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蘇州:孕育新質生產力最強“催化劑”

新型工業化,新質生產力,起點在“新”,關鍵在“質”。

從第三代半導體、納米材料到細胞藥物、基因診斷、核酸藥物、生物和信息融合技術(ITBT);從蘇州ESG產業創新中心到新盛里·低空經濟產業園;從33所中外名校到企業實驗室……走進蘇州工業園區,無論是企業、高校,還是產線、實驗室,都在積極擁抱前沿新技術、拓展應用新場景、開辟發展新賽道。

向“新”求質,以“質”逐遠。在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蘇州工業園區,一股股“新”力量噴薄而出,奔涌向一片片“新”藍海。

news-icon-20241120112918

AI大模型揚“數實融合”之帆

AI大模型,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里程碑。AI如今所體現“革命性”,不是可以生成文字、圖片,而是可以構建人機交互新模式。它與產品制造環節、場景相結合,提升生產效率,形成新生產力,正在引發產業競爭格局重構。

駕車奔馳在城市道路上,在跟汽車語音助手的互動中,開了電話會、收到了會議紀要,還順道記錄下了周邊美麗的風景……去年7月,思必馳的對話式語言大模型DFM-2橫空出世,開啟了人工智能柔性定制時代,也讓這些宛如科幻大片中的場景成為現實。

“DFM-2不僅具備通用語言計算大模型的所有通用人工智能特性,還改善了以往通用模型事實不準、無法包含私域知識、專用領域理解性能不足等問題。借助DFM-2,思必馳可以幫助不同行業開展大規模、高質量、個性化的人工智能語音交互系統定制。”思必馳研發總監樊帥說。有了DFM-2大模型的加持,思必馳這兩年迅速挺進智能家居、智能汽車、消費電子等領域,將大模型與傳統產業業務流程、產品功能相結合,構建出“十全十美”的AI細分應用場景。

依托AI大模型加速千行百業的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園區正為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匯聚強大動能。當前,這片創新之城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建設為引領,加強重點場景應用突破、牽引行業生態集聚,加速重塑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通用大模型、專用垂直領域模型到企業級GPT產品工具研發應用,從語言計算、芯片設計到科技信息服務,園區在近2000家人工智能企業的產業沃土上“長出”了多個應用標桿:通用大模型領域,思必馳在對話式語言基礎大模型領域技術積累豐厚;垂直領域,企查查打造出全球首款商查大模型——企查查“知彼阿爾法”,智慧芽自研的“智慧芽GPT”可滿足知識產權、研發創新、生物醫藥等不同垂直領域的專業需求,清睿教育發布教育領域專用大模型“ArynGPT”不僅支持雙語對話,還能根據實際教學需求自動生成英語考試題目,大幅提升教學效率……目前,園區4個大模型通過國家網信辦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18個算法通過國家網信辦深度合成服務算法備案。

大模型研發,平臺、算力、生態等缺一不可。園區正依托算力、算法、數據、場景以及企業集聚等優勢,持續推動大模型創新發展,提升垂直領域攻關能力,加速精準賦能。

超前布局搶占發展“新風口”

7月19日10點18分,一架裝載著急救藥品的專業無人機從園區國藥物流貿易功能區倉庫起飛升空。11分鐘后,7.8公里外的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總院)門診樓頂樓,送藥無人機平穩落地。隨后,10盒用于救治心臟驟停的應急藥品被送入醫院藥庫,宣告園區“低空物流+醫藥急送”應用場景首飛成功。

就在3天后,園區完善低空經濟產業生態的“一攬子”計劃出臺:《園區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園區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數字化空天地融合管理系統》正式發布;轄區首個低空經濟先導產業園新盛里開園并公布了發展規劃。這一套“組合拳”,讓人看到了園區全力打造全國低空經濟示范區先導區的謀篇布局。

橫跨一、二、三產,涉及低空設備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和綜合服務等領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低空經濟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通過完善產業生態的“四梁八柱”,園區競逐“低空”藍海,搶占賽道風口,為低空經濟“起飛”鋪平跑道。

前瞻布局,是園區搶占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的現實選擇,也是30年開發建設一以貫之的“園區經驗”。十幾年前,這里就前瞻性地布局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和人工智能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幾年后,收獲了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崛起了全球五大納米產業集聚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蘇州)核心區。這兩年,隨著新能源、大健康、ESG、低空經濟等一批專項行動的實施,長于先發布局的園區又一次搶占新風口、布局新賽道。

率先發布全國首個區域ESG白皮書、提請立項全國首個開發區ESG評價通則、率先建立區域ESG數字服務平臺……以蘇州ESG產業創新中心為支點,將新質生產力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落實在企業轉型創新的每一步,園區逐步構建創新驅動、綠色可持續的產業生態圈。到2025年,這里力爭集聚ESG企業超過400家,實現營收700億元;到2030年,ESG企業數量、產業規模較2025年均實現翻倍。

三位一體交互遞進完善創新閉環

經過30年的發展,園區產業基礎扎實,創新要素集聚,正在從跟隨式的逆向創新走向引領式的正向創新。但對標“世界一流”,仍需打牢創新基礎,增強創新引力,筑強共生體系。在邁向“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新征程中, 園區巧妙地扭住了教育、科技、人才三方的交匯點——高校院所,用三位一體的“未來視角”審視發展邏輯。

新教育培養新人才,新人才賦能新科技,新科技催生新動能,新動能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撐性作用。獨墅湖畔,政府、33所中外知名院校和15家“國家隊”科研院所、大型企業、數千家創新公司、風投等要素聚合,恰好形成了一套屬于園區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力量模型”:圍繞產業需求,政府牽頭引導高校培養產業人才,企業獲得人才并在產教融合中加速技術創新。

6月中旬,《園區推進高等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正式發布。圍繞做精人才引育、做實成果轉化、做優創新生態三大方向,《計劃》制定了九項任務,從一流學科建設、校企聯合培養、產教融合師資隊伍、提升高校創新策源能力、推動高校資源開放共享等方面細化目標。伴著《計劃》的出爐,配套編制的《實施意見》十條具體舉措同步亮相,用全局性謀劃完善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良性循環。

新質生產力呼喚全新的要素組合方式。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園區亮出了打通實驗室到產業端的最新“玩法”:通過建設全國高校生物醫藥區域技術轉移轉化江蘇中心蘇州分中心,打造創新藥和醫療器械“原創成果→概念驗證→中試試驗→規模生產”全鏈條高校技術轉移模式,構建生物醫藥領域全國高校師生創業學習、聯合研發、接軌市場的主要承載平臺。

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園區將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精準對接中,把資源要素轉化為孕育新質生產力最強“催化劑”。

(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