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春節后各省召開的第一個會議,聚焦的往往都是該省一年工作的首要和關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多人注意到,節后第一個工作日,經濟大省江蘇就召開了全省性的會議,圍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世界聚合力的雙向開放樞紐”(簡稱“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進行專題部署。
肩負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重大使命的江蘇,為何要緊緊抓住這三個“一”?省委書記信長星在會上的一番講話作出了解答: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在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的重要抓手、重大任務,三者緊密關聯,互為支撐,必須協同推進。
國家戰略,江蘇擔當
熟悉江蘇的人或許還記得,去年的“新春第一會”,江蘇已經就“一中心”作了專題部署,在相關會議上多次對“一基地”“一樞紐”建設進行安排部署,今天這次會議上,則把這三項工作一體進行調度和再部署再推進,筆者認為,既是保持了抓工作的一貫性,又體現了推進的整體性,有導向意義。
總書記交給江蘇的重大任務,都是著眼“兩個大局”提出來的,背后蘊含著國家戰略需要。信長星在會上指出,找準“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所應達到的目標,有兩點要把握好:
一是要放在全球坐標系中去衡量。“全球影響力”“國際競爭力”“世界聚合力”就是其目標定位,與之相匹配,就必須著力打造有影響力的研發機構、科創平臺,培育壯大更多國際一流產業集群、世界一流企業、集聚更多國際資本、先進技術和高端人才。
二是要著眼應對更加復雜嚴峻局面。近年來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劇,尤其是全球產業鏈“去風險化”趨勢、地緣政治沖突外溢效應,都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沖擊。在這樣一種背景下,推進“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就更具現實緊迫性。正如信長星所說,“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三者貫通起來共同起作用,江蘇經濟就能站穩腳跟,贏得主動。
旁聽會議時,筆者還注意到,信長星用“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來強調要抓好這件大事的落實。在這個高規格的會議上,不僅省委書記、省長親自部署推動,相關省領導和省有關部門、單位負責人全部到場,而且還以視頻形式開到全省各設區市,將任務細化、分解到各部門,將工作“一桿子”直插到基層,充分體現了江蘇務實扎實踏實的作風。
三個“一”,“起勢”待“成勢”
過去幾年,江蘇認真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各方面工作都在大力推進。筆者注意到,這次會議分別為新獲批的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國家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等授牌。這些牌子都是沉甸甸的,含金量很高,可以說是江蘇“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進展成效的一個縮影。
筆者也從會上會外了解到,對標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江蘇在三個“一”建設上已然“起勢”,取得了明顯成效:
在“一中心”建設上
江蘇堅決扛起在國家科技創新格局中“第一方陣”使命,優化形成“一帶兩極三圈多點”創新布局,加快推進科創平臺建設,推動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地,高水平打造全國重點實驗室“矩陣”,構建起多層次、系統化的戰略科技力量體系。
去年江蘇全省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3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首次突破50%,區域創新能力升至全國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與過去依賴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同,江蘇的“一中心”建設是建立在基礎研究、原始創新能力提升之上的,產業發展擁有了越來越強勁的創新策源力。
在“一基地”建設上
江蘇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強省之要,聚焦“1650”產業體系建設,深入推進“筑峰強鏈”行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增至14個、全國最多、實現設區市全覆蓋,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及單項冠軍企業數占全國比重超過15%、全國第一;率先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行動,穩步推進工業領域“雙碳”戰略,國家5G工廠、綠色園區數量全國最多,“江蘇制造”實現聚群成勢、量質齊升。去年全省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國首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4年排在全國榜首。
2014年,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江蘇產業要加快向中高端邁進。經過10多年努力,全省已取得初步成效,工程機械、高端紡織、光伏等產業已經躋身全球“頭部”,動力電池、海工裝備、新型電力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全國領先,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正穩步向世界級攀升。
在“一樞紐”建設上
