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深讀|老幼共托,“朝夕相處”探索向前

一邊托老一邊托幼,一個場地實現老人和孩子雙重照料

老幼共托,“朝夕相處”探索向前

在一棟色彩斑斕、設計溫馨的小樓里,有孩童們的歡聲笑語,也有老人們的怡然自得……像這樣“一老一小”和諧共處的新場景,在一些城市越來越多。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事關人口高質量發展和人民高品質生活。當前,由于人口結構變化,部分民辦幼兒園“老本行”和“新趨勢”一起抓,瞄準養老服務,“老幼共托”應運而生。而這一融合照護新模式,也為不少社區解決“一老一小”照護難題提供了借鑒。

幼兒園招“老娃”,漸興“老幼共托”新場景

初冬上午,泗陽縣城廂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的小院里,10多位老人在護理人員陪伴下進行每周一次的茶話會。自今年5月營業以來,近2000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已吸引了25位老人入住。而在此之前,這里還是一處閑置了3年多的幼兒園用房。

因適齡兒童較少,該幼兒園一直未開園。去年年初,泗陽開展全縣閑置低效存量資產摸排清理盤活工作,決定重新整合、優化幼兒園資源。泗陽縣民政局副局長於守偉告訴記者,考慮到該幼兒園周邊老人最關注“醫養”訴求,根據相關政策,泗陽縣決定引入泗陽縣中醫院專業力量,將其“幼轉老”。

除了“幼轉老”,一些地方還探索出漸進的“老幼共托”模式,“老人”與“小孩”同享歡樂。

早8點半,連云港市海州區路南街道葵花社區的一家幼兒園里,不時有老人前來報到。他們有的4人一組玩起了桌游,有的拿起毛筆一板一眼練起書法。幼兒園里怎么會出現這么多老人?

原來,葵花社區地處老城,常住人口中三分之一是老年人,社區面臨老齡化嚴重和社區用房緊張的雙重挑戰。社區黨總支書記陳秋玲也在為此煩惱。與此同時,社區內的幼兒園有閑置的場地和充足的人員,其區位也符合居家養老“方便、就近”的原則,圍繞孩子所提供的照看、餐食等服務,與養老亦有相通之處。于是,雙方一拍即合,連云港首個“老幼共托”綜合體——“鐘聲0—100歲親親寶貝園”就這樣誕生了。

幼兒園主建筑是一棟三層高的凹字形樓,三分之二是0—6歲孩子的活動場所,其余被改造為供老人活動的黨建+社區鄰里中心,設有社區食堂、康養室、書法室、舞蹈室、棋牌室等。特殊的節日,幼兒和老人會一起演出、做游戲和做手工等,其他時候則相互獨立。為了更貼合老人接送孩子時間,鄰里中心將老人公益課堂設為早上9點和下午3點半,目前有400名學員。“托老”費用很低,一個月不到200元。一些康養項目會根據項目收費,價格也很低。

連云港市葵花社區老人孩子一起上非洲鼓課程。 (受訪單位供圖)

“社區許多家庭面臨養老和托育的雙重壓力,需要一種能夠同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新模式,以緩解家庭的后顧之憂。”陳秋玲說,“老幼共托”模式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服務整合,通過一個場地、一家機構解決老人和孩子雙重照料問題。

“一老一小”問題正在政策層面引發更多關注。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3部門修訂印發的《“十四五”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程和托育建設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各地要統一規劃養老、托育服務體系建設,制定城市‘一老一小’等整體解決方案。”該方案還“鼓勵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推動養老、托育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在這一政策東風下,更多“搶”不到娃的幼兒園可以專營或兼營養老服務。

在蘇州部分地區,一些幼兒園也在統計現有資源空置率,探索人員轉型和場地再利用。而在南京、無錫等地,多個社區也在探路如何整合多方資源綜合解決老幼照護難題。

像南京江北新區頂山街道吉慶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不僅配備服務老人的社區食堂、活動室、醫養結合區域,還設置社區托育點。社區副主任原晨介紹,針對養老需求,社區和區衛民局聯合打造“小北醫養”醫養結合服務品牌,與普斯康健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合作,為老人提供看病就醫和居家養老上門服務;針對托育需求,引進撫育安保育機構,社區免房租水電,托育機構“拎包入住”,將實惠讓渡給居民。

“共托”不是簡單相加,面臨一系列挑戰

據統計,目前國內擁有“老幼共托”相關企業36.2萬余家,2023年新增注冊數與2022年同期相比增加20.3%。雖然“幼轉老”在理論上具有可行性并帶來諸多益處,但仍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今年30多歲的韓菲菲是“鐘聲0—100歲親親寶貝園”的老師,她怎么也想不到,工作整10年后,面前的“學生”會從幼兒變成老人。由于此前幼兒園就有職業技能培訓中心,韓菲菲利用業余時間考取了育嬰師、養老護理員等職業技能證書。“現在正好用上了?!?/p>

工作重心轉移到社區鄰里中心后,韓菲菲主要負責組織老幼活動、教老人樂器等。在非洲鼓教學中,擔心老人跟不上進度,她還會特意調慢音樂速度。在她看來,幼師群體往往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托老與托幼有一定相似性,如果個人意愿強,轉型成為養老護理員并非難事。

