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是我家的‘后花園’”。家住琢初橋附近的市民諸葛佩圣驕傲地感嘆,從琢初橋到會元橋這段河傍巷、巷依河的地方,這幾年,水越來越清,景越來越美,越來越讓人留戀。
歲已寒冬。大廟弄里那棵將近300歲的古銀杏樹最近刷爆了朋友圈。黃燦燦的落葉在風中翩翩起舞,陽光透過葉間的縫隙灑落,形成斑駁的光影,為修整一新的大廟弄增添了一抹夢幻般的色彩。
“家門口環境改造了,我家樓下也有小公園,上下樓加了電梯,這日子真是越過越好。”說起住了一輩子的小區變了樣,天寧區華盛家園居民齊婆婆連連稱贊。
從背街小巷、老舊小區到城中村、老城廂,城市更新行動讓日新月異的變化來到人們的家門口。臟亂陳舊的老街區實現新建和改造,基礎設施不斷完善;AI技術融入城市管理,智慧社區為公共服務、社區管理提供了便利;共享綠地不斷增多,社區更加綠色宜居……
城市更新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強調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近年來,常州市住建局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落實新發展理念,圍繞“532”發展戰略,成立常州市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工作領導小組,緊密結合住建職能任務,以老城廂復興發展、城中村自主更新、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為抓手,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各項工作,讓城市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家園。
常州在城市更新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更新路徑,先后有4項經驗入選江蘇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大廟弄片區歷史風貌改造項目及漫柏未來人才社區裝修改造項目被推薦至住建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可復制常州經驗做法之一:主城區內澇智慧化監測監管
“逢雨必澇”是一種城市病。但在常州,近兩年雖短時強降雨比過去明顯增多,但城市排水能力卻不斷增強。2023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面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常州是22個試點城市中唯一一個排水領域的試點城市,同年,由市住建局排水管理處申報的“常州市主城區內澇智慧化監測監管項目”入選江蘇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一批)。
該項目是全省唯一一個以城鎮排水為主題內容的城市更新試點項目,是市排水管理處為有效防治城市內澇、提升城市韌性、保障運行安全所建設的統一平臺。項目全面運用數字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現對排水基礎設施的全面感知監測,依據氣象、水利等多元信息和歷史數據模型等進行風險預警、預測預判,支撐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建設,最終建立“可視、可感、可控、可預見”的城市內澇防治工作智慧化體系,系統治理城市內澇這一“城市病”。
可復制常州經驗做法之二:原址原高原面積 老房變新房
“我是三天兩頭過來看,想著用不了多久就能搬進這漂亮又舒適的房子,開心噢。”這幾天,83歲的陳婆婆又約上幾位老鄰居來到斜橋巷老舊小區改造現場,看著煥然一新的房子、小區面貌,高興得合不攏嘴。
斜橋巷小區位于天寧區,建造于20世紀八九十代,三四十年過去,房子出現安全問題、沒電梯,更新改造迫在眉睫。因小區位置優越、配套方便,大多數居民希望回遷原址。天寧區政府創新推出“原址原高原面積”翻建更新方案,同步增建地下停車場、加裝電梯,資金由政府出大頭,居民每平方米出1500元。
作為我省首個采用“原址原面積原高度”翻建模式進行改造的試點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一道道難關:缺失上位規劃、缺失土地證明文件、申請主體不明確、學區保留、新建地下停車場權屬確認等等。為確保項目實施造福居民,天寧區政府以及市住建等相關部門在依法依規的前提下,創新推出了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完善上位規劃依據;創新申請主體,由產權人授權委托天寧區住建局作為項目立項、許可和建設的主體;豁免建設用地要求,以翻建房屋及相關配套用房的不動產權證作為土地證明文件,辦理后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符合當年入學條件的產權人在房屋翻建期間,享受原學區入學資格;房屋翻建完成后,按原登記面積換發新證等。
