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政經1號︱明確七個“更加注重”,江蘇省委全會釋放鮮明信號

隨著歲末鐘聲的敲響,新的一年即將到來。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劃之年?。

12月23日,江蘇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召開。面向未來,江蘇如何以新的發展實績為全國大局作出更大貢獻?這場會議給出答案。

筑牢“壓艙石”,聯動實施國家重大戰略

1—10月,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6萬億元,同比增長4.5%,增速高于全國、高于周邊。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顯示,江蘇區域創新能力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位;工信部發布的2024年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名單中,我省再添4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累計達14個,總數位列全國第一……一個個“首個”,一項項“第一”,表明江蘇大地無不澎湃著強勁消費活力和發展動能。

圖源:交匯點

如何將“壓艙石”優勢進一步擴大?省委全會上指出,未來,更加注重從供需兩側協同發力,切實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具體表現為:把內需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勁動力;把產業升級作為新舊發展動能平穩接續轉換的重中之重;把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主動抉擇。

自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6年來已取得一攬子成績。從經濟總量看,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總量從2018年占全國比重的23.9%提升到了2023年的24.4%;長三角“萬億城市”從2018年的6個增加到9個,占全國比重超1/3;共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聯合促進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如今全國每生產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4輛來自長三角地區……長三角三省一市關系更加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攜手并進。

一衣帶水,水到渠成。不僅是長三角一體化相依共生,長江經濟帶因其天然一體、相親相近,近年來在協同創新中共謀發展。縣域經濟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地位和作用、價值和意義非同一般。2023年,全國共有59個縣市GDP超過1000億元,其中長江經濟帶就占了36個,而江蘇擁有21個。

如何進一步增強江蘇經濟帶動輻射力?省委全會指出,要更加注重聯動實施國家重大戰略、增強輻射帶動力。具體表現為:全面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主動加強與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戰略深度對接,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深化省內“1+3”重點功能區建設,鼓勵跨行政區合作,不斷優化省域生產力布局。

用好“關鍵一招”,營造良好生態

一組時間刻度,標記下江蘇奮力用好“關鍵一招”的鏗鏘步伐。7月,江蘇500億元戰新母基金“巨艦”正式起航,一場面向未來的“資金陪跑”在江蘇鳴槍開賽;8月,29項“高效辦成一件事”部署實施,全程見證政務服務從便捷到敏捷的蛻變;9月,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正式落地,以南京、蘇州為核心承載區,劍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關鍵難題……向最關鍵處發力,從最核心處突破,一項項改革舉措不斷刷新全省改革進程,活力澎湃的江蘇,日新月異。

當視野在更大范圍內延展,江海遼闊,改革大潮正一往無前。

——1-10月,全省外貿進出口增長7.6%、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實際使用外資169.9億美元、繼續保持全國首位;

——迎來掛牌5周年的江蘇自貿試驗區累計探索形成近400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2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

——第六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11家,累計2215家,新增和累計數均居全國第一;

——連續五年位列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成為全國首個在冊個體工商戶破千萬的省份;

……

躍動的數字描繪著火熱的改革圖景,擦亮“經濟強”的鮮明底色。

面向未來,如何用改革打開發展空間、激發動力活力,省委全會給出答案。堅持用科學方法指導和推進改革,著力抓好示范性、帶動性強的標志性改革舉措,確保一項一項落實到位;圍繞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堅持把服務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作為著力點;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發展動力活力。

與此同時,省委全會指出,落實各項改革任務,關鍵在黨。堅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不斷鞏固發展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省委全會提出,要營造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濃厚氛圍,讓想干事、會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

當前,已有一系列實踐在全省各地鋪開:蘇州深入考準考實干部擔當作為實績,泰州創新建立市管干部立體考核分級評價“成績單”制度,無錫修訂完善市管干部職級晉升工作《操作口徑》,常州梳理編制形成干部能“下”負面清單、明確101條負面情形,南京研究制定激勵園區干部擔當作為十條舉措……一系列激勵和保護制度機制持續激勵黨員干部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好各項改革任務。

堅持“以人為本”,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今年前三季度,江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307元,同比增長5%;住有所居,今年江蘇實際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14個,惠及居民約28萬戶;病有所醫,江蘇352家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全面推行普通門診“一次掛號管三天”服務,為人民群眾看病提供貼心服務;老有所養,今年江蘇進一步優化“蘇適養老”服務供給,部署實施“舒心助餐”專項行動,已改造提升710個社區助餐點,讓更多老人在家門口吃到“暖心飯”……小康夢、強國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夢”。

悠悠民生事,枝葉總關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全會強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體表現為: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堅持以發展創造就業,加大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優質服務供給,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

全會強調,更加注重統籌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2023年江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5.0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個百分點,是全國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依托“就在江蘇”智慧就業服務平臺和“蘇心聘”小程序,力爭每年發布各類就業崗位600萬個以上……江蘇在解決突出民生難題上下力氣、在創造高品質生活上花功夫,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逛園林、賞古宅、聽評彈、游古城河……傳統與現代相生、文藝與煙火并存的蘇州頻頻出圈,打卡游客絡繹不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蘇州積極探索文商旅融合發展新路徑,為古城發展帶來創新活力與澎湃動能。如何更好書寫古韻傳新意、文化潤人心的故事,全會給出答案。更加注重激發文化發展的生機活力,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把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不斷提高文化原創能力,大力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深化人文經濟學實踐研究,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燕鈺 黃澤文 柏麗娟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