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考察時指出:把傳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麗,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具有成百上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荔枝新聞推出系列人文紀錄片《曖曖遠人村》,聚焦傳統村落的傳承與守望,觸摸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聆聽傳統村落創新發展的蓬勃律動。
培田村,位于福建龍巖連城縣宣和鎮,隱于閩西的群山之中。1763年,紀曉嵐曾為村子題字“渤水蜚英”。一語道出培田吳氏一族的源流與榮耀。在客家先民由北向南遷播的過程中,吳氏先祖選中了這塊依山環水的寶地,歷經800年,建立起恢宏的鄉村聚落。
這種“九廳十八井”的建筑風格,迥異于同屬客家文化遺存的土樓和圍龍屋。古村民居依山面水舒展排開,方正有序、連為一體。長街古巷互為連通,宛若天開,兩側水渠清澈,直通各戶,至今仍有村民在此洗菜淘米,捶打衣服。
吳氏先祖將中原四合院的形式帶到了南方,結合南方多雨潮濕氣候,改良而成的這種多廳、多天井的建筑風格,少了些防御色彩,多了些對自然的敬重與熱愛。細看斗拱飛檐,多是花鳥。屋脊與窗欞上簡單的“福”“壽”“喜”字,寓意美好。吳氏的代代先祖,將寫滿吉祥如意的居所贈與后代,護佑著這一方安寧。
這些可觀的建筑遺存,也銘刻下先祖的訓誡與期待——村里隨處可見雕刻著耕與讀的建筑構件,督促讀書的楹聯匾額,掛在棟梁上的筆墨紙硯和五谷雜糧。
退休教師吳有春這些年完成了兩項浩大的工程,重修族譜與撰寫村志。在120萬字的族譜中最為繁復和重要的,就是各種族規、家訓。“耕可養身,讀可養心,身心無恙,自獲康寧”是吳氏先祖在開基培田之時就立下的訓誡,而“耕”與“讀”又不僅僅是種地與讀書。
一個小山村,就擁有三十多幢高堂華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個書院。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閩西山區,能建起這么多的豪宅大屋,有賴于吳姓族人士農工商的全面發展。吳有春說,先祖的思想是很有遠見的,在明末的萬歷年間,就有家訓十六則,其中有一則叫做“勉讀書,勤生業。”意思是吳氏子孫,必須有一個事業,士農工商都包含在“業”里面。
這樣的卓識遠見,讓培田村在數百年里英才輩出。培田歷史上有過十八個書院、私塾和學堂。最繁榮的時候,有“三家一店鋪,一人一丈街,十戶一書院”的輝煌。留存至今的南山書院,有500多年了。
很特別的是,清光緒年間,培田村就設立女子學堂,教授女子讀書寫字、理財記賬,織布繡花。一百多年后,這所小小的學堂“容膝居”依然還在。“庭來竹友心胸闊,門對松崗眼界寬”的楹聯闡明了容膝居提高婦女修養和開闊她們眼界的辦學初衷;天井影壁上“可談風月”四個字,更是體現了吳氏先人思想的開明。如今,嫁入培田的媳婦們組成了一支女子樂團,從零開始研習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每當夜幕降臨,她們忙完莊稼和家務,就會聚在一起演奏。雖然沒有觀眾,但絲竹聲聲,風月無邊,這或許也是“讀”的一部分。
以田地養育子孫,以教育培養后代。風雨800年,培田吳氏后裔有一萬多人遠走他鄉,建功立業。
古老建筑與深遠的文脈共同塑造了培田的悠悠古韻,20多年前開始的系統的古村落保護工作保留住了建筑的原貌和比建筑更古老的民風民俗,讓今天的培田村看起來古老又鮮活,成為一個可以安放“鄉愁”的地方。
7年前,在深圳做攝影師的項惠斌告別打拼了20年的城市,回到培田的“外婆家”,種地、釀酒、做咖啡。“就是你越往外走,你就越會覺得自己家鄉的那種文化的珍貴”。在歐洲的一些小山村里,項惠斌看到很多當地釀造的葡萄酒、檸檬酒也可以很自信地跟世界各地的名酒放在一起,于是回到培田,從恢復老的酒曲開始,釀造客家米酒。他流轉承包了村里30畝地,用最原生態的方法,培育從老鄉家里搜集來的自留種,希望恢復最古老的客家米酒的味道。慢慢地他覺得培田還應該有更多的面被外界看見,于是籌建了培田美術館,來吸引藝術家進村創作。
2018年吳文杰大學畢業時,鄉村振興已拉開大幕。他沒有什么猶豫,就回到了培田。“我特別享受我小時候的成長過程,我希望把這些體驗分享給現在的小孩。”他鎖定研學這個項目。一回來就漫山遍野地跑,去拍山上的植物、動物,建筑上的文字和圖案,將這些素材設計成課程。“比如,以龍為主題的三日活動,第一天讓小朋友去村里的建筑上找龍的元素,像建筑里辟火的螭吻,門上的蒲牢;第二天讓孩子們動起手來,用竹藝編織,糊紙,或者繪畫的方式,把看到的龍表現出來;第三天帶著小朋友們在古街上游一圈,在古街上游龍是我們客家最傳統的民俗活動。”山上有迷人的未知的野果子,河里有聰明的魚,村里有探不到頭的文脈……在吳文杰看來,培田村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他希望來到培田村的人,不止是拍拍照看一下,而是通過研學活動把培田村深層次的文化傳遞出去。
從建筑之博大,到文脈之悠長,培田村800多年的故事,很難在一頁紙里講完。厚植的鄉土文化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的創業者來到村里,通過自己的方式打開村莊,向世界表達。
(制片人/王智勇 荊雷 劉娟 統籌/沈穎 姜弘毅 編導/孟煦 汪偉捷 攝像/史天元 汪敬宜 剪輯/王海蓉 錄音/孫帥 混音/劉學 燈光/丁威威 視覺設計/賈辰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