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環相扣,項目“絲滑”推進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中國電科院)成立于1951年,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直屬科研單位。中國電科院南京分院深耕南京發展10多年,目前有數百名員工在南瑞路8號辦公。近年來,隨著業務的發展,企業亟須升級辦公、實驗室等設施。
尋覓新址的過程中,中國電科院相中了江寧開發區——這里是國內智能電網產業聚集度最高、企業總量和上市企業數量最多的地區。基地項目于2022年2月簽約,同年9月,注冊資本達10億元的國網南京新電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
緊接著,基地建設在地方政府、企業、建設方的緊密合作下,進入“絲滑推進”模式:2023年被列入省重大項目,2023年3月土地招拍掛,2023年4月領取相關土地證件,2024年4月啟動主體工程建設,2025年1月8日一期主體結構封頂……
“剛剛過去的國慶、元旦這些節假日,工地都沒有停工。”洪盛橋是承建方中建八局的項目經理,過去一年多時間他幾乎每天泡在工地上,去年國慶節即便家里有事,白天回去辦事,晚上八九點鐘都要趕回工地現場查看。
時間緊、標準高,中建八局倒排工期,將總進度計劃細化到年度、月度,再到每一日。“我們對工地工人進行實名制管理,一方面保障工人權益,另一方面方便我們通過工人大數據研判每日的施工進度,每日盤點工作,一旦發現進度不在節拍上,立刻增加人手。”他說。
央企聯手,成就“細節控”
1月7日清晨5點,天還沒亮,中國電科院南京科研基地生活區的安全宣講臺前已站滿等待上工的工人。當天輪值的中建八局項目安全總監梁大鵬給工人們開“早班會”:“今天的工程任務需要注意風險點是……”針對當天施工任務叮囑風險點在哪里、強調安全規則,是工地每天的“必修課”。
項目委托方是央企,承建方也是央企,兩家央企從一開始就決心聯手做一個標桿性項目。記者當天剛到工地門口,就看到“鑄就精品工程,勇奪魯班金獎”的大幅標語,進入施工現場,記者越深入越發現這個項目是“細節控”:貨車有序進場,建筑施工材料分門別類擺放得一絲不茍,地上看不到一點紙屑垃圾。
維保工人屠恩靈來自安徽,去年4月就和妻子、老鄉們一起來基地打工。他們的工作有點像施工現場的“秩序員”,建筑材料進場后的擺放、施工現場衛生維護……都歸他們管。“我們類似雜工,每天邊巡場邊干,心要細,眼里要有活。項目待遇不錯,我和老鄉們計劃干到臘月二十幾,過完春節還會回來繼續干。”打開手機微信運動,他憨厚笑著給記者展示:“每天腳程大約有2萬多步。”
更多的“細節”體現在施工過程中。作為助力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科技攻關的載體,中國電科院南京科研基地規劃了電力系統碳評估、電力信息創新應用等20余種大型科研實驗室。
“整個基地規劃了綜合實驗樓、成果轉化樓、檢驗檢測樓、綜合服務樓以及地下車庫等。尤其是實驗室,最大的實驗室層高達10米多,對承重、防靜電、溫度等方面還有嚴苛的要求。我們在施工中引入‘樣板引路’模式。” 中建八局工程師王彥博透露。這個模式類似于“打樣”,每當要開工一個新工序,工程師們會先在現場做一個小面積的實體樣本,明確施工流程、工藝、質量,經過多方驗收合格后,再進入正式施工。
在設計理念上,中國電科院南京科研基地很超前,緊扣“低碳”“智慧”主題。基地采用低碳建筑材料、光伏發電、光伏路燈、節水節電等手段來降低供暖、空調、照明等負荷需求,超過六成屋面布置了太陽能光伏板,兩成屋面被設計為屋頂花園。此外,基地通過建筑設備監控、碳資產全景檢測、智慧會議廳等措施,實現智慧運營管理、智慧能效管控目標、智慧辦公等目標。
“那是什么?”在工地現場,記者發現了一個新穎的環形建筑。王彥博介紹:“這是綜合服務樓,它的外形如同破土而出的活力種子,象征著能源電力科技的創新。在它后面最高的那棟建筑有17層,是綜合實驗樓,它宛如一棵‘創新之樹’。基地的中央綠島名字叫‘匯能綠谷’。整個項目在設計用育‘匯能綠谷’,植‘創新之樹’,種‘活力之種’來串聯,代表了項目方助力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和‘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的決心。”
千億產業高原再添“高峰”
記者了解到,隨著國家在戰略層面明確提出“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宏偉目標,我國能源轉型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中國電科院作為行業“領跑者”,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啟動了中國電科院南京科研基地的建設。
對于南京、江寧開發區,該基地的意義舉足輕重。當前,江寧開發區正全力打造四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為首的就是新型電力產業。目前,園區企業已掌握了全國自動化繼電保護90%以上的技術標準,形成了覆蓋“發、輸、變、配、用、調度、信息通信、綜合能源服務、電力網絡安全”9大環節的產業集群。如何在產業“高原”上筑“高峰”?答案是:依靠“龍頭”企業領跑。
根據江寧開發區對外發布的《發展新型電力產業、打造世界智電谷行動方案》,到2027年,園區計劃初步打造江蘇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園區、世界一流智能電網產業集聚區。中國電科院南京科研基地的“加盟”,將在江寧開發區千億級新型電力產業“高原”上,再添一座創新“高峰”。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張希
通訊員 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