去年,天寧區斜橋巷危房解危項目開展用地規劃和產權創新入選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名單。
可復制常州經驗做法之三:引入社會資本 推進有機更新
“燈光蠻漂亮,沿運河有步道,小區里里外外變了樣子,很多老居民都搬回來了。”說起小區的變化,在鐘樓區永紅街道金谷花園住了20多年的姜洪法如數家珍:小區會“呼吸”,下大雨也不怕;小區裝有光伏板,用的是太陽能……
金谷花園位于鐘樓區陳渡片區,在改造中植入了海綿城市和新能源之都理念,通過在小區內部安裝全天候智能雨水收集系統和光伏圖案、光伏地磚等新能源設備,提高了小區綠色節能指數。
陳渡片區有機更新項目位于鐘樓區。隨著城市的發展,片區內新舊融合問題凸顯,建筑風貌衰退老舊,居住功能單一,現有規劃不能滿足居民需求,亟待更新。
該項目引入社會資本長效參與有機更新,盤活閑置低效資源,堅持策劃、規劃、建設、運營一體化,探索微利可持續的長效化運營更新模式:閑置的污水處理廠,被打造成適合老年人的購物空間;閑置空間,招引了多樣化的小經營者;原有的207小劇場,改造成文化街區……通過有機更新,片區新的生態建立起來。去年,該片區高品質實施了“南運河亮化提升、景觀塑造工程”,2公里環形步道、1.8萬平方米綠地長廊已煥新亮相。
陳渡片區有機更新項目引入社會資本長效參與入選江蘇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建立城市更新可持續實施模式”類別。
可復制常州經驗做法之四:疏通程序堵點 明確審批管理
為破解城市更新過程的程序痛點,2024年,常州先后出臺《關于既有建筑改造中有關注意事項的通知》《常州老城廂范圍內既有建筑更新實施意見(試行)》、《常州市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管理意見》,規范了改造程序,解決了更新范圍內不動產權利人不止一人或無法確認不動產權利人的難題,疏通了更新方案與詳細規劃之間的堵點;破解了既有建筑產權關系復雜影響改造工程實施的難題,提出了既有建筑改造結構、消防設計執行現行技術標準確有困難時的解決辦法,突出了既有建筑改造前的準備工作以及抗震、消防設計重點和關注點。圍繞方式方法、標準體系和政策機制建設,為建設高質量城市更新做出有益探索。
常州市住建局印發的《常州市城市更新中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管理意見》,明確細化既有建筑審批管理入選江蘇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第二批)“建立城市更新配套支持政策”類別,對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的規劃許可審批豁免、設計技術標準執行、施工圖審查和消防設計審驗、工程驗收備案等環節做出詳細規定,落實協調聯動機制,共同推進既有建筑工程的審批管理。
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更新路徑之盤活存量建筑
讓老房子展現新生機 讓老建筑煥發新活力
“這里是電競房,這里是健身房,一到晚上非常熱鬧……”在常高新·漫柏未來人才社區,“管家”王蘇凡向新來的大學生一一介紹社區內的各個配套功能室。
百米之內,左轉學習、右轉娛樂,樓上居住、樓下創業……眼下,常高新·漫柏未來人才社區3000余套人才公寓供不應求,入住群體中,本科生占到了72.5%。
漫柏未來人才社區的華麗煥新,得益于常州的城市更新。該項目原本是一處閑置的國有資產,通過政企強強合作、創新理念,閑置資產改造提升后得以盤活、保值、增值,成為全國首個集文化科技產業與人才配套服務于一體、具有鮮明年輕化特色的大型未來人才社區。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既是民生工程,又是發展工程。2023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關于扎實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加強存量資源統籌利用”“鼓勵企業依法合規盤活閑置低效存量資產”。常州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充分挖掘存量建筑的潛力,鼓勵工業遺產、舊廠房發展文化產業,讓既有建筑重新煥發活力。
去年12月2日,常州航儀廠改造提升項目舉行開工儀式。該廠曾是全國無線電工業系統的明星企業,是特定歷史階段的工業遺存,紅磚廠房和香樟林立凸顯了廠區的鮮明特色。該項目以更新改造現有老舊廠房為基礎,注重工業遺存的活態化利用,將打造成為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數字文化資產服務、區域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技術路徑及實施為核心內容的文化創意園區。
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更新路徑之城中村自主更新
