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2014年12月13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提出,要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光榮使命,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十年來,總書記先后五次親臨江蘇考察,多次對江蘇工作發表重要講話,為江蘇發展提供了有力指引、注入了強大動力。為全景展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十年生動答卷,激勵全省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奮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把總書記擘畫的“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新華日報·交匯點新聞今起推出“牢記囑托 答好‘強富美高’新答卷”專題報道,敬請關注。
歷史如長河,關鍵之處總是激流澎湃。
江蘇人民銘記: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后,在江蘇深入科研院所、企業、鄉村、農戶考察。總書記指出,希望江蘇的同志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光榮使命,努力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
時間是波濤,逐浪前行方見星漢燦爛。
10年來,從擘畫“強富美高”宏偉藍圖,到勉勵“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總書記5次來江蘇考察,對江蘇寄予厚望。省委省政府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帶領全省上下更大力度落實國家戰略、強化科技創新、建設生態文明、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展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探索,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必由之路
11月2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在北京發布。在省市“尖子生”的激烈競逐中,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指標排名較上年躍升1位,居全國第二。
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展廳,一張總書記與科研人員親切交談的照片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2014年。
“總書記勉勵我們,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江蘇產研院院長劉慶說,正是在總書記指引下奮發圖強,江蘇產研院從當初的改革“試驗田”成長為今天的“高產田”:擁有80余家不同領域方向的研究所,衍生孵化了1400多家科技型企業,服務企業累計超2萬家……
和全國一樣,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江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無論是發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推動傳統產業“智改數轉網聯”,創新始終是關鍵。
這10年,總書記對江蘇創新驅動發展念茲在茲。“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深化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諄諄囑托,字字千鈞。
如何把豐富的科教資源、雄厚的研發力量,轉化為發展的強引擎?
建立重點技術攻關“揭榜掛帥”制;與大院大所形成深度合作機制;建立科技鎮長團、產業教授、科技副總、技術經理人4支“科技人才隊伍”;實施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推出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出臺服務保障蘇州實驗室、支持紫金山實驗室建設的若干措施;啟動省級5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就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作出系統部署……
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江蘇“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聚力點。
挑大梁,江蘇信心更足:
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4個,總數全國第一;
工程機械、高端紡織、光伏產業具有全球影響力;
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發明專利申請量位居全國第一;
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新三樣”去年出口達1949億元,穩居全國榜首;
…………
9月14日,教育部和江蘇省正式啟動共建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江蘇),這在全國是第一個。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江蘇地區生產總值已連跨數個萬億元級臺階,從2014年的6.48萬億元躍升至2023年的12.82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各省(自治區)之首,實際使用外資規模連續多年保持全國首位,5個城市經濟總量過萬億元。
人民至上
擁有近2000平方米的直播展示大廳,年銷售額近5000萬元……返鄉創業10年,江蘇繁豐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90后創業者杜祥宇在當地已小有名氣。
杜祥宇所在的睢寧縣沙集鎮,已集聚家具電商1.65萬家,家具生產企業1300余家,年銷售額近140億元,成為農村電商典型。
在江蘇廣袤鄉村,像這樣的致富故事不勝枚舉。
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短板在農村,潛力也在農村。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全省已培育千億元級鄉村特色產業8個、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204個,建設5個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糧食總產量持續穩定在700億斤以上。
產業旺起來,“錢袋子”自然鼓起來。去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0488元,位列全國各省(自治區)第二。
“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要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遵循總書記指引,江蘇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投向民生領域。
