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戶外的“野風”吹到常熟,虞山和尚湖,再次強勢“出圈”。
2024常熟村跑虞山街道站圓滿收官;“雄鷹線”熱度居高不下;一山一水一城上演“人從眾”模式……
擁有山水城村的生態之美,融通千年積淀的人文之韻,常熟市虞山街道坐享得天獨厚的自然與人文優勢。
樂“天時”,得“地利”,還需“人和”。近年來,虞山街道充分利用山水城村資源稟賦,堅持品質旅游發展定位,深入推進山水康養業態精細化、文化休閑業態差異化、田園研學業態特色化發展,努力實現虞山尚湖古城文化有傳承、生態高價值、生活優質量、業態深融合、度假提品質的保護和利用高質量發展目標,奮力譜寫更高品質“江南福地”現代化建設虞山篇章。
土特產,催生多元產業鏈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土特產一頭扎根于田野、鄉村,另一頭則伸展至市場、餐桌,既是自然的饋贈,也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
近年來,虞山街道立足片區特色資源,做強土特產文章,打通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舌尖的“最鮮一公里”。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一片茶葉沏出綠水青山致富夢——
“茶,綠色,虞山間有之,名本山茶。”常熟茶樹始見虞山。
虞山區域共有林間茶田1500多畝,擁有“虞山綠茶”與“劍門綠茶”兩大知名品牌,推出虞山牌碧螺春、劍毫、虞山茗豪、白茶等九種系列產品。依托“龍頭企業+基地”的緊密型產業化合作框架,虞山街道推動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一體化發展,年銷售額達2280萬元。
結合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區游客中心建設,街道打造虞山茶文化研學基地,持續做優虞山茶文化系列活動、全民飲茶日、虞山綠茶制作非遺技藝保護和傳承等文旅項目。同時,以虞山茶為引領,推出鳳禧傳統盤扣制作非遺技藝體驗、卡滋貝諾糕點制作等“工業+旅游”項目,打造“可賞、可玩、可學、可購、可閑”的文旅新熱點,推動“一葉”到“百業”的產業延伸。
“小飯一碗香,千金不換粳。”一粒大米鼓起一方農民錢袋子——
歲歲豐穰,年年“常熟”。又到豐收季,虞山街道大湖甸村泛起金黃稻浪。
2013年,大湖甸村成立虞山尚湖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培育自有品牌“湖甸香米”,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綠色天然的種植方式,米粒光亮如珠、晶瑩剔透,口感細膩柔潤、軟糯香甜。“湖甸香米”,一炮而紅。
虞山街道趁勢打造大湖甸村“常熟田”景觀地、洩水村“稻米館”等農耕文化陣地,組織開展“節氣課堂”“親子體驗”“稻田音樂節”等研學活動,編織“禾下乘涼夢”。
“嘗過松樹蕈,三日不思葷。”一碗蕈油面打響常熟味道金招牌——
常熟的一天,從一碗面開始。面中最絕,當屬蕈油面。
虞山松樹蕈是生長在松樹根部的菌類,被譽為“素中之王”,鮮嫩清香。爆炒調味后的蕈油被制成“澆頭”,淋在面條上,面湯透澈清亮,蕈肉飽滿滑嫩,蕈香回味悠長。
2023年,虞山蕈被列入江蘇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目錄,虞山街道聯合常熟理工學院、農科公司啟動虞山松樹蕈保育和資源開發研究項目,進一步盤活虞山林下經濟。
目前,虞山野蕈年產量約8噸,年產值約200萬元。
此外,虞山桂花板栗、寶巖楊梅等特產同樣歷史悠久、聲名遠播。一批批虞山時鮮成為市民游客熱捧的美食,也成為虞山街道“土特產”在市場“開疆拓土”的有力明證。
舊煥新,勾勒鄉村嶄新風貌
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化“五治融合”機制,近年來,虞山街道致力于虞山尚湖古城的高質量保護與利用,繪就山水相依、城鄉融合、村居共美的壯麗圖景。
在這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土地上,田園洩水、湖甸飄香、安居元和、煙雨甸橋、和沐建華、松翠三峰、虞韻興福、生態寶巖……一村一品,各美其美;“美麗菜園”“美麗庭院”“美麗果園”“美麗游園”,串聯成一道道富有農趣的美麗鄉村“新景觀”,勾勒出鄉村振興的“金邊銀帶”。
