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南京11月28日電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既體現經濟發展“軟實力”,也為各類經營主體發展提供“硬支撐”。優化營商環境是一項基礎性、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已從最初的便利化改革進入更為復雜的“深水區”。如何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如何實現事前、事中、事后全鏈條全領域監管,如何加強數字化建設和政務信息共享,是各地在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難啃的“硬骨頭”。
記者近日在蘇州工業園區調研時發現,園區近年來秉持親商服務理念,聚焦經營主體需求,對標世界銀行新評估體系,迭代升級園區營商環境建設行動計劃,優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搭建匯集“政策服務、融資對接、產研合作、資源賦能、訴求流轉”的服務企業總入口,以數字園區建設為抓手,打通“審批、監管、執法”全鏈條。不少受訪企業和專家表示,優化營商環境的本質在于馳而不息的改革,改革過程中,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整體布局和協同推進,努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升企業獲得感。
秉持親商服務理念 立足企業需求打造服務總入口
生物醫藥是蘇州工業園區重點打造、面向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這條千億級賽道上,匯聚了2000多家經營主體,1000多名各級領軍人才。面對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各環節的需求,園區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普方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是一家開發新一代大分子靶向藥物的生物醫藥企業,專注藥物的臨床前研發。據公司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尚曉介紹,公司研發的抗體偶聯藥物在臨床上需要進口美國的氯化鈉注射液,但該藥未在我國注冊,藥監部門便無法出具進口藥品通關單,對企業而言似乎是無解難題。
面對企業研發用未注冊藥品和醫療器械進口困難堵點,蘇州工業園區自2019年就推出《進口研發(測試)用未注冊醫療器械分級管理辦法》,即“研易達1.0”,并于2022年升級成為2.0版本,通過建立“白名單”制度,將片區企業研發用物品進口便利化舉措適用范圍由未注冊醫療器械擴大到未注冊研發用藥品、試劑、化學原料。“白名單”企業向園區海關申報時,不需提交《進口藥品通關單》即可辦理通關手續。普方生物等企業得以快速收到研發所需器械和藥品。“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小環節,但對于生物醫藥初創企業來說,打通的是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步驟。”尚曉說。
針對惠企政策找不到、申報程序不了解、兌現資金跑斷腿等痛點,蘇州工業園區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思維,將原有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升級成為企業發展服務中心,服務對象從起初的約1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覆蓋至園區所有企業,立足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打造服務總入口,集成政策、金融、人才、產業、技術、儀器、平臺、機構等多維度服務內容,支持企業精準畫像,并為其生成專屬政策定制報告,發布蘇州市首個惠企政策服務地方標準,力爭讓企業不錯過每一次享受政策優惠的機會。
聚焦企業群眾辦事“材料多、證明多、反復提交”等堵點,蘇州工業園區依托“一網通辦”平臺,在全國率先開展“免證園區”建設,通過“直接取消、證照調用、部門核驗、告知承諾”四種方式,實現500余項業務的1300余份材料免提交,電子證照調用累計超660萬次。園區還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抓手”,首創“首店一件事”服務,打造包括功能區、園區消防救援大隊、行政審批局、財政審計局等多家單位及國資公司在內的“首店幫幫團”服務矩陣,自今年啟動起來已累計為20余家首店提供服務。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生物醫學工程師凱文·高想把他在新加坡的初創企業搬到中國時,蘇州工業園區的競爭對手向他推介了這個園區。這讓他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他說,吸引他的主要因素是蘇州工業園區對企業的友好態度、健全的醫療器械開發生態系統以及行業內主要國際參與者也在該園區設廠。
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護航企業健康發展
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是蘇州工業園區重點引進的外資企業,現已成為博世在中國最大的制造和研發基地。今年,該公司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的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制造基地項目,在園區順利竣工投產。該公司總經理張穎表示,企業能取得今天的成績,離不開當地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作為中國首個中外合作開發區項目,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近30年來,引進外資項目數累計超5000個,累計引進104家世界500強企業項目174個。2019年,江蘇自貿試驗區蘇州片區落戶園區,幾年時間內,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長,跨境商貿活動頻繁,企業的多元化涉外法律服務需求不斷增加。