記者采訪發現,韓菲菲的這種轉變雖然并非孤例,但也比較少見。“幼兒與老人照護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雖有一定相通之處,但仍有較大差異。機構轉型后,需要專業的養老護理人員和管理人員。而當前養老行業普遍面臨人才短缺問題,招聘和培訓專業人員是一大挑戰?!蹦暇┲嗅t藥大學養老服務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王明強表示。

此外,“老幼共托”還需考慮運營模式與財務的可持續性,轉型后的養老服務機構需要建立合理的收費機制和運營模式,保證長期財務穩定。業內人士表示,由于養老服務回報周期較長,初期可能面臨資金回籠慢的挑戰。

在不斷摸索前進中,原晨也有這方面的困惑?!盀榱朔兆銐騼炠|、專業,社區只想篩選優秀的社會組織進駐,但由于資金不足,只能提供很少的資金補貼,往往要通過場地等硬件設施資源置換來吸引社會組織。”

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老人的活動全部免費,只有助浴、上門等服務收取幾十元不等的成本費;分年齡段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階梯化餐費補貼,轄區低保戶可免費助餐,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花費不到10元就能吃上一頓18元的惠民午餐;托育全托每月的收費也不足市場價的一半,寒暑假還會為3歲以上兒童開設愛心公益托班。

與此同時,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可能對新設立的養老機構持觀望態度,建立信任還需要時間?!吧鐓^鄰里中心開張后,我們帶著宣傳單挨家挨戶去介紹,甚至打電話告訴一些獨居老人的子女,讓老人過來吃飯,社區食堂好吃、健康還便宜?!标惽锪嵴f,她時常聽說有老人“在家煮粥把鍋給燒干了”這樣的“小事故”,她發自內心想要解決老人吃飯等問題,“但有些老人習慣了一種生活方式,改變他們的行為還得慢慢來?!?/p>

此外,如何在“幼轉老”的模式中融入社區特色,創新服務內容,如開展跨代互動項目,既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為社區帶來活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耙婚_始,確實會有老人質疑,為什么諸如‘重陽節’之類的節日,或者一些美術、體育課程,要把老人和孩子放在一起活動?!标惽锪峥倳忉?,這是社區活動的亮點和特色。事實證明,老人愛和孩子交流,能給幼兒分享經驗和智慧,而幼兒能為老人帶來活力和歡樂。”

深入破題,在有邊界的共享中實現多贏

多地積極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既是形勢使然,更是現實所需。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在園幼兒較上年減少約535萬人,幼兒園減少1.48萬所。其中,民辦幼兒園的數量早在2020年便開始下降,3年已減少7467所。

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正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去年底,江蘇60周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089萬,總數位居全國第二,老齡化率達24.5%。一直以來,江蘇都在積極探索人口老齡化應對之路。

對于“老幼共托”在全省的積極實踐,省民政廳養老服務處副處長葉翔宇表示,相關部門一直在密切跟蹤、關注。各地結合區域“一老一小”實際情況,進行了精準、適配、有效的探索,這也是對“蘇適養老”服務品牌的深化和延伸。

明年,省民政廳將會組織各市局、相關專家、機構等,開展一些深度調研活動,總結現有的一些可復制經驗。葉翔宇說,“‘十五五’期間,江蘇會持續推進加強和改進失能老年人照護保障、統籌城鄉養老服務發展、推動養老機構提質增效、加快專業化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等幾項重點工作,提升全省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p>

從全球來看,“老幼共托”并非新生事物。20世紀80年代起,一些國家就開始進行“老幼結合”模式的探索和嘗試,比較典型的如美國西雅圖圣文森特“代際學習中心”、日本幸朋苑特別看護老人院、德國“一老一少”多代屋項目等,均是基于代際融合理念,通過老幼共處使代際間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滿足雙方照護和情感心理需求。

“中國有著深厚的世代同堂、代際融合傳統文化,其實這就是良好的‘老幼共托’社會基礎。”在王明強看來,無論是出于面對老齡化、少子化的現實選擇,還是推動生育友好型和老齡友好型社會建構,“老幼共托”都是值得嘗試和開拓的一條路徑。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際華也認為,在低生育、老齡化背景下,“老幼共托”實現了資源整合和優化,方便家庭、社會在照顧“老”和“幼”上更合理地分配資源,從而減輕老幼照護成本,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家庭提升生育意愿。

王明強提醒,老幼的養護有其各自要求和特點,這也是該模式面對的挑戰。尤其很多“老幼共托”模式下的老幼之間為非親屬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人際交往需要遵循一定準則。延伸而論,推行“老幼共托”,應該在“統一照料”的管理服務架構中,進行科學的場景安排,特別是保持適度的“邊界感”。

“目前最迫切的是‘老幼共托’機構標準化體系的構建?!蓖趺鲝娬J為,“標準化體系的建設、監管的強化,既可提升機構的服務質量和風險管控能力,也可增強社會信任度,促進自身良性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他建議,可通過聯合培養、設置雙學位、開設輔修專業和微專業等形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專業化人才。同時,根據需要開展現有養老服務和育幼服務人員的交叉技能培訓,打造復合型的人才隊伍。

陳際華表示,“政府多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家庭與社會的觀念認同度,以及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志愿者團隊、社區組織等多主體的參與途徑等,都需要進一步破題。這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p>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甜 蔣明睿 昝尋尋 陳立民 實習生 樊晗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