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江蘇必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24年專門安排12類55件民生實事,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這些項目現在辦得如何?成效怎樣?交匯點新聞推出“民生實事微紀錄”欄目,記錄民生實事、感知民生溫度。
“陳醫生,我上次回家后就能下地走路了,但腰椎還時不時疼,能治好嗎?”2024年12月27日下午,“90后”患者孫晴晴來到南京市邁皋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科復診。“別擔心。只要你堅持來做康復訓練,回家后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是可以基本治愈的。”邁皋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寶宜邊說,邊帶著孫晴晴來到運動損傷康復治療區,一名專業康復治療師拿著護具走上前,開始幫孫晴晴進行康復物理治療。
“很多運動損傷或手術治療后導致的慢性疼痛,不用跑大醫院,在這里一樣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來這里治療過多次的謝蘇宇告訴記者,之前他因為踢球時韌帶拉傷,來這里做康復治療。“我家附近有家三甲醫院,但是掛號排隊太耗時,不如來這里。不僅醫保能報銷大部分治療費用,醫生和康復治療師也都很專業、有經驗。”謝蘇宇說。
除了像孫晴晴、謝蘇宇這樣的青年患者,對更多中老年人而言,“慢性病管理不出社區”一直是他們的就醫需求。在邁皋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少患有慢病的居民,都有了專屬健康管理團隊,困擾他們多年的高血壓、高血糖、蛋白尿等難題,有了解決辦法。
先有氧,再抗阻……最近半年,家住南京市建鄴區蓮花社區的70歲糖尿病患者任大慶,每周都要到蓮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運動促進健康站鍛煉三到五次。“跟有些要減重的‘糖友’不一樣,我的需求除了增加體重,還要保證健康。”
半年前,任大慶在社區的慢病篩防中心體檢時發現患有房顫。“房顫一旦發作,可能引發腦中風。但這并不意味著,房顫病人就不能科學合理地鍛煉身體了。”任大慶的主治醫師王冬玲介紹,她在給患者提供藥物、飲食治療方案的同時,還會與運動處方師“因人而異”設計一套簡易可行的運動方案:有氧運動結合抗阻運動,每周三次,每次40分鐘,中等運動強度。
“在運動健康站里鍛煉,萬一身體出了狀況,專業的急救護士就在身邊,絕對放心!”兩天前,任大慶又做了一次體檢,驚喜地發現自己餐后血糖降到了6.5mmol/L,體重由原來的70kg增加到現在的73kg。
不僅有鍛煉身體的運動促進健康站,患者在慢病篩防中心的中醫科室,還可以“一站式”接受中醫適宜技術調理失眠、耳鳴、面癱等問題。此外,這里還能提供中醫針灸、推拿理療等服務。據悉,2024年南京將基層慢病篩防中心建設納入全市衛生健康“十大戰略”重點任務,建成省級基層慢病篩防中心6家。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到2030年,我國慢性病的防治費用還會增加百分之四十,慢病防治的主戰場在基層。江蘇在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基層慢病篩防中心,重點圍繞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并逐步擴展至房顫、慢阻肺等慢性疾病,采取適用于基層機構的統一、規范、簡便易行的一體化慢病篩防管治康策略,落實早篩、早防、早治、早管措施,以實現“以篩促防”,提高基層慢病管理服務水平,并不斷增進居民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守護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也是群眾就醫看病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江蘇省衛健委提出特色化江蘇醫防融合服務的要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病管理的轉型升級,建成首批60家省級基層慢病篩防中心,超額完成新增50家建設任務。建設期間共篩查近83萬名居民,發現高血壓高危人群88246人、糖尿病高危人群79769人、血脂異常人群154077人。由專科醫師、健康管理師、中醫師、營養師、社會運動指導員、心理咨詢師組成的專業團隊,讓患有慢病的群眾在家門口有了穩穩“醫”靠,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策劃 高偉 傅大慶
統籌 唐澄
文案 樊玉立
攝像 王蘇禾 滕升智
剪輯 王蘇禾
設計 鄭玲玲
包裝 王昊晨
江蘇省發展改革委 新華日報社 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