為傳統和涉外企業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蘇州工業園區在4年前成立蘇州國際商事法庭,去年建設運營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蘇州片區法律服務中心,并于近日啟動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解決平臺,引駐法律服務機構50余家,形成包含公共法律服務機構、專業法律服務機構、衍生法律服務機構、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在內的要素齊全、高度集聚、協同互補的一流生態,讓經營主體只進“一扇門”,即可一站式享受商事爭議解決服務。
在蘇州工業園區,一起涉烏干達飲用水企業的糾紛,從交付評調到出具民事調解書,用時一個月。蘇州國際商事法庭副庭長蔡燕芳介紹說,為有效解決域內外法律“信息不對稱”等難題,蘇州國際商事法庭首創多元解紛新機制——“中立評調”,在當事人自愿選擇適用的基礎上,引入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專家學者、資深涉外律師等專業人員作為中立評調員,站在相關領域的專業視角為雙方提出切實可行的調解方案,在評調過程中,法官從法律角度進行協調,與中立評調員形成合力。
自2018年以來,蘇州陸續出臺了一系列優化營商環境的政策舉措,并于2022年以立法的形式出臺《蘇州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把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上升到“法”的高度。依托市級政策條例,蘇州工業園區連續6年出臺營商環境建設行動方案,制定《蘇州工業園區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和監督管理規定》,建立文件自查自審工作制度,建立涉中小投資者權益訴訟服務“綠色通道”,探索“信用分級分類+雙隨機”監管模式,在全省率先開展“無感式”部門聯合監管試點,推動由“進一次門、查多件事”向“不進門、查多件事”轉變。
一些受訪企業表示,世界變局加速演進,市場環境瞬息萬變,在多重不確定性因素疊加的大環境中,企業要放心大膽發展,離不開確定的規則、法治的環境。蘇州工業園區持續聚焦經營主體司法需求,進一步完善各項助企發展司法服務舉措,積極營造公平穩定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為企業家提供“敢闖敢干”的法治底氣。
進一步聚焦經營主體需求 促營商環境向“新”更優
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不少受訪企業、專家表示,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當前不少地區的營商環境改革成效比較顯著的是在政務信息化和提升審批效率方面,但涉及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性改革尚需強化,不同改革平臺在推進中實質性的協同聯動很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體合力的形成,建議在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提升政務服務的數字化能力及政府治理的法治化水平。
——進一步聚焦經營主體需求,強化普遍權益保護。一些受訪者認為,不少地區在優化營商環境時會緊盯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標準和先進地區的經驗做法開展優化提升,但容易忽視改革的實際效果和地域適用性,沒有圍繞企業最急迫的需求展開,對重點行業企業關注較多,對面廣量大的中小微經營主體投入的資源與其數量不成正比。建議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制度體系,了解不同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為重點行業和企業提供“一對一”服務或“一企一策”的同時注重推動普惠性營商環境優化,破除各類不合理限制,更好維護公平競爭。
——加強數字政府建設和信息共享。數字時代,數字政府建設也同營商環境優化息息相關。蘇州工業園區研究制定《蘇州工業園區關于全面推進數字園區建設的行動計劃(2022-2025)》,推動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三位一體融通發展。不少受訪者認為,數字化建設不僅是技術問題、工程問題,還是體制問題、觀念問題,建議各地在建設中破除利益藩籬,既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數字社會建設,又防止形成壟斷和利益失衡,賦能各類社會組織,平衡不同經營主體和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正確處理服務與管理、放活與管好的關系,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寓治理于服務之中,在建設中實現治理,在善治中提升服務質量。
——提供多樣化法律服務內容,打造健全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新模式、新業態帶來新變化,經營主體面臨的國際法律風險日益增多,給現有的法律服務業帶來沖擊,現有法律服務機構缺乏專注于高科技新興產業的高端法律人才,提供的法律配套服務不能滿足現實需求。建議復制推廣蘇州自貿片區法律服務中心等地區的經驗做法,在產業集聚區匯集訴訟、仲裁、調解、司法鑒定、法律服務等多種類型法律服務資源,通過各類法律組織相互合作,為經營主體提供全方位、全覆蓋、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務。(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新華社江蘇分社聯合調研組,執筆:朱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