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蛇年春節是“春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放眼中國,大江南北各地紛紛以“非遺”元素入景添彩,科技與傳統完美融合、共啟新歲,氤氳的年味顯得熱烈而浪漫,醇厚而輕盈。非遺與春節的相遇,是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美妙交融,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動演繹。
為何春節能成為一個歷久彌新的文化符號?融入個體鮮活的生命體驗,春節是具有生活情感和生活理想的日子。一件事物能否長久地為人們接受和認同,看其否具有認知價值和生活意義,每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都珍藏著一幀芬芳馥郁的春節回憶:是紅的喜慶,綠的新生;是父輩烹羊宰牛的忙碌;是回家路上的歸心似箭,是家人圍坐共享年夜飯的歡聲笑語,構成了我們生活最大的底氣,也讓一年的奮斗有了價值取向——家是煙火生處,年是溫情歸來。
關于春節的記憶回響在每個人成長的腳步里,鐫刻在每個家庭奮斗的印記中,也標注著國家向新向上躍遷的節點。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春節這個對中國人來說最重要、最期待的設定里,我們盡情感受團聚的喜悅,團圓的幸福,團結的力量,深刻感知個人生活和家國命運的緊密相連。無論是萬家燈火的相聚,還是山迢路遙的掛念,心底流淌的情感卻始終相通相連,老百姓的愿望很堅定也很樸素,要過上更好的日子。春節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情感根脈,凝結著對團圓的渴望,對親情的珍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過三千年賡續不絕的歷史,春節是內涵豐富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中國農耕社會古老漫長,祖輩生產生活的節奏依從著大自然的節律。殷商時期,春節的雛形在祭神祭祖活動中悄然孕育;周朝之時,迎春之禮儀初現,“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是人們對天地自然的理解;至漢朝,拜年之俗應運而生,表達的是中國人對和諧的珍視;唐宋之際,王安石筆下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將一元伊始、萬象更新的春節景象穿越千年。春節是我們心中最深處的文化胎記,承載著億萬人民的參與,根植在中華古老深厚的文明之中。
奔赴山河遠闊的世界,春節是亙古亙今、日新又新的時代語言。“春節”成功申遺,如何向世界展示春節文化新氣象,講好中國發展新故事,激揚中華文明新活力,成為一個新的時代課題。嘗試構建春節新的打開方式,把傳統的民俗文化和現代的生活方式鏈接:外國游客在民俗活動中體會楹聯、書法等中國文化;春節宣傳短片中巧妙運用AI技術,讓古城非遺技術“活”了起來;賀歲檔的火爆滾燙、博物館的接踵摩肩……古老年俗推陳出新,實踐形式迭代演化,在越來越多元的場景里,在越來越便捷的媒介中,“春節”盛情不減、底蘊更厚。
世間美好是相通的。春節是千百年前祖先敲下的一個音符,今天的我們以歡度春節的儀式感回應。它所蘊含的團圓、祈福、迎新等內涵,是人類共有、共通、同享的樸素情感,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春節”這個承載著中國人共同的理想和期盼、歷經幾千年創造和傳承的詞語,必然會在一個更廣闊的時空被看見,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更多中國色彩。(張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