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宿遷市沭陽縣作為全國知名的“花木之鄉”,當下正值年宵花市場格外火爆,每一秒都有20件左右的花木被打包發往全球各地。1月23日下午,沭陽縣顏集鎮堰下村村民姜野下播后就趕緊將拍出的十幾個盆景打包發出,隨后她拿出手機,給自己的父親下了個訂單:這批“小品”又賣完了,我等會再送些“胚子”過去,趕著元宵節前打理好!
歷史上,沭陽縣一直是“南花北移、北木南遷”的重要集中地,顏集鎮花木種植傳統悠久。早在30多年前,姜野的父親姜柏等老一輩花農們就拎著“大喇叭”蹬著自行車走遍全國,1992年,堰下村花木年銷售額突破1500萬元。
后來,隨著花木電商的興起,姜野這樣的“花二代”“花三代”接過了父輩們的事業,用手機直播代替以前的“大喇叭”、自行車,在農村電商藍海中一騎絕塵。2014年,沭陽縣入選“首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020年,沭陽縣再次入選“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024年,沭陽縣入選全國首批農村電商“領跑縣”。
“這條虞姬路兩旁遍布數百家花木電商。每天至少3萬單快遞從這條路發出,一年得有數十億元銷售額。”在跟著姜野去送“胚子”的途中,堰下村黨總支副書記胡道兵在村里邊走邊介紹,全村1229戶人家,工商營業執照就有1200張,幾乎每個家庭就是一個小型的產業主體:有人負責直播零售,有人從事花木經理人聯系全國各地的客戶和產銷市場,有的則負責分揀、搬運、運輸等環節。
年輕人成了花木電商的主力,老一輩的花農們也沒閑著。“他們現在都是‘點金手’,進價幾元錢的‘胚子’,在他們手中雕琢一番后,‘身價’立馬暴增至幾百元。”胡道兵介紹,在村里大大小小的網店中,銷售額靠前的,大多家中都有老花農“坐鎮”。
如今,村里有200多名像姜柏這樣有著幾十年從業經驗的老花農,他們因為懂花,又具備較高的護理、造型知識,往往能為各個主播帶去不少收益。就在一個多月前,姜柏在女兒的直播間里講解黃楊相關護理知識時,作為“模特”的那棵黃楊就被客戶以1萬元的價格給買走了。
“幾天能做好的這類‘小品’進貨價一般都是5元左右,成交價平均能達500元左右,好一些的作品幾千元,需要‘養’上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鎮店之寶’,各家多少也都存了幾個,平時作為店鋪里的展品,替我們招攬人氣。”到家后,姜野走到院里旁的一個只有幾十平米的溫室大棚,里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盆景,今年62歲的姜柏正拿著剪刀和鋁條,在給一株半人高的地柏做護理。
這株地柏今年40多歲,姜柏已經精心打理了它30多年。定位、縮枝、拿彎……姜柏粗糙的雙手格外靈巧,熟練地讓鋁絲呈45度角纏繞在枝條上,隨后又開始給它做日常的防蟲防腐處理。
19歲開始,姜柏就跟著家里的長輩跑了不少的花木交易集市,在這些大集上,能賣出好價錢的都是造型獨特的作品,因此從入行開始,姜柏就一直在自學相關知識,久而久之積累了大量經驗,他自己也從一名花農成了遠近聞名的手藝人,常常受邀參加各類花木展會,或是被國內一些盆景設計公司請去幫忙做造型。
“最近七八年,女兒開了網店賣盆景,我經常會為她做些‘小品’在店里賣,每次效果都很好。”講到這里,姜柏頗為自豪,現在沭陽的花木產業與他的經驗已經大不一樣,不僅種植、養護都用上了現代農業“黑科技”,通過手機就能看到大棚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數據,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物聯網,讓花木的繁育、養殖變得更智能,原本在這些全新事物面前,姜柏頗為不知所措,沒想到反而讓他的工作變得更加順暢。
姜柏解釋,對盆景造型來說,“胚子”最重要的是根系健康,而在現代農業的加持下,棚里的花木盆景成活率非常高,因而也大大縮短了造型和養枝的環節,一些小型景觀只需要幾天就能塑造完成,省時省力。
姜柏說,現在不僅是女兒需要他,鎮里對他們這批老花農也格外重視,不時邀請他們在線上開班授課,還給他找來了幾個年輕人當徒弟,把寶貴的手藝傳承下去。
“通過工匠大師的‘技術加持’,花木電商‘數字賦能’,盆景的銷售量、附加值均大幅提高。”顏集鎮黨委書記陸雷雷介紹。近年來,沭陽縣顏集鎮通過鎮村引導扶持,一批鄉土大師建設了“產、學、研、銷”一體化的鄉土大師直播基地,從“賣盆景”向“賣風景”“賣附加值”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