今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在鹽城舉行推廣醫改經驗發布會,也讓全國目光聚焦鹽城:過去5年鹽城投入近200億元全面改善市、縣、鎮三級醫療衛生機構醫療條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去年次均住院費用同比下降10.1%,患者滿意度上升1.6%。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現代化亦是如此。如今,江蘇覆蓋城鄉居民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已總體建成,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核成績連續多年位列全國前三。
桑墟初級中學是沭陽縣一所農村學校,今年初中在校生達到破天荒的2215人,是6年前的12倍。這所一度面臨撤并的學校,通過與名校合作辦學成為“香餑餑”。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義務教育發展,我省已建成1600個義務教育集團,82%的義務教育學校參與集團化辦學,其中農村學校占比76%。
江蘇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一老一幼”服務如何滿足百姓高品質生活需求?試點建立全國首個養老護理專業技術職稱體系,吸引更多人加入養老服務行業;護理院實現所有縣(市、區)全覆蓋,163個城鄉社區成功創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連續5年將新增省級普惠托育機構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
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江蘇補短板強弱項,努力實現更高水平民生“七有”。
不負青山
連日來,從黃海之濱到長江洲頭,一批批“稀客”密集到訪:大批野生丹頂鶴飛抵鹽城海邊灘涂越冬,成群東方白鸛集結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小天鵝“組團”來到鎮江赤山湖濕地“歇腳”……
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
位于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國首個濱海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省生態環境廳最新公布的調查成果顯示,江蘇被發現的物種數已更新至8842種,較2022年增加1939種,其中不少是珍稀瀕危物種。
南通通州灣,一座千億級智能化、綠色化的海濱鋼廠拔地而起。這是常州中天鋼鐵為落實長江大保護而實施的布局調整,也是江蘇企業向“綠”而行的縮影。“新廠沒有一個排水口,水處理系統‘喝’進去的是上千萬噸廢水,‘蒸’出來的是值錢的‘鹽粒’,實現了煤氣零放散、廢水零排放、固廢零出廠。”中天鋼鐵集團總裁董才平說。
截至目前,江蘇已依法關停沿江8市化工企業3877家,沿江自然岸線比例提升至64.4%,長江干流江蘇段水質連續6年保持Ⅱ類。曾經“銹跡斑斑”的生產岸線,已成為綠意盎然的生態岸線。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志愿者魏長健同樣深有感觸:“10年前,見到江豚要看運氣;如今,南京長江段江豚幾乎天天見。”
江河湖海,水韻江蘇。
重現“太湖美”,一直是總書記的牽掛。太湖治理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在太湖流域5市全面開展控源截污、生態擴容、綠色轉型……現在,太湖已連續17年實現安全度夏,生態底色愈發青翠。
從部署“高起點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努力打造美麗中國的現實樣板”,到“更加有力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再到“將美麗江蘇建設作為必須著力推進的十項牽引性工作之一”,省委省政府不斷細化“施工圖”,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10年來,在經濟總量翻倍的情況下,全省單位GDP能耗、碳排放強度都有明顯下降。江蘇生態環境質量創新世紀以來最好水平。
信仰力量
11月16日,連云港市博物館人流如織。來自南京博物院、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在此現身,讓當地觀眾大飽眼福。
這是為解決熱門博物館“預約難”問題,江蘇創新舉辦“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中的一幕。
“總書記叮囑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感慨,“到博物館去”,現在成了江蘇百姓和游客的新風尚。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從“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引導人們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從“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到賦予江蘇在建設中華文明上“探索新經驗”的重大任務,10年間,總書記持續為江蘇把脈定向。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和承載地,江蘇用行動寫下“不負重托”——
把文化強省目標內涵由“三強”提升至“三強兩高”,再拓展為“三強三高”;
道德講堂、百姓名嘴、在線報告會等基層宣講活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進;
高標準推動大運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
科學統籌古城保護、城市更新、民生改善,讓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深入研究雨花英烈、新四軍東進北上、淮海戰役等紅色資源,傳承英烈精神,讓信仰的力量激勵更多人前行;
…………
社會文明,如參天大樹。
今年6月,“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揚州啟動。外國友人用天津快板推介大運河的視頻,在互聯網上熱播。也是在10年前,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江蘇的大運河故事從此開啟更精彩的篇章。
沿著大運河看江蘇,或許更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匯激蕩。
江蘇大地,弦歌不輟:
藝術精品釋放澎湃活力,連續4屆全國“五個一工程”評選中,共有18部作品獲獎;國家一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總數均居全國前列;原創歌劇《運之河》《鑒真東渡》《拉貝日記》、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海外巡演,“文明遇·鑒:中國民樂江蘇周”亮相德國,“江蘇標識”閃耀世界舞臺;13個設區市、16個縣(市)成功創建為全國文明城市,總數和占比均居全國首位……
一張藍圖繪到底!
8500萬江蘇人民,風雨無阻,繼續前行。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耿聯 顧敏 倪方方 胡蘭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