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記者獲悉,近日伴隨著一聲長笛,淮安港2024年第10萬個外貿標箱順利啟運。統計顯示,這是淮安港年度外貿標箱歷史上首次突破10萬箱,同比增長94%,年內集裝箱吞吐量已超過50萬標箱,同比增長近10%。沒有機場也不臨海港,但立足當地打造全國性內河航運中心這一目標,近年來,南京海關所屬淮安海關明確任務抓手,在“小體量”鉆研“大文章”,以精準定位、精致服務助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
借河出海,開創全新內河航運模式
貨物在內河港簽發全程提單,再通過內河支線與遠洋干線無縫銜接,就可以抵達全球各地,這就是淮安港著力打造的內河CCA(外貿全程單)模式。
“以往一個標箱從廠區到上海港的陸運費用要5000元,現在從淮安港通過京杭大運河內河航運到上海港只要1000多元就能搞定!”江蘇井神鹽化股份有限公司外貿負責人鄭平介紹道。江蘇井神鹽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食用鹽、工業鹽以及鹽化工產品生產企業,今年8月8日,隨著淮安港馬士基CCA業務的開通,該企業在淮安港屬地完成報關、出運,公司貨物就可通達世界各地。鄭平表示,僅此一項物流費用,預計可為企業每年節約物流成本400萬元。
而對于淮安海關來說,模式的升級也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式聯運”的政策介紹、港口的內外貿堆場整合、“陸改水”線路優化新增……一時間,加班成了常態,走路都伴著小跑。“市里有一家光伏企業出口業務占比較大,CCA剛開通時我們平均每周要上門服務3—4次,企業受益,我們也有成就感。”淮安海關查檢科科長趙愛民說。
與此同時,服務換來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今年以來淮安港新增“陸改水”線路7條,出口集裝箱在途時長壓縮了20%,通過“內外貿集裝箱同船運輸”“抵港直裝”“船邊直提”等便利化措施為企業減少物流成本超千萬元。
立足產業,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走出去”參與競爭、開拓國際市場,“買全球”滿足消費、廣泛開展跨國貿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結合地方特色產業開展國際貿易。
白酒作為淮安的傳統特色產業,近年來也在不斷加快著“出海”的步伐。今年3月,今世緣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首獲歐洲訂單,需要將一批白酒出口至法國,但對于歐洲的通關要求、官方證書等信息知之甚少。“出口的過程比我們預想的要復雜得多,甚至有些無從下手。”該公司外貿經理李明明回憶說。
為此,淮安海關落實“一企一策”措施,安排專員服務企業,在出口備案、規范申報、檢驗檢疫條款等方面進行全流程指導。談及當初的一個細節,李明明至今記憶猶新:“出口歐洲不僅要官方出具健康證書和衛生證書,而且證書條款還要備注‘該產品適合人類食用’這句話。我們也是多方學習和咨詢后才了解到的,也正是掌握了這個細節,才保證了這次出口歐洲的一次性通過。”
小到酒水茶飲、寵物食品、保暖服飾,大到汽車輪胎、光伏面板、動力電池,從百姓消費到“新三樣”出海,淮安海關立足當地特色產業和消費喜好,針對性開展上門指導和便利化服務,有效助推了進出口貿易的穩步發展。統計顯示,今年1-11月份,淮安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17.3%,其中出口增長26.2%。
精準服務,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
有了內河航運,進出口總量穩步提升,日益增長的業務量,讓淮安海關開始不斷嘗試以便捷服務高效滿足企業需求。
羋岳智能家居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竹木家具制造和銷售的企業,公司剛成立不久就接下了2000萬元的出口訂單。“海關工作人員經常來公司指導,后來隨著我們業務量的增加,他們就主動提出對我們出口貨物查檢采用遠程屬地查檢模式,通過視頻連線,我們只需要在工廠配合海關開展貨物查檢工作即可。”公司總經理龔韜算了一筆賬,從公司到海關來回要兩小時,一個月查驗4—5次,而現在采取遠程線上查檢的模式,一次可以視頻查檢多批次出口貨物,為企業省去了大量時間。
海關還以AEO認證為抓手,為AEO企業設立協調員,“一對一”提供海關政策咨詢、業務疑難問題協調等“VIP”服務,為企業發展聚勢賦能。近期,淮安海關就發揮AEO高級認證企業“企業協調員”作用,針對性幫扶慶鼎精密電子(淮安)有限公司完成加工賬冊備案,每年為其節約成本3000萬元。
此外,針對企業對海關政策不熟悉、業務不了解等情況,淮安海關精心打造了“關長為您講政策”“有問欣答”“第一窗口”等服務平臺,力求做到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淮安海關將切實履行好守國門、促發展的職責使命,以智慧海關建設和‘智關強國’行動為抓手,不斷提升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中貢獻海關力量。”淮安海關關長吳暉輝說。
通訊員 任盈盈 柏愛旭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王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