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南京12月3日電 出于機構撤并、企業改制等歷史遺留問題,部分鄉鎮閑置校舍、土地、廠房等國有、集體資產,亟待“喚醒”。記者近日在江蘇鎮江丹陽等地調研發現,當地探索建立鎮級政府向同級人大報告國資管理情況的制度,摸清基層家底,盤活和“二次適配”國有資產,在降低資產流失風險同時,一定程度上實現反哺基層財政。受訪干群和專家建議,進一步發揮基層人大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的監督職能,并將這一經驗穩步向有條件地區復制推廣。
如何讓“沉睡資產”煥生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監督。”目前,全國已建立中央、省、市、縣四級政府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制度,以增強國有資產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管理效能。可否將這一“報告制度”延伸到鄉鎮?一些蘇南鄉鎮已就此開展先行試點。
導墅鎮地處蘇南,由鎮江丹陽管轄。這里與蘇南其他鄉鎮一度面臨同樣的情形:鎮村學校撤點并校、鄉鎮企業轉制、政府出讓的部分土地閑置。種種因素致使一批國有或集體資產有待盤活。從2021年開始,該鎮在江蘇省范圍內率先實施國有(集體)資產向鎮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制度。調研中,多位受訪基層干部表示,該制度的建立,推動了一批閑置資產有效盤活。
在導墅鎮桃李春風項目現場,記者看到灰瓦白墻的小院、錯落有致的植被假山,部分疊墅已完工正對外銷售。項目營銷負責人王旦寅介紹,原本此處為導墅鎮鎮辦企業的閑置土地,歷經用地性質審批變更等法定程序后,由他們競得,目前正規劃建設2幢高層和16幢疊墅住宅。據悉,當地鎮人大啟動國資監督管理工作后,推動政府招引該項目投資,收回土地出讓金等成本2244萬元。
“人大監督促進明確國有資產管理的責任主體,推動政府常態化監管。”導墅鎮人大主席蔡小紅介紹,近三年,在鎮人大監督下,當地捋出國有資產53宗,盤活存量閑置資產13宗。
在丹陽市珥陵鎮祥里中學舊址,記者走訪發現,這里已興建成了一處占地1000平方米的稻米加工廠,內部的全自動大米加工線具備烘干、儲存、脫殼、加工、包裝等功能。丹陽市人大代表、祥里村村委會副主任霍洪濤告訴記者,舊校舍盤活,很大程度緩解周邊村民和種糧大戶的“曬糧難”“存放難”,作為村辦大米加工企業,每年還可以增加約30萬元的村集體收入。
(圖為珥陵鎮祥里稻米加工廠)
調研發現,這些沉睡的基層資產既有形成的共性原因,又有處置面臨的個性矛盾。據鎮江市人大常委會統計,排在當地鎮村閑置資產前三位的分別是:因教育布局調整空置的校舍、機構和規劃調整遺留的“七站八所”以及公有制企業遷改并轉停閑置的土地、廠房。
多位參與操盤處置的基層干部坦言,部分臺賬、底賬年久失修,村鎮并轉后,撤并機構多,資產組成較為復雜。發揮人大監督作用,能更好推動摸清底數,實現“一產一策、分類指導、分批推進”。
句容市后白鎮建立政府處置、市場運營、人大監督一體機制,以整體打包拍賣方式盤活工業閑置土地600多畝,招引落戶項目18個;揚中市新壩鎮建立統一平臺“強村公司”,整合閑置低效用地220畝、標準廠房3500平方米統一發包出租;丹徒區寶堰鎮將影劇院危房改造列為民生實事,建成露天電影院、體育運動場、康養健身區和兒童娛樂區“四位一體”的體育文化公園……
據統計,鎮江全市目前已摸清鄉鎮街道國有資產1660.55億元,集體資產115.74億元,國有建設用地1867宗、30.75萬畝,集體建設用地14145宗、19.01萬畝。相關信息已全部登記造冊。
基層國資管理何以建章立制?