截至目前,虞山街道已建成千村美居村組102個,打造蘇州市特色精品鄉村5個,蘇州市特色康居鄉村63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個,“常熟虞山風景片區”獲評首批蘇州市特色田園精品示范區。
虞山街道地處風景名勝區、生態空間管控區,面臨土地供給不足、空間資源緊缺等瓶頸問題,如何有效激活資源要素價值,在“小空間”產出“大效益”,用“舊空間”激發“新動能”,虞山街道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實踐。
街道聚焦“建筑+業態”兩個煥新,堅持存量資源系統謀劃、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公有資產示范引領、產業生態培育帶動,大力推進城中村自主更新、既有建筑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盤活老舊工業廠房、古城歷史街區、歷史建筑等閑置資產,持續引進“小而美”的新經濟新業態,打造集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生態體驗于一體的環虞山文旅產業帶,以點帶面,推動古城空間重構、功能重塑,人氣重聚,蝶變煥新。
“山前坊”“藍·原葺森林”“艾克”“山灣里”等文創產業空間活力持續迸發,“美學+商業”“數字文創+網紅打卡”等新型業態層次不斷優化,新經濟、新業態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沉睡的資源”被喚醒,鄉村的活力被激發。一群懷揣著夢想與抱負的年輕人,在虞山腳下尋覓到了屬于他們的創業樂園和棲息之所。目前,已有120多家商戶入駐環虞山文創園,年營業額超1億元。
山水城,助推文旅深度融合
“砰!”發令槍響,一場關于勇氣、堅持與自我超越的旅程拉開帷幕。
近日,“逐步綠水青山間 奮進鄉村振興路”2024常熟村跑虞山街道(洩水—寶巖)站圓滿收官,800多名跑步愛好者乘興而來,齊聚虞山尚湖,競逐美麗鄉村。
告別“班味”,說走就走。渴望擺脫“鋼筋水泥”的年輕人,將目光投向徒步旅行,開啟一段逃離城市和人群的旅程。依托山水城資源稟賦,虞山尚湖成為文旅消費“新寵”。
上山,感受“森呼吸”——虞山街道組合沿線文化和旅游資源,打造了“歷史人文線”“自然科普線”“活力山地線”三大主題11條虞山尚湖古城特色旅游線路。其中“雄鷹線”持續“出圈”,“小紅書”上“虞山雄鷹線”話題閱讀量超500萬次,眾多網友自發成為虞山“推薦官”。
下水,啟程“巡湖游”——環湖騎行、漫步棧道、乘坐竹筏、湖邊露營,在這個全國首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無數游人與自然親密相擁,更有來自五湖四海的運動愛好者,相約在此,參加尚湖半程馬拉松、尚湖鐵人三項、皮劃艇槳板賽等,以賽會友。
入城,尋味“吳文化”——虞山詩派、虞山畫派、虞山琴派、虞山印派等文化流派源遠流長;鄉土民俗、歷史遺存、傳統工藝等資源在這里得到活態傳承;仲雍的讓國南來、言子的弦歌之治、彩衣堂的先哲風骨、脈望館的藏書精神,讓人感受歷史名城的厚重文化。
城市的“流量”正轉變為消費“能量”和經濟“增量”,帶動周邊景區、餐飲、住宿共享“奔縣游”紅利。
分布于虞山腳下的“虞山人家”,自2011年開辦至今,已形成了“興福禪茶”“三峰松翠”“寶巖竹海”三個片區100多家農家樂,成為常熟一張特色旅游名片。
2022年,虞山街道啟動農家樂規范提升工作,實現1.0向2.0跨越升級,積極拓展“農家樂+”延伸服務,從“單一吃住”轉向住宿、品茶、非遺體驗等“多元經營”,打造富有鄉村野趣的“虞山人家”農家樂美麗庭院特色帶,激發“農業+文化+旅游”產業新潛能。
游人來常,絡繹不絕,茶座飯館,賓客盈門。“虞山人家”農家樂1月到10月接待超126萬人次,營收12115萬元。每到節假日,閱山軒假日休閑酒店、云游山澗等虞山周邊酒店和民宿訂單不斷,入住率達80%以上。
一組組亮眼數據,一項項豐碩成果,一張張滿意笑臉,虞山街道邁出了振興鄉村的堅定步伐,闊步走上特色興農、產業強農、文旅富民的康莊大道。
一城山水,自在生活,福地虞山,前路可期。
(蘇報駐常熟記者 商中堯 施含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