推進自主更新 更出幸福生活
去年10月,龍江路高架西側的六戶居民搬離住了四五十年的老宅子。接下來,他們的房子將統一規劃建設,成為大丼、陳家塘自主更新先行示范區。鐘樓區老凌家塘片區、天寧區紅菱塘片區自主更新工作也同步推進。
城中村自主更新聚焦百姓獲得感和幸福感,有利于解決城中村臟亂差、設施破舊、公建配套缺乏等問題,是打造有質感、有溫度的幸福之城、擦亮“常有安居”名片的重要抓手。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住建局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多次實地調研,組織自主更新試點工作實地調研及現場座談會,鐘樓區、天寧區政府深入細化工作方案,屬地街道成立工作專班,將宏觀“大任務”轉化為具體“小項目”,推動落實。
結合前期調研摸底情況,常州將村民自主更新與村集體資產盤整、商圈業態重塑、精品街區改造、街區公園建設、外圍綠廊提升、特色文化傳承、社會基層治理以及新能源、人工智能的應用和推廣進行系統謀劃,創新破解問題的實現路徑,激發群眾認同感、增強群眾參與度,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力爭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城中村自主更新典型案例,讓自主更新推動城市發展與產業升級,滿足群眾改善居住環境的需求與期望,撬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更新路徑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保護城市歷史 傳承城市文化
“以前的古運河,像不修邊幅的骯臟老人;以前的巷子,像被遺忘的角落破爛不堪。現在呢,‘江南名士第一巷’回來了。”說起青果巷,市民諸葛佩圣可以滔滔不絕,這條巷子的變化,讓他真切地感受到城市越來越好。
留住城市的歷史,就是守住城市的未來。2023年,市住建局牽頭建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情況年度專題報告制度,并向市委遞交了《關于常州市2023年度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情況的專題報告》。印發《有關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文件匯編》,配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做好《常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的評審,在城市更新中推進保護,切實提高常州名城保護能力和水平。
常州先后出臺《常州市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整治》《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業態規劃》《南市河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前后北岸、青果巷、南市河3個歷史文化街區傳統風貌得以傳承,居住環境日益改善,未出現大規模突擊式整治改造和過度商業開發行為。
對歷史文化名村、歷史建筑,常州均嚴格落實保護工作,不斷加大保護修繕力度。市住建局積極組織申報中央、省獎補資金,制定出臺《常州市市區非國有歷史建筑修繕補助辦法》,鼓勵民間資金參與歷史建筑的修繕工作。
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更新路徑之老城廂復興
呵護千年文脈 留住城市鄉愁
2024年夏天,南市河畔的長安大廈轟然落幕。新“城”代謝之中,這里將重生盛宣懷故居周邊織補項目,以故居為歷史錨點,呼應周邊片區。
走進西直街240號的夏家大院,翠葉、假山、亭園、池塘……古宅意蘊讓人沉醉。2024年4月,夏家大院全面修繕,復原了老常州粉墻黛瓦、牌樓亭臺的江南風情。
老城廂是常州千年文脈所系之地和老百姓情感承載之地,也是常州在現代化新征程中展現歷史文化和精氣神的重要載體。在老城廂復興發展中,常州開展大規模古建修繕保護工作,完成了盛宣懷故居、文廟大成殿、東坡書院舊址等一大批文物保護修繕、展示項目。圍繞“歷史文化保護”和“城市更新”主題,完成青果巷一、二期建設,復建新建了半園、涉園兩座園林,修復了城隍廟古戲樓院落和一批名人故居,形成老城廂特有的文化引力場。
文化興盛、商業繁榮,是老城廂再現活力的根基。常州編制《常州老城廂復興商業發展規劃》,搭建兩環三軸五片九街商業格局,以“體驗+”“智慧+”“服務+”“活動+”“綠色+”,全面振興老城廂商業。去年5月煥新開街的大廟弄片區,塑造民國風街區的老城新地標,成為老城廂的“網紅街區”。改造升級常州梳篦廠,整合非遺資源,積極對接承無亂針繡、康王芝麻糖等傳統品牌,推動非遺及老字號傳承保護與文旅融合的“常州樣本”。
(撰稿:芮偉芬 李佳 周海洋 圖片由市住建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