江蘇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統攬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推動境外園區、自貿試驗區、開發區等開放載體建設,9家經開區進入全國前30強,蘇州工業園區實現“九連冠”、正在按照總書記指引加快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江蘇主動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著力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全面推進“公鐵水空”立體交通體系建設,開放的“軟硬環境”越來越好、“大門”越開越大。去年全省外貿規模創歷史新高,實際使用外資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連續5年位列“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背景下,更多的外資企業、國際資本人才看好江蘇、深耕江蘇,江蘇以開放的主動贏得了發展的主動。
雖然“起勢”良好,但是在會上,信長星也向全省指出,這樣一些成績還只是初步的、階段性的,距離總書記對江蘇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筆者理解,這三個“一”的重大任務,于江蘇而言,是挑戰也是機遇,需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無論是科技創新上,解決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還是制造業上,向產業鏈高端攀升;還是在逆全球化浪潮下,通過制度型開放鞏固“雙循環”節點優勢,做好開放大省的“必答題”——這些都是江蘇所要肩負的“先行探索”的光榮使命和“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
六個“更大力度”,打開發展新局面
這次會議上,圍繞“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專門印發了“任務清單”,筆者注意到,清單所列的都是可操作性強的具體事項,也就是江蘇的年度任務書、施工圖。在此基礎上,信長星重點強調了六個“更大力度”:
——更大力度推進重大科創平臺建設。信長星說,重大科創平臺是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大國重器”,肩負著國家使命。要深刻領會新型舉國體制的戰略意圖,瞄準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建好物理、應用數學、合成生物三大基礎科學中心,用好各類科研平臺,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基礎前沿技術,努力在重點產業領域成為全球產業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更大力度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信長星說,貫徹落實總書記關于江蘇要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重要指示,我們既要抓好當下,也要放眼未來,在鞏固傳統產業領先優勢的同時,緊扣“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深入開展強鏈補鏈延鏈,打造一批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總書記要求江蘇“積極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我們要以高度的前瞻性和敏銳性,把握未來產業靠技術驅動、靠場景牽引的特征,發揮江蘇科創實力強、應用場景豐富的優勢,選準賽道加快推進技術突破,創新探索建設一批“場景應用實驗室”,推動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加快落地、裂變為產業。
——更大力度推進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信長星說,國際物流大通道是聯絡世界、支撐雙循環的戰略性物質載體,是“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的國際化資源要素集結通道。近年來,我省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正在提速,13個設區市中有1個國際性和6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但還存在通而不暢、物流不夠便捷、成本較高等問題。要拓展對外開放空間,向東,建設安全經濟的海上通道;向西,建設便捷高效的陸上通道;空中,建設高效協同的空中通道;網上,建設互聯互通的信息通道。建好一條物流大通道,相當于開辟了一條具有澎湃動能的國際經濟走廊。
——更大力度布局海外市場。信長星指出,這是促進外貿轉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之舉。我們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的同時,把根牢牢地扎在江蘇,持續拓展新興市場,加快完善海外倉布局,發揮好海外園區功能,提高全球范圍內供應鏈協同和資源配置能力。
——更大力度推進制度型開放。信長星說,這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更好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要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和深層次改革雙向互促,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要加快推進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開放創新、服務業擴大開放、數字貿易合作,加強碳足跡管理、綠電綠證服務,在頂層設計框架內加大先行先試力度。
——更大力度夯實人才支撐。信長星說,推進“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離不開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方面,要打造高科技人才隊伍,把我省人才的“高峰”筑得更高;另一方面,要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夯實江蘇制造根基。人才說到底要和產業發展相匹配,要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真正讓人才嵌入產業鏈。
會上,信長星還有針對性地對全省各設區市提出了要求,強調八個字“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指出,每個市的條件不同,承擔的使命也不一樣,要優勢互補、各揚所長、放大效應。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新春上班第一天,從這樣一個重要會議上,已讓人感受到江蘇干字當頭、春潮涌動。江蘇2025年的高質量發展新答卷,值得期待!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 記者:高彥 黃蒙 圖片:劉堃 臧西寧 任思燕 編輯:袁媛)