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時!
徐州可北上北京、南下上海、西至西安。
464公里!
徐州與淮海經濟區各市實現公路2小時通達。
21個國家!
乘著中歐班列,江蘇徐州一路前行。
…………
北望京津冀、南接長三角、東臨沿海、西襟中原;江蘇徐州,“五省通衢”聲名遠播。
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一應俱全,“五通匯流”名副其實。
內暢外聯的現代公路網、縱橫交織的干線鐵路網、通江達海的內河水路網、鏈接國際的航空服務網,“五通匯流”為徐州高質量發展“鋪路架橋”。
當前的徐州,正推動交通樞紐向物流樞紐和經濟樞紐轉變,不斷鞏固提升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打造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樞紐經濟新高地。
互聯互通:樞紐地位鞏固提升
從臨沂出發,沿京滬高速、京臺高速一路向南,驅車兩小時,就進入徐州市區。
臨沂人王兆武來徐已有30多年,從最初的投靠親戚到安家落戶,從做木工學徒到有了自己的公司,徐州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未來,我會繼續扎根徐州、深耕行業,為徐州建設發展貢獻綿薄之力。”王兆武說。
淮北與徐州距離有多近?60多公里的路程,高鐵不到半小時、火車1小時、汽車1小時。
以徐州為圓心,向周圍城市測量——距離淮北66公里,距離棗莊82公里,距離宿州99公里。
隨著徐宿、徐蕭、徐淮等城際公交的開通,架起了徐州和周邊城市深度協同發展的橋梁。
如今,不靠海的徐州通江達海,走出一條溝通內外、交流合作的發展道路。
看城市交通,軌道交通“三線換乘”、三環快速路全線閉環,市區“二環十一射”規劃路網形成;
看鐵路通行,徐州干線鐵路運營里程786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里程390公里,均居全省第一,高鐵實現了6個方向通達;
看公路建設,徐州高速公路總里程464公里,與淮海經濟區各市實現2小時通達。建成徐州至宿州、淮北、蕭縣等跨省快速通道,干線公路總里程達到1604公里,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
看民航運輸,1—11月,徐州觀音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315.6萬人次,同比增長14%。比2019年提前47天再次突破300萬人次,年內累計運營航線45條,通達航點36個。
…………
在徐州,物暢其流、人享其行,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開放大格局正加快構建。
多式聯運:樞紐格局加速成型
每個月,全球知名的冰激凌品牌DQ都要將3萬多件貨品從上海運到睢寧縣,在亞太冷(徐州)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冷庫保存后分揀配送到周邊十幾個城市。
“我們的冷鏈物流業務輻射周邊200公里,運輸非常方便,吸引了很多企業。”公司財務經理朱向陽說。
在綜合物流運輸成本上做減法,在發展壯大樞紐經濟上做乘法。
去年7月,交通運輸部正式確定連云港—徐州—淮安組合樞紐為2023年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支持城市。
作為國家明確的11個組合型綜合交通樞紐之一,連徐淮組合樞紐是“一帶一路”雙向開放陸海聯運的重要窗口,在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中起到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重要作用。
“聯”出大通道,“融”出新格局。徐州開展多式聯運“一單制”“鐵路箱下水”等業務模式創新,鐵水聯運、河江海聯運、海鐵聯運等業務穩步增長,徐州已穩定運行至上海港、連云港港、寧波港、青島港等4條海鐵聯運線路。
“今年1至11月,海鐵聯運量14228標箱,同比增長約44.3%。徐連海鐵聯運穩定周班開行,實現‘銅山站+新沂站’雙站發運,1至11月累計發運貨物4608標箱,同比增長94.76%。”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河江海”聯運方面,徐州已實現通過京杭大運河經長江至南京、揚州、泰州、太倉、南通、上海等沿江沿海港口的直達聯運,穩定運行徐州至上海、太倉、連云港、南通、濟寧5條河江海集裝箱聯運線路。
樞紐平臺搭起來,多式聯運動起來。徐州在2022年被列為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市。
在海鐵聯運上,徐州與連云港共建陸海聯運通道。近日,淮海控股集團通過海鐵聯運方式,成功出口了一批價值約200萬美元的電動三輪車。這批貨物從徐州啟程,經過數日的快速運輸,順利抵達了西非某港口。
淮海控股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海鐵聯運不僅為淮海控股集團提供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也顯著提升了貨物運輸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物流成本。
從陸路到海路、鐵路再向云端,多式聯運帶來樞紐格局的加速構建。
去年9月5日凌晨,徐州觀音國際機場開通順豐徐州至鄂州全貨機航線。
“該航線由順豐航空B737型全貨機執飛。”徐州觀音國際機場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航班每周5班,運載貨物以商業函件、電子產品、生鮮等各類時效產品為主。
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徐州觀音國際機場共完成航空貨郵吞吐量1.39萬噸,同比增長60.9%。
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近年來,徐州圍繞“3+8+N”物流樞紐體系,積極推進多個重大交通項目,陸港多式聯運集散中心、萬科徐州淮海國際冷鏈智慧物流基地、順堤河鐵路專用線改建工程等一批項目建成使用。
賦能增勢:樞紐經濟穩步發展
站在徐州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淮海國際陸港鐵路集散中心,目之所及,一派繁忙景象。
隨著一聲聲汽笛長鳴,一列列滿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徐州緩緩駛出。
開行全省首列經同江(北)口岸的中俄班列、全省首列“一單制”融資出口班列、全省首列“菜鳥專列”……“1—11月,徐州中歐班列開行387列,完成年度任務的96.75%。班列結構顯著優化,進出口開行比例為1.2比1,其中進口班列212列、出口班列175列,貨值增長20%以上。”徐州市國際貨運班列有限公司董事長尹俊飛說。
中歐班列不僅是暢通國際經貿合作的“強動脈”,也正從單純的“通道經濟”向著“物流+經貿+產業”的發展模式優化升級。
“如今中歐班列不僅為助力國內國際市場互聯互通提供堅實運力保障,還要有‘做產品’這個概念。”尹俊飛說,徐州中歐班列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為促進中歐貿易和產業高質量發展作貢獻。
目前,徐州國際班列已開通至霍爾果斯等8個進出境口岸,在7個國外城市設立終點站,輻射亞歐21個國家50余個城市,班列服務范圍持續擴大。
發揮樞紐功能,徐州立足于把“流量”變“留量”,積極謀劃與樞紐條件相匹配的產業發展,讓人流、貨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在徐州交匯融合、聚合反應。
“我們現在把貨物賣全球,國際郵件傳遞時限比以往縮短2到4天。”徐州國際郵件互換局相關負責人曹婉莉介紹,去年7月通關運行后,他們與全球200多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通達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