人大的主體是代表、根基在人民。如何讓制度設計在國有資產厘清盤活過程中發揮優勢?調研發現,當地通過明確監管主體、制定報告程序、培育社會氛圍,促進相關部門協同推進,實現從盤活閑置資產到招引新項目的全周期保障。
——依法履職,建章立制。鎮江在全市范圍推廣“356”工作法:黨委領導、人大監督、政府實施“三個主體”同心同向;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集體資產、自然資源資產、投資資產、遺留資產“五大重點”分類管理;單位自查和人大檢查、主席團初審和人代會審議、交辦問題和督辦整改“六項措施”閉環監督。
“鄉鎮政府須起草一個年度綜合報告,涵蓋各類國有和集體資產運行情況,相關行政事業單位起草固定資產專項報告,以‘1+N’形式,每年向大會主席團報告一次,在每屆人大最后一年還要再向鎮人民代表大會口頭報告。”丹陽市人大財經工委主任張俊杰說,由于缺乏報告起草的參照樣本,鄉鎮政府借鑒了財政部向全國人大報告編制的暫行辦法。
據悉,從2023年下半年開始,鎮江全市各鎮人民代表大會31次聽取和審議鎮政府的相關報告,27個街道(園區)人大代表議政會全部完成對街道國有和集體資產的首輪監督。
——產權下放,協同發力。如何調動鄉鎮基層盤活資產的積極性?調研發現,一些條管部門資產“東西在鎮村,產權在上面”的現象較為普遍,建立鄉鎮國有資產管理向同級人大報告制度,有利于協同條塊間的資產權屬劃分和管理。
因教育布局調整,丹陽市呂城高級中學在2016年停辦,大片土地資源浪費,校舍日漸破舊,且存在安全隱患。響應人大代表和群眾呼聲,2020年丹陽市教育局將其移交給呂城鎮政府。后鎮人大經調研論證,就群眾恢復中學辦學的呼吁提出相關議案建議。經多方努力,該資產由蘇州一家教育集團接手盤活,目前已正式招生辦學,共1000多名學生入學。
“將市縣一級資產所有權、處置權就近下放鄉鎮,便于資產進一步盤活利用,同時也是給基層招商引資增加‘砝碼’。”多位受訪基層干部告訴記者,不止于此,在明晰產權、規劃調整、收益分配等方面也依仗人大監督,各部門協同發力。
目前,丹陽市建立了市國有資產運行服務中心,并成立工作專班,建立“綠色通道”,協調、捋順市級部門與鄉鎮閑置資產盤活利用。“現階段,丹陽當地實行資產盤活后收益共享機制,面積十畝以上的資產盤活后,凈收益‘五五分’,十畝以下的歸鄉鎮,以此提高鄉鎮積極性。”丹陽市國有資產運行服務中心副主任吉承東介紹。
——依靠人民,破除痼疾。“人大監督的意義,不在于如何力挽狂瀾,而是盡可能地添磚加瓦。”蔡小紅回憶導墅鎮在盤活某處閑置資產時,工作人員曾前后登門拜訪當事人20多次。她認為,推動這項工作必須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同時要發動群眾積極性。
一些參與資產盤活處置的工作人員感嘆,在人大代表的動員下,一些群眾主動把“祖輩就在”“從小就有”的資產指給代表看、帶著代表轉,不少被“遺忘”的公有資產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記進了政府的“賬本”。
“人大監督形成一種公開和關注國有資產處置的氛圍,對政府工作是一種督促。”張俊杰說,基層人大里有一些是當地“退二線”的老領導,這些人對本地情況知根知底,協調能力強,處置矛盾經驗豐富,掌握一定社會資源,能夠更有效地監督和推動國有資產盤活處置。
(圖為丹陽市外景)
打通國資監管“最后一公里”
據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關于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工作的五年規劃,全國目前已實現了縣級以上地方建立和實施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的全覆蓋。受訪干群表示,打通“最后一公里”,讓基層國有資產的管理在陽光下運行,亟待進一步攻克堵點,發揮工作實效。
創新形式,讓國資管理監督推向縱深。除聽取和審議報告外,丹陽市還在推進鄉鎮人大綜合運用執法檢查、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法定監督方式。受訪專家建議,建立監督評價模型,探索開展專項績效評價,完善評價體系和方法,將“清單化”問題落實到“銷號式”整改,不斷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質量和監督實效,促進管理公開透明、資產規范運作。
防范村集體資產陳年老賬成為“糊涂賬”。除鄉鎮國有資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直接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目前部分地區仍存在產權不明晰、登記混亂、財務管理不規范等歷史問題。蔡小紅等建議,從延伸監督入手,加強村級集體資產監管。采用代表進事格、選區代表與村民議事理財小組點對點監督等方式,試水農村“三資”的監督,形成鎮、村同步的監督格局。
持續強化數字賦能監督。目前,江蘇多地正深化國有資產信息化建設,盤活不動產管理系統,建立國有資產管理“一張網”,實現數據可視化。受訪專家表示,應進一步推動人大預算聯網監督系統實現與國資信息互聯互通,打破上下級、條塊間的數據壁壘。對于農村集體資產,要用好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實時掌握集體資產動態變化情況。
此外,一些基層干部坦言,不少閑置的國有資產價值不高,且比較分散。有的成為危房存在安全隱患、有的項目存在環保問題,后續調規和新的建設審批流程較為復雜,“打通最后一公里”、守護群眾共同“家產”仍需久久為功。(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新華社江蘇分社聯合調研組,執筆:劉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