癌是當地婦女因癌癥死亡的頭號殺手。2018年“茉莉丁香”中國(江蘇)—桑吉巴爾宮頸癌篩查項目啟動,先后派出7批專家組赴桑現場篩查,今年完成整個項目3.2萬人次的目標任務。
在桑給巴爾的烏古嘉島和奔巴島,南京鼓樓醫院婦科主任周懷君、南京鼓樓醫院集團辦主任齊曉敏帶領的16名隊員組成的宮頸癌篩查團隊克服物資匱乏、條件簡陋、高溫濕熱的惡劣環境,還有HIV(艾滋)職業暴露的危險,最終完成6期篩查。
“宮頸癌篩查,篩查只是項目中的一小部分。”周懷君說,為了真正地幫助當地婦女,團隊還籌集資金購買手術器械和治療藥物,為篩查出的患者進行免費治療。“非常感謝中國醫生,2019年我被篩查出宮頸癌,周懷君主任立即為我進行手術,現在恢復得很好!”一位當地婦女神采奕奕地說。
“茉莉丁香”項目,傳遞著獨特的美麗與價值。周懷君坦言,患者分享宮頸環形電切術術后成功受孕并生下寶寶的喜悅時,就是他的高光時刻,“這才是項目開展的真正意義所在!”
面對健康這一全人類共同的心愿,中國醫療隊這塊對外合作交往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2016年至2019年,江蘇省血吸蟲病防治研究所牽頭實施為期3年的“中國—桑給巴爾—世界衛生組織三方合作控制與消除桑給巴爾血吸蟲病項目”,幫助示范區人群發病率從8.92%下降至0.64%,這也是公共衛生合作領域的開拓創新。
據介紹,江蘇省人民醫院還將啟動“桑給巴爾健康仁醫行動”,推進與桑給巴爾基文吉醫院、查克查克醫院等聯盟建設,聯動加強婦幼健康、微創專科領域的國際醫療、人才研修、義診幫扶、健康科普等多元化合作,提升當地醫療服務質量。
國雖有界,醫者無疆。60年來,一批批江蘇援外醫療隊員,像一簇簇迎風而起的蒲公英,為愛奔赴、落地生根。在桑給巴爾島上, 新一批江蘇醫療隊員接過“接力棒”,賡續傳遞著“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中國援外醫療隊精神,不斷續寫大醫精誠的溫暖故事。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安瑩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